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鶴梁的地點、時間、梁上的景物、詩詞、有關的傳說(故事),都
白鶴梁題刻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相傳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
石梁上刻有自公元763年(唐廣德元年)至當代的石刻題記164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魚圖14尾,其中作水文標志者3尾,計三萬字。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余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
藝術價值
白鶴梁上還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并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 據黃庭堅的后裔、涪陵區文管所長黃德建先生介紹,國家已接受中外專家的建議,將實施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由天津大學承擔工程設計,擬建水下博物館,國寶白鶴梁題刻將會有一個可靠的、令人欣慰的歸宿。目前,涪陵的文化部門已經將題刻復制于涪陵區人民廣場,讓人們終年可瞻其尊容。 白鶴繞梁留勝景,石魚出水兆豐年。
白鶴梁風光(20張) 白鶴梁上的石魚石刻,有著重要的科研和史料價值,又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歷來為世所重視。它既是長江枯水位的歷史記錄,又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余(魚)”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鶴梁上刻有“枯水季節,若石魚出水面,則兆年豐千年如許”的石刻題記。
考古價值
白鶴梁題刻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題刻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眾多珍貴題刻堪稱國寶,令中外專家和游客驚嘆不已。 與水文科學有關的題刻108件,故有“世界水下碑林”美譽。這些題刻主要集中于傾斜14.5度的北坡上,起于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止于1963年 2月15日涪陵文化館最后題刻落筆,剛好1200年。記錄著72個年份的枯水歷史,共有題刻180多幅,其中唐代l幅、宋代98幅、元代5幅、明代16 幅、清代23幅、近現代40多幅。 梁上刻著歷代名人真跡,如黃庭堅、晁公道、黃壽、朱昂、吳革、劉甲、龐公孫、王士貞等,共300多人題寫的詩詞,達3萬多字。薈萃“顏、柳、蘇、黃、真、草、隸、篆”名體書法于一梁,大放異彩,流芳千古。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題寫的“元符庚辰涪翁來”,更是令人驚嘆。 葛洲壩水電站和宏偉的三峽工程都參考了白鶴梁水文題刻一些數據,如175米水位高程是以白鶴梁1000多年的洪水紀錄為依據。唐魚的眼睛為長江中上游的零點水位,相當于海拔137.91米高程。此水文紀錄比英國在武漢江漢館設計的水尺標點早1100年。因此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譽。 終于在2003年2月13日經葛修潤等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宣告白鶴梁水下保護工程施工了,得到這個消息那些世代守望這座珍貴的水下碑林的涪陵人和那些像熱愛自己生命一樣熱愛白鶴梁的文物工作者感到欣慰。 從唐代開始,人們在白鶴梁上鑿刻了19尾石魚,因為年代久遠而模糊不清。清代涪州知州蕭星命石工臨摹舊跡在石上重刻二鯉,并鑿刻了題記。平時的時候石魚隱于水面以下,遇到枯水時才露出水面。石魚的周圍記著自公元763年以來知20世紀初1200年間的70多個最低枯水年份線。據長江干流多年實測的水文記錄表明,長江最枯水位出現周期約為10年,于石魚的記錄破尾吻合。故而石魚題刻對研究長江中上游的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設置等都有重大的史料價值。古人云“石魚出,兆豐年”的經驗之談,1953年、1963年、1973年,白鶴梁上的石魚3次露出水面,而這幾年當地也都大獲豐收,因而石魚被看做是年成豐歉的預告表。
二、有關白鶴梁的資料
白鶴梁題刻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
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仙去,故名。 石梁上刻有自唐廣德元年(763年)至當代的石刻題記164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魚圖14尾,其中作水文標志者3尾。
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余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
白鶴梁上還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并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 據黃庭堅的后裔、涪陵區文管所長黃德建先生 介紹,國家已接受中外專家的建議,將實施白鶴梁 題刻保護工程,由天津大學承擔工程設計,擬建水 下博物館,國寶白鶴梁題刻將會有一個可靠的、令 人欣慰的歸宿。
目前,涪陵的文化部門準備將題刻 復制于涪陵區人民廣場,讓人們終年可瞻其尊容。 白鶴時鳴留勝景,石魚出水兆豐年。
白鶴梁已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峽工程建成后,白鶴梁將被淹沒,國家已于1993年立項,擬將其建為大型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上的石魚石刻,有著重要的科研和史料價值,又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歷來為世所重視。它既是長江枯水位的歷史記錄,又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余(魚)”之意。
因此,古人在白鶴梁上刻有“枯水季節,若石魚出水面,則兆年豐千年如許”的石刻題記。 白鶴梁題刻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眾多珍貴題刻堪稱國寶,令中外專家和游客驚嘆不已。
白鶴梁是在造山運動時天然形成的,形似臥伏長江的巨鱷,其身長約1600米,龜背形寬約15米。古時候周圍環境優美,郁郁蔥蔥。
每當秋冬來臨,便有成百上千的白鶴飛到此地棲息,翩翩起舞,煞是奇美,白鶴梁即由此得名。 與水文科學有關的題刻108件,故有“世界水下碑林”美譽。
這些題刻主要集中于傾斜14.5度的北坡上,起于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止于1963年 2月15日涪陵文化館最后題刻落筆,剛好1200年。記錄著72個年份的枯水歷史,共有題刻180多幅,其中唐代l幅、宋代98幅、元代5幅、明代16 幅、清代23幅、近現代40多幅。
梁上刻著歷代名人真跡,如黃庭堅、晁公道、黃壽、朱昂、吳革、劉甲、龐公孫、王士貞等,共300多人題寫的詩詞,達3萬多字。薈萃“顏、柳、蘇、黃、真、草、隸、篆”名體書法于一梁,大放異彩,流芳千古。
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題寫的“元符庚辰涪翁來”,更是令人驚嘆。 白鶴梁上還刻有有魚19尾、送子觀音2尊、白鶴1只。
白鶴梁西頭,有眾多令人垂青的石魚。有一條大石魚約3米長、1.5米寬、0.5米厚,惟妙惟肖,稱“鯉魚之王”。
據記載刻于嘉慶年間,有“石魚出水兆豐年”之佳話。 葛洲壩水電站和宏偉的三峽工程都參考了白鶴梁水文題刻一些數據,如175米水位高程是以白鶴梁1000多年的洪水紀錄為依據。
唐魚的眼睛為長江中上游的零點水位,相當于海拔137.91米高程。此水文紀錄比英國在武漢江漢館設計的水尺標點早1100年。
因此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譽。 據黃庭堅的后裔、涪陵區文管所長黃德建先生介紹,國家已接受中外專家的建議,將實施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由天津大學承擔工程設計,擬建水下博物館,國寶白鶴梁題刻將會有一個可靠的、令人欣慰的歸宿。
目前,涪陵的文化部門準備將題刻復制于涪陵區人民廣場,讓人們終年可瞻其尊容。 白鶴時鳴留勝景,石魚出水兆豐年。
位于涪陵區城北長江江心,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
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仙去,故名。 石梁上刻有自唐廣德元年(763年)至當代的石刻題記164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魚圖14尾,其中作水文標志者3尾。
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余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
白鶴梁上還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文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并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 白鶴梁已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峽工程建成后,白鶴梁將被淹沒,國家已于1993年立項,擬將其建為大型水下博物館。
三、有關白鶴梁的資料
白鶴梁 開放分類: 旅游、景觀、文物、書法藝術、古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
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仙去,故名。 石梁上刻有自唐廣德元年(763年)至當代的石刻題記164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魚圖14尾,其中作水文標志者3尾。
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余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
白鶴梁上還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并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 據黃庭堅的后裔、涪陵區文管所長黃德建先生 介紹,國家已接受中外專家的建議,將實施白鶴梁 題刻保護工程,由天津大學承擔工程設計,擬建水 下博物館,國寶白鶴梁題刻將會有一個可靠的、令 人欣慰的歸宿。
目前,涪陵的文化部門準備將題刻 復制于涪陵區人民廣場,讓人們終年可瞻其尊容。 白鶴時鳴留勝景,石魚出水兆豐年。
白鶴梁已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峽工程建成后,白鶴梁將被淹沒,國家已于1993年立項,擬將其建為大型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上的石魚石刻,有著重要的科研和史料價值,又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歷來為世所重視。它既是長江枯水位的歷史記錄,又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余(魚)”之意。
因此,古人在白鶴梁上刻有“枯水季節,若石魚出水面,則兆年豐千年如許”的石刻題記。 白鶴梁題刻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眾多珍貴題刻堪稱國寶,令中外專家和游客驚嘆不已。
白鶴梁是在造山運動時天然形成的,形似臥伏長江的巨鱷,其身長約1600米,龜背形寬約15米。古時候周圍環境優美,郁郁蔥蔥。
每當秋冬來臨,便有成百上千的白鶴飛到此地棲息,翩翩起舞,煞是奇美,白鶴梁即由此得名。 與水文科學有關的題刻108件,故有“世界水下碑林”美譽。
這些題刻主要集中于傾斜14.5度的北坡上,起于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止于1963年 2月15日涪陵文化館最后題刻落筆,剛好1200年。記錄著72個年份的枯水歷史,共有題刻180多幅,其中唐代l幅、宋代98幅、元代5幅、明代16 幅、清代23幅、近現代40多幅。
梁上刻著歷代名人真跡,如黃庭堅、晁公道、黃壽、朱昂、吳革、劉甲、龐公孫、王士貞等,共300多人題寫的詩詞,達3萬多字。薈萃“顏、柳、蘇、黃、真、草、隸、篆”名體書法于一梁,大放異彩,流芳千古。
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題寫的“元符庚辰涪翁來”,更是令人驚嘆。 白鶴梁上還刻有有魚19尾、送子觀音2尊、白鶴1只。
白鶴梁西頭,有眾多令人垂青的石魚。有一條大石魚約3米長、1.5米寬、0.5米厚,惟妙惟肖,稱“鯉魚之王”。
據記載刻于嘉慶年間,有“石魚出水兆豐年”之佳話。 葛洲壩水電站和宏偉的三峽工程都參考了白鶴梁水文題刻一些數據,如175米水位高程是以白鶴梁1000多年的洪水紀錄為依據。
唐魚的眼睛為長江中上游的零點水位,相當于海拔137.91米高程。此水文紀錄比英國在武漢江漢館設計的水尺標點早1100年。
因此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譽。 據黃庭堅的后裔、涪陵區文管所長黃德建先生介紹,國家已接受中外專家的建議,將實施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由天津大學承擔工程設計,擬建水下博物館,國寶白鶴梁題刻將會有一個可靠的、令人欣慰的歸宿。
目前,涪陵的文化部門準備將題刻復制于涪陵區人民廣場,讓人們終年可瞻其尊容。 白鶴時鳴留勝景,石魚出水兆豐年。
位于涪陵區城北長江江心,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
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仙去,故名。 石梁上刻有自唐廣德元年(763年)至當代的石刻題記164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魚圖14尾,其中作水文標志者3尾。
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余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
白鶴梁上還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文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并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 白鶴梁已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峽工程建成后,白鶴梁將被淹沒,國家已于1993年立項,擬將其建為大型水下博物館。
四、誰有關于白鶴梁的作文
白鶴梁趙千卉今年,一個酷暑炎熱的夏天,我和媽媽來到了重慶涪陵,這是一個江邊的城市。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里有一個著名的水下博物館嗎?我來給你們介紹吧!白鶴梁題刻位于長江與烏江交匯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三峽蓄水每年冬末春初是才露出水面。來吧!跟我一起進去瞧一瞧吧!一進大廳,一陣陣清涼的風向我走來,真涼快!接下來,一個保安叔叔讓我們上2樓展廳里去,剛到展廳,一個個名勝古跡映入在我們的眼簾,跟隨著解說員,我們靜聽了白鶴梁的故事,石板上每一個雕刻都有它們神奇的傳說。
我最感興趣的是“石板魚”,因為我們如果不仔細地觀察它的話會看見它只有兩條魚,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察,就會有三條魚,第三條魚就在那兩條魚中間,但是那條魚非常模糊,只能隱隱約約看到一個腦袋。在我們展廳看完過后,又跟隨著解說員一起乘坐直下江底的電梯,在坐電梯之前,每個人多需要進行安檢。
這是我第一次坐這么長的電梯,它有90米長,因為它在江底運行,所以比其他電梯緩慢,從上面到江面需要4分鐘才能到達江底。一下電梯,走廊里有點像船艙一樣。
在江底可以清澈地看見水里的每一塊石板,媽媽告訴我:“江里的水都是經過機器凈化過的,所以水才這么清澈。”。
五、白鶴梁為什么被稱為“水下石銘”
白鶴梁位于涪陵區城北長江江心,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
相傳唐時爾朱真人曾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1山去,故名白鶴梁。因梁上有歷代文人的題刻而有“水下石銘”的美譽,它既是長江枯水位的歷史記錄之處,又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余(魚)”之意。
石梁上刻有自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至當代的石刻題記164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魚圍14尾,其中作水文標志者3尾。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 1200余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是世界最早題刻江河水文記錄的地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界現存的唯一的古代水文站。
石梁上還刻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白鶴〔彌勒佛以及風格不同,還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囊、行草皆備,顏、柳、黃、蘇并呈以及各種和繪畫作品。 三峽工程建成后,白鶴梁被淹沒,但是白鶴梁古代水文題刻是三峽庫區唯一水下原址保護的地面文物,為了白鶴梁題刻免受風浪和泥沙石礫的銷蝕,人們在135米水位下用一個巨大的“無壓容器”罩罩住了白鶴梁,就這樣一個大型“水下博物館”誕生了。
現在游客可從兩岸的兩條水下通道進去繞題刻一周透過水下通道的參觀窗觀賞。這樣,既能保護白鶴梁,又能實現它的觀賞價值。
六、求一段介紹白鶴梁的導游詞(300)字左右
白鶴梁題刻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
相傳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 鶴梁位于四川重慶所轄的涪陵市城北的長江之中,是浩瀚江水中的巖砂質天然石梁。
它自西向東延伸,與江流平行,呈14.5度的斜度向江心傾斜。梁上有石刻碑文160余方,題刻的書法藝術造詣較高,刻工精湛,是我國書法藝術中的珍貴資料,也是世界罕有的水下碑林。
白鶴梁上所刻的石魚是古代水文觀測標志,石刻文字題記則是古代水文觀測的記錄,是極其重要的水文歷史資料。
七、白鶴梁用成語形容
鶴立雞群
hè lì jī qūn
[釋義] 像仙鶴立在雞群之中。比喻才能或儀表出眾。
[語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嵇紹)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正音] 鶴;不能讀作“háo”。
[辨形] 立;不能寫作“力”。
[近義] 出類拔萃 超群絕倫
[反義] 相形見絀 濫竽充數
[用法] 含褒義。用來表示不平凡的人。一般作賓語、定語、狀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見“出類拔萃”(167頁)。
[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