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詠雪的古詩及賞析
雪 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并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卜算子·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征。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摩擦”,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致,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后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二、詠雪的詩句帶賞析的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盧綸《塞下曲》)
3.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雪,
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春雪》)
6.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8.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高適《別董大》)
9.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絕句》)
10.北風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飛雪。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1.紛紛暮雪下轅門,
風掣紅旗凍不翻。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2.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3.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14.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云端。
(祖詠《終南望余雪》)
15.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16.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納蘭性德《長相思》)
17. 草枯鷹眼急,
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
18.雪花似掌難遮眼,
風力如刀不斷愁。
(錢謙益《雪夜次劉敬仲韻》)
19.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軒轅臺。
(李白《北風行》)
20.亂云低薄暮,
急雪舞回風。
(杜甫《對雪》)
21.獨出門前望野田,
月明蕎麥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
22. 坐對韋編燈動壁,
高歌夜半雪壓廬。
(翁森《四時讀書樂》)
《三國演義》里劉備三顧茅廬時,黃承彥騎驢過小橋吟的那首詩:“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斗。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
【徐陵】
瓊林玄圃葉。
桂樹日南華。
豈若天庭瑞。
輕雪帶風斜。
三晨喜盈尺。
六出儛崇花。
明朝闕門外。
應見海神車。
洪升《雪望》:
寒色孤村暮,悲風四野聞。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云。
鷗鷺飛難辨,沙汀望莫分。
野橋梅幾樹,并是白紛紛。
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白居易《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詠雪 駱賓王
龍云玉葉上,鶴雪瑞花新。
影亂銅烏吹,光銷玉馬津。
含輝明素篆,隱跡表祥輪。
幽蘭不可儷,徒自繞陽春。
詠雪 吳均
微風搖庭樹,細雪下簾隙。
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
不見楊柳春,徒見桂枝白。
零淚無人道,相思空何益。
詠雪 傅察
都城十日雪,庭戶皓已盈。
呼兒試輕掃,留伴小窗明。
詠雪 飛花
歲晚江南楊柳花,余杭門外蕊爭發。
千山猶綠憐霜葉,一夜忽白染碧葭。
到曉翩翩出繡戶,隨煙直上透窗紗。
繞簾渺渺落霓裳,呵手驚飛暖翠華。
忽憶離人隔溟海,獨顰遠黛恨天涯。
三生苦短何時見,桃葉渡頭看鶩霞。
三、詠雪的詩句帶賞析的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3.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4.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5.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6.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7.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8.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高適《別董大》)9.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10.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11.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12.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13.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14.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祖詠《終南望余雪》)15.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16.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納蘭性德《長相思》)17. 草枯鷹眼急,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18.雪花似掌難遮眼,風力如刀不斷愁。(錢謙益《雪夜次劉敬仲韻》)19.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李白《北風行》)20.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杜甫《對雪》)21.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22.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翁森《四時讀書樂》)《三國演義》里劉備三顧茅廬時,黃承彥騎驢過小橋吟的那首詩:“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
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斗。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
【徐陵】瓊林玄圃葉。桂樹日南華。
豈若天庭瑞。輕雪帶風斜。
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
明朝闕門外。應見海神車。
洪升《雪望》:寒色孤村暮,悲風四野聞。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云。
鷗鷺飛難辨,沙汀望莫分。野橋梅幾樹,并是白紛紛。
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詠雪 駱賓王龍云玉葉上,鶴雪瑞花新。影亂銅烏吹,光銷玉馬津。
含輝明素篆,隱跡表祥輪。幽蘭不可儷,徒自繞陽春。
詠雪 吳均微風搖庭樹,細雪下簾隙。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
不見楊柳春,徒見桂枝白。零淚無人道,相思空何益。
詠雪 傅察都城十日雪,庭戶皓已盈。呼兒試輕掃,留伴小窗明。
詠雪 飛花歲晚江南楊柳花,余杭門外蕊爭發。千山猶綠憐霜葉,一夜忽白染碧葭。
到曉翩翩出繡戶,隨煙直上透窗紗。繞簾渺渺落霓裳,呵手驚飛暖翠華。
忽憶離人隔溟海,獨顰遠黛恨天涯。三生苦短何時見,桃葉渡頭看鶩霞。
四、賞析謝道韞的詠雪詩“未若柳絮因風起”
“撒鹽空中差可擬”與“未若柳絮因風起”如何分出高下?
兄子胡兒搶先回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顯然是率爾以對;兄女繼之答曰“未若柳絮因風起”,乃是得到片刻的沉思,有備而來。
兄子的“撒鹽空中”確實形象感很強,但鹽為何物?給人咸澀之感,何美之有?兄女的“柳絮因風起”不但形象感強,而且輕柔、優美、高雅,似勝兄子一籌。
所謂“差可擬”,因率爾而拿不準的心情直而言之;所謂“未若”,明顯壓兄子一頭,譬如積薪,后來居上。
兄女的“柳絮因風起”,身處隆冬寒天,恍若見到春天來了,讀之令人神清氣爽;相比之下,兄子的“撒鹽空中”則沒有遙遠的幻想,顯得淺近、鄙俗。
五、吳均詠雪詩歌賞析
微風搖庭樹,細雪下簾隙。
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不見楊柳春,徒見桂枝白。
零淚無人道,相思空何益。 [賞析]全詩前六句寫景,后兩句抒情,極有韻致,不論是寫雪的動態美“如霧轉”,還是寫雪的靜態美“似花積”,都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縈空”二句寫雪在空中、階上之姿。這里的“轉”為回環飄動之意。
雪縈繞于空中如霧一樣回轉不定,這種狀態唯“細雪”才能有。因其“細”,故能“縈空”,似乎久飄不下;因其“細”,故迷朦“如霧”。
“凝階”與“縈空”相對,但見“縈空”,但見階上之雪凝積如花,而不見其飄落。這與“下簾隙”不同。
詩人立于簾下,見簾邊之雪,故知從簾隙落下。至于階上,已為白雪凝積,則不覺其飄落。
似乎空中之雪一味飄舞,階上之雪但只凝積,一動一靜,互不相涉。“似花積”既寫階上雪色,亦隱隱引出下二句。
六、詠雪吳均詩歌鑒賞答案
吳均《詠雪》賞析微風搖庭樹,細雪下簾隙。
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不見楊柳春,徒看桂枝白。
零淚無人道,相思空何益? 這首詩以詠雪為題,實際上是觀雪感懷。作品中所寫的雪,既不是銀妝素裹的曠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飛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細雪。
作者立于簾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首句寫風搖庭院之樹,是因樹動而知風,并且知是微風,顯然庭樹之動不同于大風下之搖動。
次句的“細雪”與前面的“微風”相應,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點。“下簾隙”的“下”,正與風之微、雪之細相應,故能從竹簾縫隙中落入。
“縈空”二句寫雪在空中、階上之姿。 這里的“轉”為回環飄動之意。
雪縈繞于空中如霧一樣回轉不定,這種狀態唯“細雪”才能有。因其“細”,故能“縈空”,似乎久飄不下;因其“細”,故迷蒙“如霧”。
“凝階”與“縈空”相對,但見“ 縈空”,但見階上之雪凝積如花,而不見其飄落。這與“下簾隙”不同。
詩人立于簾下,見簾邊之雪,故知從簾隙落下。至于階上,已為白雪凝積,則不覺其飄落。
似乎空中之雪一味飄舞,階上之雪但只凝積,一動一靜,互不相涉。“似花積”既寫階上雪色,亦隱隱引出下二句。
作者寫空中、地上之后,目光復歸于居中的“庭 樹”。 “不見”二句上承首句的“庭樹”展開。
楊柳、桂樹均為庭樹中之一部分。“楊柳春”指葉綠,“桂枝白”指花發。
時值隆冬,桂枝皆白,看似花,但庭中楊 柳未綠,則知桂枝之白為非花。從首句至此全是寫景,并且是詩人立于簾下所見之景。
然而在景中已暗寓感傷之情。 末二句則直接展現詩人自我。
“零淚”是傷懷的表現。有感如此,卻無人可以傾訴,故自責多情若此,終有何益?直以此二句表現詩人的苦寂、孤獨之感。
觸發詩人“相思”、“零淚”的是什么呢?詩中沒明確講。然而從前面對雪景的描繪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
詩中先言“似花積”,又以“不見”春與“徒看”相對舉,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見非花之雪,不見春葉、春花。詩人的“相思”,就在于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對“不見”的春之盼望,對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觀的假象的嘆惋,同時,也隱約透露出詩人對自己機遇難逢的感傷。
擴展資料: 吳均(469~521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貧寒,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
沈約見其文,倍加稱賞。梁天監二年(503),吳興太守柳惲召為主簿,常引與賦詩。
建安王蕭偉趨賢重士,召吳均為記室,掌文翰;蕭偉遷江州(今江西九江),補吳均為國侍郎,兼府城局。后柳惲又轉薦吳均于梁武帝,帝召之賦詩,深為賞識,任為侍詔,累升至奉朝請。
吳均通史學。在任奉朝請期間,先是上表欲撰《齊書》,求借《齊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
遂私撰《齊春秋》,成稿30卷。如實稱武帝為齊明佐命,武帝不悅,以"其書不實"為名,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詰問數十條,竟支離無對。
武帝下令焚之,并免其職。 不久,武帝又召令撰《通史》,起三皇迄齊代。
吳均撰本紀、世家已畢,惟列傳未就而卒。吳均還注范曄《后漢書》90卷,著《廟記》10卷、《十二州記》16卷、《錢唐先賢傳》5卷等。
為文清拔,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詩亦清新,多為反映社會現實之作,為時人仿效,號稱"吳均體"。 《與朱元思書》以簡潔而傳神的文筆,描寫富春江兩岸清朗秀麗景色,讀后如親臨其境;《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將青山、石門山景物描繪得如詩如畫、惟妙惟肖,為六朝駢文名著。
現存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是繼南朝宋東陽無疑《齊諧記》而作,故事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魯迅譽為"卓然可觀"。 其中《清溪神廟》、《陽羨鵝籠》尤為出色。
吳均詩文著作較多,惜多散佚。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吳均。
七、吳均詠雪詩歌賞析
微風搖庭樹,細雪下簾隙。
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
不見楊柳春,徒見桂枝白。
零淚無人道,相思空何益。
[賞析]全詩前六句寫景,后兩句抒情,極有韻致,不論是寫雪的動態美“如霧轉”,還是寫雪的靜態美“似花積”,都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縈空”二句寫雪在空中、階上之姿。這里的“轉”為回環飄動之意。雪縈繞于空中如霧一樣回轉不定,這種狀態唯“細雪”才能有。因其“細”,故能“縈空”,似乎久飄不下;因其“細”,故迷朦“如霧”。“凝階”與“縈空”相對,但見“縈空”,但見階上之雪凝積如花,而不見其飄落。這與“下簾隙”不同。詩人立于簾下,見簾邊之雪,故知從簾隙落下。至于階上,已為白雪凝積,則不覺其飄落。似乎空中之雪一味飄舞,階上之雪但只凝積,一動一靜,互不相涉。“似花積”既寫階上雪色,亦隱隱引出下二句。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其他詠雪的詩句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