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繪廬山群峰的詩句
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謝靈運
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
但欲淹昏旦,遂復經圓缺。
積峽忽復啟,平途俄已絕。
巒垅有合沓,往來無蹤轍。
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題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瀑布
江 為
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
萬里朝滄海,千尋出白云。
寒聲終自遠,靈派孰為分。
除鄧天臺后,平流莫可群。
題西林壁
蘇 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
一條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廬山
張 繼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信好,
并發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開瀑布泉。
愜心應在此,
佳句向誰傳。
晚泊潯陽望香爐峰
孟浩然
掛席幾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
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
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
日暮空聞鐘。
廬山獨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鐘聲知何處?
蒼蒼樹里聞。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望廬山五老峰
李 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云松。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銀河落九天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日 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園里可耕田?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還家一笑即芳晨,好與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興往,相邀錦繡谷中春。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飛簾如玉簾,直下數千尺,新月如簾鉤,遙遙掛碧空。
似晴欲雨費疑猜,誰把天公巧妙開。峰影都沉潭影底,廬山之水日邊來。
二、描寫廬山群峰的詩句
廬山 平生作意廬山游,往來卻貪吳越舟。
陛下許臣鞭匹馬,芒鞋因得款清幽。
是時六月蒸炎暑,六合黃塵空一雨。
上方冷翠襲衣襟,便覺笑談在天宇。
廬山吟 借得名山避世嘩,群賢畢至學仙家。
出門總是逐風景,無日能忘餐晚霞。
漫步隨吟今古句,高談且飲云霧茶。
林中夜夜聞絲竹,彌撒堂尖北斗斜。
廬山歌 昔年拄玉杖,去看廬山峰。
遠山如游龍,半入青天中。
四顧無人獨青秀,五老與我同舂容。
手弄石上琴,目送天邊鴻。
二儀自高下,吳楚分西東。
洪濤巨浪拍崖下,波光上與銀河通。
吸澗玄猿弄晴影,長松舞鶴號天風。
天風吹我不能立,便欲起把十二青芙蓉。
弱流萬
廬山高 廬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盤距。
岌乎二千三百丈之 ,謂即敷淺原。
培 何敢爭其雄?西來天塹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
回崖沓嶂鬼手擘,澗道千丈開鴻 。
瀑流淙淙瀉不極,雷霆殷地聞者耳欲聾。
時有落葉于其間,直下彭蠡流霜虹。
金膏水碧不可覓,石林幽黑號綠
賦廬山 地據九江匯,天教五老看。
孤標橫碧落,百里見青巒。
星斗光堪摘,煙霞秀可餐。
何時謝人事,膏秣以從盤。
贈廬山僧 一室爐峰下,荒榛手自開。粉牌新薤葉,竹援小蔥臺。
樹黑云歸去,山明日上來。便知心是佛,堅坐對寒灰。
廬山桂 偃蹇月中桂,結根依青天。
天風繞月起,吹子下人間。
飄零委何處,乃落匡廬山。
生為石上桂,葉如剪碧鮮。
枝干日長大,根荄日牢堅。
不歸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廬山去咸陽,道里三四千。
無人為移植,得入上林園。
不及紅花樹,長栽溫室前。
入廬山 斷隴橫溪出酒旗,乘疲小憩晚陰時。
幽林合翠痕痕凈,遠瀑飛瓊派派奇。
水迥起風傳鸛垤,村荒入夕見雞塒。
竹間誰拂農家壁,覓寫如今夜醉詩。
廬山石鏡 東巖采薇人,巖際朝見月。怪墮幽蘿間,非時更澄徹。
綠蘿就玉兔,再與高鳥歇。清光照掌中,始悟石上發。
誰傳陰陽火,鑄此天地物。深影藏半山,虛輪帶凝雪。
早回謝公賞,今遇樵夫說。白日乘彩霞,翩翩對容發。
我圖辨鬼魅,信美留煙闕。形神乍相逢,竟夕難取別。
如其終身照,可化黃
懷廬山 屏心寒夢枕,屋角曉城鐘。
客子幾多想,廬山千萬峰。
仙源云氣疊,溪坂雨聲重。
楊柳西門外,禪人屢此逢。
廬山雪 倚天無數玉巉巖,心覺廬山是雪山。
未暇雙林尋凈侶,試招五老對蒼顏。
遠游借問有何好,勝賞何曾容暫間。
卻恨此生云水腳,誤隨人去踏塵寰。
過廬山 問訊匡廬幾度經,何時袖手摘天星。
世如春夢空頭白,山似故景眼色青。
便欲移文尋鶴帳,又還呼渡過鷗汀。
它年學得香山士,定結茅庵入翠屏。
廬山五猗 猗若人兮深衣,萬鍾不為泰兮一簞而遁肥。
溪之清兮不受淄,月離離兮風披披。
芙蓉兮涉采,欲淡兮心夷。
駕言兮何之,羲文兮與歸。
廬山瀑布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登廬山 五老峰巔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煙。
泰華根同峙,嵩衡脈共聯。憑虛有仙骨,日月看推遷。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三、描繪廬山群峰的詩句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1.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
這首詩是題在寺里墻壁上的。 2. 緣:因為。
3. 此山:指的是廬山。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
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
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人。
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四、關于廬山群峰的詩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望廬山五老峰 李 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云松。 望廬山瀑布水(其一)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 一條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廬山 張 繼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信好, 并發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開瀑布泉。
愜心應在此, 佳句向誰傳。 晚泊潯陽望香爐峰 孟浩然 掛席幾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 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 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 日暮空聞鐘。 廬山獨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鐘聲知何處? 蒼蒼樹里聞。 望廬山五老峰 李 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云松。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江上送客游廬山 張 繼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信好, 并發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開瀑布泉。
愜心應在此, 佳句向誰傳。 晚泊潯陽望香爐峰 孟浩然 掛席幾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 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 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 日暮空聞鐘。 廬山獨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鐘聲知何處? 蒼蒼樹里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