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表達心如止水,要孑然一身的古詩
唐宋名詞賞析菩薩蠻 唐李白平
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王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品評這是一首懷人詞,寫思婦盼望遠方行人久候而不歸的心情。開頭兩句為遠景。高樓極目,平林秋山,橫亙天末,凝望之際,不覺日暮。“煙如織”是說暮煙濃密,“傷心碧”是說山色轉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詩:“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薛濤《題竹郎廟》詩:“竹郎廟前多古木,夕陽沉沉山更綠。”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參看。這兩句全從登樓望遠的思婦眼中寫出,主觀色彩很重,而行人之遠與佇望之深,盡在其中。“暝色”兩句為近景,用一“入”字由遠而近,從全景式的平林遠山拉到樓頭思婦的特寫鏡頭,突出了“有人樓上愁”的人物主體,層次井然。下片玉階佇立仰見飛鳥,與上片登樓遠望俯眺平楚,所見不同,思念之情則一。“宿鳥歸飛急”還意在反襯行人滯留他鄉,未免戀戀不返。末句計歸程以卜歸期。庚信《哀江南賦》有“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之語。詞中著一“更”字加強了連續不斷的以至無窮無盡的印象。征途上無數長亭短亭,不但說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說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結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蘊藉。韓元吉《念奴嬌》詞云,“尊前誰唱新詞,平林真有恨,寒煙如織。”可見南宋初這首《菩薩蠻》猶傳唱不絕。漁歌子
二、像“”孑然一身的成語有那些
[近義] 孤苦伶仃
孑然一身jié rán yī shēn
[釋義] 孑然:孤獨的樣子。孤單單的一個人。
[語出] 宋·周《清波雜志》:“歲月滋久;根深蒂結;生育男女;于義有不可負者;兼渠孑然一身;無所依傍;處性不能自立。”
[正音] 孑;不能讀作“jué”。
[辨形] 孑;不能寫作“孓”或“子”。
[近義] 孤苦伶仃
[反義] 成群結隊
[用法] 形容沒有親友;孤單無依;或單身一人。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沈秀水先生晚年;~;貧病交加;死于北京西郊。
[英譯] by oneself
三、一無所有孑然一身的成語
孤苦伶仃一無所有空空如也一貧如洗孑然一身孑然一身,謂孤零零一個人。
出自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八:“渠孑然一身,無所依倚。”《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一個開線鋪的員外張士廉,年過六旬,媽媽死后,孑然一身,并無兒女。”
《鏡花緣》第四八回:“我現在離鄉背井,孑然一身。”蔣光慈《少年飄泊者》:“自從那一夜,從客店跑出之后,孑然一身,無以為生。”
孑,多音字,可念zǐ(第三聲)中文名孑然一身所屬學科文學所屬領域詞語詞性形容詞屬性四字成語拼音jiérányī(yì)shēn目錄1解釋2出自3示例4語法5同、近義詞6英文翻譯解釋編輯孑然一身有兩層意思,但都是指孤獨一人。其一:不想找另一半,心如止水。
其二:想找但是留不住他/她,最后還是一人到終老。孑:孤獨,一個人出自編輯《三國志·吳書·陸瑁傳》:“若實孑然,無所憑賴,其畏怖遠迸,或難卒滅。”
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八:“兼渠孑然一身,無所依倚,處性不能自立。”[1]示例編輯只是公子~,又沒盤纏,怎能夠裝載回去。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七)[1]語法編輯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形容孤單無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