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有“半”字的詩詞名句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作者】 張繼 〔唐〕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七絕】 類別:【羈旅】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唐·元稹《離思五首·其四》。全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半半歌——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過半, 半之受用無邊, 半中歲月盡幽閑, 半里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 半山半水田園, 半耕半讀半經廛, 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 半華半實庭軒。 衾裳半素半輕鮮, 肴饌半豐半儉。
童仆半能半拙, 妻兒半樸半賢。 心情半佛半神仙, 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 讓將一半人間, 半思后代與滄田, 半想閻羅怎見? 酒飲半酣正好, 花開半吐偏妍。 帆張半扇免翻顛, 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 半多反厭糾纏。 百年苦樂半相參, 會占便宜只半。
二、朱喜的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是什么意思
《觀書有感》
本文選自《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本)。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現在屬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學家。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半畝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鑒開〔一鑒開:像一面鏡子被打開。鑒,鏡子。古時候,鏡子用鏡袱蓋上,用時打開。〕,
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將書比作半畝方塘。書是長方形的,所以說“半畝方塘”。“一鑒開”,以鏡子作比,形容方塘極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天光和云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寫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書中的內容。
問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許〔如許:如此,這樣。〕,
為〔為:因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那方塘的水怎么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前兩句寫景,后兩句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暗含哲理。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后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譯文:
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開的鏡子,藍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閑自在地來回走動。它怎么會這樣清澈?因為發源處不斷有活水流下來。
其實這首詩是詩人借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來比喻讀書
三、帶“半”字的禪語詩句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登總持寺浮屠》
(唐)孟浩然
半空躋寶塔 時望盡京華
竹繞渭川遍 山連上苑斜
四郊開帝宅 阡陌逗人家
累劫從初地 為童憶聚沙
一窺功德見 彌益道心加
坐覺諸天近 空香逐落花
《勸學詩 / 偶成》
[ 宋 ] 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
注釋
1、池塘春草夢:這是一個典故,源于《南史·謝方明傳》,謝方明之子惠連,年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嘉賞之,云:“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話。”嘗于永嘉西堂四,競日不就,忽夢見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為工。常云:“此語神功,非吾語也。”“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詩句,后被贊譽為寫春意的千古名句,此處活用其典,意謂美好的青春年華將很快消逝,如同一場春夢。
2、秋聲:秋時西風作,草木凋零,多肅殺之聲。
譯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作者簡介 朱熹
朱熹(農歷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