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經風雅頌古詩
詩經根據樂調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產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產生在西周后期至東遷時;《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產生于春秋時期。
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
二、古詩“風雅頌”中的“風”是什么意思
古詩”風雅頌“中”風“的意思是十五國風,是指十五種地方性的民歌,各有不同特點的聲調和風格,是《詩經》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分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風雅頌【fēng yǎ sòng】
釋義:《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詩·大序》認為風是用于教化、諷刺的作品;雅是反映王室政治成敗得失的作品;頌是贊美君主、祭祀神靈的作品。這一說法在古代具有很大影響。現在一般認為風是古代各地方的民間樂歌;雅是西周王畿(今陜西中部)的樂歌;頌是宗廟祭祀用的樂歌,其中部分是舞曲。
雅的含義: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于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的含義: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三、詩經中風雅頌簡介
詩經根據樂調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
《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雅。
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頌。
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當產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當產生在西周后期至東遷時;《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當產生于春秋時期。
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 賦比興 中國古代對于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
它是根據《詩 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最早的記載見于《周禮· 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 曰雅,曰頌。”
后來,《毛詩序》又將“六詩”稱之為 “六義”:“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 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 對此解釋說:“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 興者,《詩》文之異辭耳。
……賦、比、興是《詩》之 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 事,是故同稱為義。”
今人普遍認為“風、雅、頌”是 關于《詩經》內容的分類;“賦、比、興”則是指它的 表現方法。 “賦、比、興”之說提出后,從漢代開始兩千多年 來,歷代都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和論述,但在具體的認 識和解說上,一直存在著各種分歧意見,眾說不一。
漢代對賦、比、興的解釋 漢代解釋“賦、比、興” 最具有代表性,對后世產生了較大影響的是鄭眾和鄭玄 兩家。鄭眾說:“比者,比方于物……興者,托事于物。”
(《毛詩正義》引)他把“比興”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 物象聯系起來,認為“比”是修辭學中以此物比彼物的 比喻手法,“興”是“起也”,即托諸“草木鳥獸以見 意”的一種手法。論述雖較簡單,但總的說,是抓住了 “比興”這一藝術思維和表現手法的特點的。
鄭玄的解 釋則不同,他認為:“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 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
興,見今之 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毛詩正義》引)這 里,除了講“賦”的特點是表現手法上的鋪陳其事,比較 符合實際外,其他的解釋則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聯系 起來,這就把一定的表現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體的特 征,不免牽強附會。
《毛傳》、《鄭箋》中對于《詩經》 的解釋,常常在徑情直遂的詩歌中,離開藝術形象去尋求 有關君臣父子的“微言大義”,例如把愛情詩《關雎》 說成表現“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等,和這種對于“賦、 比、興”的穿鑿曲解,是有直接關系的。所以后來孔穎 達就不同意鄭玄把“比興”分屬“美刺”的說法,指出: “其實美刺俱有比興者也。”
(《毛詩正義》不過,鄭 玄把“比興”提到美刺諷諭的高度來看待,對唐代陳子 昂、白居易等所標舉的“美刺比興”說,是有啟迪作用 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論述 魏晉南北朝時期,論述“賦、 比、興”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摯虞、劉勰和鐘嶸。
摯虞繼 承了鄭眾的觀點,認為:“賦者,敷陳之稱也;比者,喻 類之言也;興者,有感之辭也。”(《藝文類聚》卷五 十六)他并且對漢賦的不“以情義為主”而“以事形為 本”、極盡閎奢巨麗之能事,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賦” 的表現手法在漢賦的創作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和發 展,以致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體,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 面,也造成了相當一部分漢賦專門去鋪采□文地描摹宮 室之美、田獵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義的思想內 容。摯虞對漢賦的批評是切中其弊的。
由于漢賦中大量 運用了比喻性的辭藻,容易使人誤認為“賦”與“比” 有較密切的聯系,和“興”似乎無關,所以劉勰在談到漢 賦時,稱其“日用乎比,月忘乎興,習小而棄大”,結果是 “比體云構”,“興義銷亡”(《文心雕龍·比興》)。 實際上這里所說的“比”是“賦”中之“比”。
由于這 一原因,同時也由于中國古代抒情詩遠比敘事詩發達,所 以人們有時略“賦”而標舉“比興”,以“比興”概括 詩的“三義”。 劉勰對“比興”的論述,曾受到《毛傳》和《鄭箋》 牽強附會說詩的影響,如他說過“《關雎》有別,故后 妃方德;‘尸鳩’(指《召南·鵲巢》貞一,故夫人象 義”(《文心雕龍·比興》)等等。
但他同時又繼承了鄭 眾的見解,并作了進一步的發揮,認為:“比者,附也;興 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
起情 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認為“比”的要求 是“寫物以附意,□言以切事”。
這就概括了“比興” 作為藝術思維和表現手法的特點。他還指出“詩人比興, 觸物圓覽”。
即認為“比興”的思維和手法必。
四、詩經風雅頌古詩
詩經根據樂調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
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
《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產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產生在西周后期至東遷時;《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產生于春秋時期。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