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屈原在離騷中借前賢來勉勵自己的句子
屈原在離騷中借前賢來勉勵自己的句子:伏清白以死直兮 , 固前圣之所厚。
《離騷》精彩段落:
1、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女媭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6、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時之不當;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7、朝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風而緤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8、溘吾游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
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
紛總總其離合兮,忽緯繣其難遷;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
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覽相觀于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
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遠集而無所適兮,聊浮游以逍遙;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
閨中既已邃遠兮,哲王又不寤;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此終古。
靈芬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以為粻;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揚云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
朝發軔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鳳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乎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
路修遠以多艱兮,騰眾車使徑待;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軑而并馳;駕八龍之蜿蜿兮,載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樂;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亂曰:已矣哉,
9、既莫足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二、《離騷》中的描寫人物品格的詩句有哪些
《離騷》為戰國屈原所作,其中的描寫人物品格的詩句有:
1.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釋義:天賦給我很多良好素質,我不斷加強自己的修養。
2.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釋義: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
3.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釋義:它們枯萎死絕有何傷害,使我痛心的是它們質變。
4.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釋義:急于奔走鉆營爭權奪利,這些不是我追求的東西。
5.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釋義:我揩著眼淚啊聲聲長嘆,可憐人生道路多么艱難。
6.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釋義:這是我心中追求的東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7.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釋義:寧可馬上死去魂魄離散,媚俗取巧啊我堅決不干。
8.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節操死于直道,這本為古代圣賢所稱贊。
9. 民生各有所樂兮, 余獨好修以為常。
釋義:人們各有自己的愛好啊,我獨愛好修飾習以為常。
10.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 豈余心之可懲。
釋義: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變,難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挫折而改變的嗎?
三、屈原在離騷中,表明自己要效法古圣先賢,為正道寧可放棄生命的句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于屈原的名作《離騷》,意
思是說: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
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原文很長,前后相關聯的幾句是:“朝發軔于
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
節兮,望崦嵫而匆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是屈原的代表作.屈原鑒于當時的國君楚懷王的聽之不聰、讒諂之蔽
明、邪曲之害公以及方正之不容等原因,對此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離騷》是一首宏偉壯麗的抒情詩,她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
位.這篇名作寫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時,是詩人充滿愛國激情的抒憂發憤
之作.屈原痛感自己的治國之道不能為楚王所接受,他只好悲憤地走開
了,去尋求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他在此詩中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作
了一番抒情的描述:早晨從蒼梧啟程了,晚上到達了懸圃.一天的
奔波,該是多么地疲勞啊!本想在宮門之外少休息一會,但是不能
啊!時間緊迫,天已快黑了.我請求羲和,不要再驅車前進了,崦嵫已
在眼前,不要靠近它吧!擺在我們面
前的路程是那樣的長,那樣的遠,我已經立志,要百折不撓的去尋找我
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
四、《離騷》中的描寫人物品格的詩句有哪些
《離騷》為戰國屈原所作,其中的描寫人物品格的詩句有: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釋義:天賦給我很多良好素質,我不斷加強自己的修養。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釋義: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釋義:它們枯萎死絕有何傷害,使我痛心的是它們質變。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釋義:急于奔走鉆營爭權奪利,這些不是我追求的東西。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釋義:我揩著眼淚啊聲聲長嘆,可憐人生道路多么艱難。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釋義:這是我心中追求的東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釋義:寧可馬上死去魂魄離散,媚俗取巧啊我堅決不干。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節操死于直道,這本為古代圣賢所稱贊。民生各有所樂兮, 余獨好修以為常。
釋義:人們各有自己的愛好啊,我獨愛好修飾習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 豈余心之可懲。
釋義: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變,難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挫折而改變的嗎?。
五、和離騷有關的詩句或者描寫離騷的
《離騷》是戰國時楚人屈原的作品。
關于篇名,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解釋為“離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為“別愁”;近人或解釋為“牢騷”,或解釋為“楚國曲名‘勞商’的異寫”。關于寫作年代,有人認為寫于楚懷王當朝,詩人被疏遠以后;也有人認為作于頃襄王當朝,詩人再放江南時。
迄無定論。 《離騷》是一首偉大的抒情長詩,歷來以其可與日月爭輝的光芒照耀詩壇。
它有著豐富的內容,浪漫的想像,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思想和藝術上的魅力并重,令無數人為之傾倒。同時,它也是我們了解屈原偉大思想與生平的最重要的歷史資料。
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詩中大量運用了古代神話傳說,以想象和聯想的方式構成了瑰麗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熱烈追求。
詩中大量地運用了“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將深刻的內容借助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極富藝術魅力。 《離騷》具有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 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 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 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 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屈 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 系在一起的。 對于《離騷》的創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作于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時,還是流放中。
《史記·屈原列傳》里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讒害,楚懷王因而疏遠了他。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而《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報任安書》里也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司馬遷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明顯存在著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這首詩本身找證據是好辦法。
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自疏”意味著主動的態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為詩中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懷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這并不足信。因為《離騷》后半部分,全是寫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濟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實有其事。
總的來說,《史記·屈原列傳》的說法是可信的。而《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時不大忠實于史實,是有可能的。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現了詩人的極度苦悶、難以排解的心情,為下面情緒的抒發定下了基調。“余雖好修姱以羈兮,……又申之以攬茝”,寫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圍群小之間的尖銳沖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賢愚忠奸的昏庸。
對此,作者堅定地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競周容以為度”,寫群小對自己的誣陷以及周圍風氣的敗壞。
“眾女”“時俗”兩詞,說明當時社會環境一團糟,人們的行為沒有準則、尺度可言,一味投機取巧,鉆營逢迎。面對如此污濁的、看不到希望的環境,作者爆發出痛苦而無奈的浩嘆:“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忳”和“郁邑”都是憂愁煩悶的意思,兩個詞連用,表現了作者憂悶之深。 清代朱驥在《離騷辨》中說:“此句無限神情,在‘獨’字、‘也’字內,蓋大夫遙想從前一片婆心,滿腔熱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
這一句是整首詩中最長的詩句,作者似乎將胸中郁積已久的愁悶盡情傾吐出來,震動人心。然而,作者雖然為自己的遭際悲憤萬端,卻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節操,他聲明:“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群兮,……夫孰異道而相安”,進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對自己之所以不見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認識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雖然抑郁難平,但情緒趨向平穩,并堅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表現作者以前賢為榜樣,同時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來源。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里說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離騷》里也稱引了不少詩史或傳說材料,可見作者對歷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賢臣就是引導他追求進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
痛定思痛,作者對此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懷疑。他后悔當初沒有認清形勢,選準道路,那么現在趕緊抽身退出還來得及吧!當然,由進到退是要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和斗爭的。
“延佇”“步”“止息”等語,讓我們看到一位猶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詩人形象。 “蘭皋”“椒丘”的意味,正如唐代呂延濟說:“行止依蘭椒,不忘芳香以自潔也。”
終于,詩人有了一個明確的想法:“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這一句既含。
六、找屈原一生中所寫過所有流芳百世經典的詞句及翻譯
雖九死其猶未悔。
戰國·屈原《離騷》。九死:泛指死亡多次。
本句大意是:即使多改面臨死亡也決不后悔。原詩中,詩人用這句誓言表示自己追求光明理想和堅持高尚品德的決心永不動搖。
可供引用表明自己堅持某種信仰,至死不悔的決心,也可用于形容有些人意志堅決,生死不移。《離騷》雷填填兮雨冥冥。
屈原經典語錄戰國·屈原《九歌·山鬼》。填填:形容聲音巨大。
冥冥:昏暗。本句大意是:雷聲隆隆震耳啊,雨下得地暗天昏。
~寫深山雷鳴電閃、風狂雨急的凄厲景象。填填、冥冥這些形容詞現在還在使用。
《九歌·山鬼》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戰國·屈原《漁父》。
顏色:主要指面容。憔悴(qiǎocuì樵脆):瘦弱萎靡的樣子。
形容:兼指面容及形體。枯槁(gǎo搞):枯瘦羸弱。
這兩句大意是:面容灰暗萎靡,形體干枯瘦弱。這兩句中,“顏色”與“形容”義近,“憔悴”與“枯槁”義近,兩句連用,極言人面黃肌瘦、形銷骨立,從面目到神情都疲憊不堪,萎靡不振。
可用于描寫某些人經過艱難困苦的生活折磨或經過長途跋涉之后的外貌。《漁父》蘇世獨立,橫而不流。
戰國·屈原《九章·橘頌》。蘇世:蘇,清醒。
世,世俗。蘇世,對混濁的世俗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而不沉淪。
橫:橫絕,橫渡。流:順水而流。
過兩句大意是:你清醒地超脫世俗,保持了獨立的意志;你頂風破浪橫渡江河.決不隨波逐流。原詩中屈原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通過謳歌橘樹,表達自己要堅持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節操的決心。
這兩句可供引用贊美那些能在惡劣環境中保持美好的情操而決不隨波逐流的人。《九章·橘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屈原名言戰國·屈原《楚辭·卜居》。這兩句大意是:尺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兩相比就顯得長。
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對的,事物的質、量也是相對的。尺對于寸來說,它是長的,但對于丈來說,它卻是短的;寸對于尺來說,它是短的,但對于分、毫來說,它卻是長的。
任何事物本身的優勢只存在于某種環境之中,某種條件之下,因而沒有絕對的優勢與劣態。可用于說明事物的相對性,也可用于說明做人的道理,人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所謂盡善盡美,至備無瑕的完人是不存在的。
《楚辭·卜居》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戰國·屈原《卜居》。
黃鐘:古代的樂器,即青銅編鐘。瓦釜(fū斧):陶器,用普通粘土燒制的鍋子。
這兩句大意是:青銅編鐘被毀壞拋棄而不用,反讓瓦鍋作為樂器響如雷鳴。原詩下兩句為“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屈原用~比喻當時楚國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腐朽政治,表達了他對賢士備受壓抑打擊而讒人卻被重用的憤慨。后世多用這個名句形容賢才被斥逐而小人得志的情況。
《卜居》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戰國·屈原《九章·哀郢》。
鳥飛返故鄉:古時傳說鳥兒不管飛得多遠,臨死時總要返回它出生的舊巢。首丘:把頭朝向山丘。
古時傳說狐貍不管跑得多遠,臨死時必定把頭指向它出生的山丘的方向。這兩句大意是:鳥飛再遠總要返回舊巢,狐貍死時頭必定朝著出生時的山崗。
這兩句以禽獸尚且知道戀舊作為襯托,表現了詩人在流放到沅、湘后日夜思念故土---楚國首都的感情。可供引用抒發懷鄉思家的感情,也可以學習這種運用對比、襯托來加強抒情效果的藝術表現手法。
《九章·哀郢》舊故以想象兮,長太息而掩涕。戰國·屈原《遠游》。
舊故:兼指舊土故國及親朋故友。太息:嘆息。
涕:淚。這兩句大意是:思念故土、舊友而馳騁想象啊,長長地嘆息著擦去傷心的淚水。
這兩句表達了屈原流放到沅、湘以后,日夜思念楚國首都及留在那里的親朋舊友,因而極其痛苦、傷感的心情。可用以描寫流落異鄉的人懷鄉思親的感情;如今也可用以表現海峽兩岸的親人互相思戀懷念。
《遠游》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屈原經典語錄戰國·屈原《離騷》。
舉:選拔。授能:把職務交給有才能的人。
循:遵守。繩墨:木匠用的工具。
頗:偏斜。這兩句大意是:選拔賢才,把職務授給有才能的人,就像木匠遵守著繩墨而不偏斜。
這兩句用于說明用明人要嚴格地遵守舉賢授能的原則。《離騷》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同光。
戰國·屈原《九章·涉江》。遮兩句大意是,壽命與天地一般長久啊,名聲像日月一樣光輝。
現多用于歌頌和贊美某些偉大的人物或偉太的功績彪炳青史,永垂不朽。《九章·涉江》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戰國·屈原《九歌·湘夫人》。裊裊(niǎo鳥):形容微風輕輕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用如動詞,泛起波浪。
木葉:樹葉。這兩句大意是:陣陣秋風啊輕輕地吹拂,洞庭湖蕩起層層微波啊,黃葉兒片片飄落。
這兩句看似純粹寫景,但在這凄清的景色中,卻總讓人覺得隱隱透露出一種綿邈的情思,淡淡的哀愁。可引用描寫洞庭秋色,也可學習、運用這種以景托情或借景言情的手法。
《九歌·湘夫人》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屈原名言夜耿耿而不寐兮,魂煢煢而至曙。
戰國·屈原《遠游》。耿耿:心神不安的樣子。
煢煢(qióng窮):孤獨無依的樣子。這兩句大意是:夜里輾轉反惻難以成眠啊,神。
七、《師說》古代圣人良好的學習態度的句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解釋: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解釋: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離騷寫學習古代圣賢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