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詩人虞世男的詩句 有那些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蟬》
【內容】: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作者】
字伯施,余姚人。沉靜寡欲,精思讀書,至累旬不盥櫛。文章婉縟,見稱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太宗踐祚,歷弘文館學士、秘書監。卒謚文懿。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集三十卷。
【注釋】:
綏: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賞析】:
古人以蟬居高飲露象征高潔,作者以比興和寄托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操。本詩與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同為當時詠蟬詩三絕。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濃郁的象征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征,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垂(ruí),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于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詩的最后評點道,這完全是由于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于憑借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么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實際上,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名聲在于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并贊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二、唐代詩人李商隱還有哪些詩句
李商隱《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錦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樂游原 / 登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晚晴》: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李商隱《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其一》: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三、唐朝詩人李嶠的詩《風》賞析
風(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這首詩能讓人看到風的力量。如果把詩題蓋住,這首詩就是一則謎語,這是此詩的一大妙處。風是無形的,風又是實在的,我們看不到風,卻能感受到風。秋風能掃盡落葉,春風能催開鮮花,風能激起千層浪,風能吹得萬竹斜。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風”在作者筆下,變得形象生動,讀后仿佛滿紙是 颯颯的風聲,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聞、耳可以聽。
四、唐朝詩人李橋的詩《風》的詩句是什么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此詩讓人看到了風的力量,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經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詩人通過“三”“二”“千”“萬”這幾個數字巧妙的組合,使人形象地感受到風在自然界的作用。
這首詩能讓人看到風的力量。如果把詩題蓋住,這首詩就是一則謎語,這是此詩的一大妙處。風是無形的,風又是實在的,我們看不到風,卻能感受到風。秋風能掃盡落葉,春風能催開鮮花,風能激起千層浪,風能吹得萬竹斜。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風”在作者筆下,變得形象生動,讀后仿佛滿紙是颯颯的風聲,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聞、耳可以聽。
【作者簡介】
李嶠 (645~714)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20歲時,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官監察御史。邕、嚴二州僚族起義,他受命監軍進討,親入僚洞勸降,罷兵而返。遷給事中。武后、中宗朝,屢居相位,封趙國公。睿宗時,左遷懷州刺史。玄宗即位,貶滁州別駕,改廬州別駕。
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諸人死后,他成了文壇老宿,為時人所宗仰。其詩絕大部分為五言近體,風格近似蘇味道而詞采過之。唐代曾以漢代蘇武、李陵比蘇味道、李嶠,亦稱“蘇李”。明代胡震亨認為:“巨山五言,概多典麗,將味道難為蘇”。他寫有詠物詩120首,自風云月露,飛動植礦,乃至服章器用之類,無所不包。
五、唐朝詩人 李橋的詩《風》的詩句
共3首.
年代:唐
作者:李嶠
作品:風
內容: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注釋:
三秋:晚秋,指農歷九月。
二月:早春,農歷二月。
簡析:
這首詩讓人看到了風的力量: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經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年代:唐
作者:李嶠
作品:風
內容:
落日生蘋末,搖揚遍遠林。帶花疑鳳舞,向竹似龍吟。
月動臨秋扇,松清入夜琴。若至蘭臺下,還拂楚王襟。
年代:唐
作者:李嶠
作品:鳳
內容:
有鳥居丹穴,其名曰鳳凰。九苞應靈瑞,五色成文章。
屢向秦樓側,頻過洛水陽。鳴岐今日見,阿閣佇來翔。
六、古代詩人描寫春風的詩句
古詩詠春風冬去春來,春風習習,給人們帶來的是盎然的春意、溫暖的生活。
因而,自古以來,詩人們對春風情有獨鐘,以其生花妙筆一次又一次地吟詠之。在中國古代詩人們的筆下,春風富有春意,又是異彩紛呈的。
——春風是溫暖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絕句》),南宋志南和尚的詩句便從人的觸覺方面直言春風和煦而無寒意。
“卷簾亭館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風”(《南溪早春》),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這兩句詩也同樣寫出了徐徐春風的和煦溫暖。——春風是柔和的。
南朝齊時的王儉在其《春詩》(二首之一)中借花搖來狀寫春風之態:“輕風搖雜花”,便恰到好處地寫出了春風的輕柔之態。南朝梁詩人何遜《詠春風》中的兩句詩“鏡前飄落粉,琴上響余聲”,前句從視覺角度著墨,寫女子對鏡用香粉撲臉,落下的粉末給春風一吹,便紛紛升騰飄起;后句從聽覺角度下筆,寫婉轉悠揚的琴聲,在春風的輕拂之下傳送到遠處,縱然只剩余音,也韻聲不絕,縷縷可聞。
這樣,也就將春風的柔和之態狀寫得惟妙惟肖。——春風是忙碌的。
南宋詩人方岳有一首題為《春思》的詩:“春風多可太忙生,長共花邊柳外行;與燕作泥蜂釀蜜,才吹小雨又須晴。”此詩寫春風與花柳一路同行,為燕子作泥、蜜蜂釀蜜創造條件,又吹來瀟瀟春雨,且即時放晴。
春風的忙碌,從這組傳神的動態描寫之中可窺見一斑。——春風是通人性的。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勞勞亭》),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句,寫春風似乎知道人間的離別之苦,故意不吹柳條使之發青。在李白的筆下,春風多么通人性!“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春興》),這是唐代詩人武元衡的詩句,寫春風善解游子的鄉思,為之吹送鄉夢,在這里,春風成了多情之人。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新城道中二首》之一),宋代大詩人蘇軾的這兩句詩,寫春風仿佛知道“我”這羈旅之人要去山里而特意吹斷了積雨,化無情為有情,寫活了春風。宋代另一位著名詩人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半山春晚即事》),以寫人的動作的詞“取”、“酬”來寫春風,使之有情感、通人性,與李詩、武詩和王詩異曲同工,各盡其妙。
——春風是神奇的。在詩人們的筆下,春風就像一把奇特的剪刀,可裁出柳葉、杏桃,以及眾多的綠葉、紅花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孟浩然《詠柳》);“春風騁巧如剪刀,先裁楊柳后杏桃”(宋·梅堯臣《東城送運判馬察院》);“東風便試新刀尺,萬葉千花一手裁”(宋·黃庶《探春》)。
春風是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的象征,是給自然物帶來新生的使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寫“離離原上草”被野火燒了之后,讓春風一吹又生長起來,既反映出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又顯示了春風的神奇力量。
唐代詩人孟郊的詩句“春風朝夕起,吹綠日日深”(《連州吟》),寫春風吹得大地綠草越長越盛;宋代著名詩人王安石膾炙人口的詩句“春風自綠江南岸”(《泊船瓜洲》),寫春風所到之處,百草萌生,一片新綠,生機盎然,也都是對春風神奇力量的形象寫照。古詩寫春風和煦柔和,這是寫實;而寫春風通人性,似剪刀裁出柳葉、杏桃等,則是文學中的移情現象。
移情于春風,更可寫活春風。古詩詠春風的技法,值得我們“古為今用”1、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
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
蘩:白蒿。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2、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陽和:春天的暖氣《史記·秦始皇本紀》 3、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4、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5、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6、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秀:秀麗。屯:駐,聚集。
南朝宋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7、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8、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覆春洲:落滿了春天的沙洲。雜英;各種各樣的花。
芳甸:郊野。 南朝梁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9、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洛城:洛陽城。
風日:春光風物。道:說。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
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
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11、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 12、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14、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15、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16、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
七、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古詩有哪些
1、唐·劉禹錫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唐·劉禹錫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3、唐·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4、唐·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5、唐·劉禹錫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個人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