一、還珠格格3中的《山一程水一程》的歌詞分別是什么詩
還珠格格3中的《山一程水一程》的歌詞出自清代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
原文:
長相思·山一程
清代: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釋義:
跋山涉水走過一程又一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
外面風聲不斷,雪花不住,擾得思鄉的將士們無法入睡,在我溫暖寧靜的故鄉,沒有這般寒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聒(guō):聲音嘈雜,這里指風雪聲。
擴展資料
《長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創作的一首詞。詞作上片描寫跋涉行軍與途中駐扎,夾雜著頗多無奈情緒,下片敘述夜來風雪交加,攪碎了鄉夢,倍覺惆悵。
創作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詞人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塞上風雪凄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詞人對京師中家的思念,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盡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歷,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開闊,但是由于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極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對荷花的吟詠、描述很多。以荷花來比喻納蘭公子的高潔品格,是再恰當不過的。出淤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們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關教義,把荷花作為超凡脫俗的象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相思·山一程
二、山一程水一程的下一句這句話出自哪里
下一句是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出自:清 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 原文: 長相思·山一程 清代: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釋義: 跋山涉水走過一程又一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 外面風聲不斷,雪花不住,擾得思鄉的將士們無法入睡,在我溫暖寧靜的故鄉,沒有這般寒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擴展資料 詞人翻山越嶺,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離家鄉愈遠。這兩句運用反復的修辭方法,將“一程”二字重復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遠。
“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了行旅的方向。詞人在這里強調的是“身”向榆關,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師。
“那畔”一詞頗含疏遠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詞人這次奉命出行“榆關”是無可奈何的。 下片側重游子思鄉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
換頭寫景,風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風狂雪驟的荒寒景象。這是以哀景襯傷情,風雪載途,行者鄉思更烈。
疊用兩個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風,鋪天暴雪撲打帳篷經久息的情景;也從一個側面寫出了天寒地凍之夜,人之輾轉難眠的狀態。 故園無此聲,交代了夢不成的原因:故鄉是沒有這樣的連綿不絕的風雪聒噪聲的,當然可以酣然入夢;而這邊塞苦寒之地,怎比鐘靈毓秀之京都,況且又是暴風雪肆虐的露營之夜,加之鄉心的重重裹挾,就更難入夢了。
結尾這一句直截地表達了征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之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
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于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山一程水一程是那首詩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