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些古詩句的解釋和含義
1.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花巧的言語會擾亂內心的德性,小事不能忍耐將致使謀取的大事出現意料之外的變數.
2.道不同,不相為謀
所走的路既然不相同,就不必摻合在一起商量對策.喻志向不同,無話可說.
3.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宮廷之內啊!有成語,禍起蕭墻,即出此.喻同室操戈.
4.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不憂心(大家)貧窮,而害怕在財產的分配上不公允;不憂心人民太少,而害怕不能安定下來.
5.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
6.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習總感到不滿足,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厭,滿足.
7.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用不仁義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就象浮云一樣。
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對于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
9.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自古以來誰也免不了一死(沒有糧食不過是餓死罷了),但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聯系上文,“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10.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所謂政治,就是使一個國家走上正道(正軌).你率先以正身自處,有誰敢不按正身的呢?
11.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幫
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旺,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走向滅亡.
12.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分別喻指,自知之明,自以為是.
1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謀求生存而損害仁德的,只有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成就仁德的。
14.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篇》)釋: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15.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出自于 《論語子罕篇》。 依前文,解釋為:
時間就像這奔流的河水一樣,不論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寓意光陰似流水一樣一去不回,要倍加珍惜。
二、古詩意思
李商隱——《春雨》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霄猶得夢依稀。
玉鐺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
【作者】
李商隱(812-858)字義山,號玉溪(xi)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因受牛李黨爭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長于律、絕,富于文采,風格色彩濃麗,多用典,意旨比較隱晦,以《無題》組詩最為著名。有《李義山詩集》。
【注釋】:
白門:今江蘇省南京市。
紅樓:華美的樓房,多指女子的住處。
珠泊:珠簾,此處比喻雨絲。
晼晚:夕陽西下的光景,此處還蘊涵年復一年、人老珠黃之意。
玉珰:耳珠。
云羅:像羅紋般的云片。
春意綿綿好睡覺,不知不覺天亮了;
猛然一覺驚醒來,到處是鳥兒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風雨聲;
呵風雨風雨,花兒不知吹落了多少?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夢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進了春風,可見春天已經悄悄地來到。春回大地,風入洞房,該是春色已滿人間了吧,可是深居內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現了似的。季節的更換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動,尤其當寒冷蕭索的冬天轉到晴和美麗的春天的時候。面對這美好的季節,怎么能不懷念在遠方的美人呢?在古代漢語中,美人這個詞,含義比現代漢語寬泛。它既指男人,又指女人,既指容色美麗的人,又指品德美好的人。在本詩中,大概是指離別的愛侶,但是男是女,就無從坐實了。因為詩人既可以寫自己之夢,那么,這位美人就是女性。也可以代某一女子寫夢。那么,這位美人就是男性了。這是無須深究的。總之,是在春風吹拂之中,想到在湘江之濱的美人,相距既遠,相會自難,所以更加思念了。
后兩句寫思后之夢。由于白天的懷想,所以夜眠洞房,因憶成夢。在枕上雖只片刻功夫,而在夢中卻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江之濱)的數千里路程了。用“片時”,正是為了和“數千里”互相對襯。這兩句既寫出了夢中的迷離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換句話說,是用時間的速度和空間的廣度,來顯示感情的強度和深度。(宋晏幾道《蝶戀花》云:“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即從此詩化出。)在醒時多年無法做到的事,在夢中片時就實現了,雖嫌迷離,終覺美好。誰沒有這種生活經驗呢?詩人在這里給予了動人的再現。
三、古詩名句翻譯
http://**view/*
看這里~
類似這樣的: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
了解我心情的人,認為我心中惆悵;不了解我心情的,還以為我呆在這兒有什么要求呢!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當年我離開家鄉的時候,正是春天,柳絲低拂;而今天走在回家的路上,正是冬天,大雪紛飛,。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說話一定要信實,做事一定要果斷。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
意謂既然使他們來了,就要使他們安心。本是說的治國的方法,現用為“既然來了,就安人下心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