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饕餮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饕餮的詩句只有四句:
1、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
2、論罪等饕餮,囚衣御方良。
3、饕餮貪污,臭腐是食。
4、修身以待終,何至陷饕餮。
1、饕餮簡介: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別名又叫狍鸮,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其名可比喻貪婪之徒,人們一般稱為“老饕”。《左傳》中記載饕餮為縉云氏之子,而不是某些小說中所說的龍子。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于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遠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出現。
2、史料記載:
《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辭海》在解釋饕字時說:饕即“貪,《漢書·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云:“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參考資料
360百科:https://**doc/*
二、關于饕餮的詩句有哪些
饕餮之群,貪富茍得。
出自兩漢詩人揚雄的《逐貧賦》。進明德而崇業,滌饕餮之貪欲。
出自兩漢詩人張衡的《東京賦》。饕餮貪污,臭腐是食。
出自兩漢詩人朱穆的《與劉伯宗絕交詩》。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麂》。弗使心饕餮,只要身常潔。
出自元代詩人的《中呂齊天樂過紅衫兒之嘆世》,作者未知。則道是哺啜之人來撞席,饕餮他酒共食。
出自元代作家王子一的《雜劇·劉晨阮肇誤入桃源》。肉撐翻鼎饕餮,士蝕損劍鏌铘。
出自元代作家曾瑞的《中呂快活三過朝天子之警世有見識》。他豈似餓鬼暮饕餮,他恰才白日分明顯化者,我問甚么是耶非耶。
出自元代作家的宮天挺《雜劇·死生交范張雞黍》。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
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出自戰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先識覽》。
三、形容饕餮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饕餮的詩句只有四句: 1、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
2、論罪等饕餮,囚衣御方良。 3、饕餮貪污,臭腐是食。
4、修身以待終,何至陷饕餮。 1、饕餮簡介: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別名又叫狍鸮,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其名可比喻貪婪之徒,人們一般稱為“老饕”。《左傳》中記載饕餮為縉云氏之子,而不是某些小說中所說的龍子。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于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遠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出現。
2、史料記載: 《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
《辭海》在解釋饕字時說:饕即“貪,《漢書·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
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云:“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
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參考資料 360百科:https://**doc/*。
四、“饕餮”這詞怎么讀
饕餮 漢語拼音:tāo tiè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
獸面紋所指稱的神獸的真正名稱與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復現的年代之中,后人因其面相兇惡、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賜名為饕餮。饕餮原是《左傳》中用來形容貪財貪食之不仁不義者。
近世學者已指出把獸面紋命名為吃人的饕餮純是牽強附會,有悖于商周的社會文化狀況。 因為面相兇猛恐怖,又行饕餮惡名,此獸在中國文化與藝術演變中的蹤跡幾乎無從尋覓。
西周中期,盛行了幾百年的動物紋飾突然退出了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但是,與饕餮紋同時出現在青銅器上的幾種動物紋樣,如龍、虎、鳳、龜等,在以后的文化演變中,都大量出現在官方與民間,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藝術表現源源不絕的主題。
特別是龍,在青銅器時代,多數也都擁有與饕餮紋相同的兇惡面孔。若論神秘、威武和地位,龍在青銅時代遠遜于饕餮。
然而,龍后來卻登上了中國文化與政治象征的最高寶座,“饕餮”這一青銅時代的至尊,蹤影難尋了。 饕餮紋到底指稱什么?歷來爭論紛紜,迄今尚無定論。
有說是牛、羊、虎、鹿、山魈……。在這諸說中,饕餮為虎說聲音最響。
許多從事原始文化與藝術研究的學者認為,饕餮紋是虎紋的夸張、變形。在古代,虎亦為很重要的通天神獸,巫師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現。
而在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在“龍鳳”崇拜之前,曾有過一個相當長的龍虎崇拜的階段,龍虎斗圖案造型在東周至西漢時代大為盛行,其中尤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龍虎相斗圖最為精美,氣勢不凡。 古人認為虎為陽獸,“云從龍,風從虎。”
龍虎相斗表示陰陽交合。在漢代,蒼龍、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東、西、南、北四官。
至少,在中國歷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龍之下。然而,古籍中對虎的神通的描繪顯然難與饕餮在青銅器上的顯赫地位相比。
青銅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