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暮蒼山蘭舟小是哪首詩的詩句
詩要押韻的。泉和亡不押韻;而且不講平仄,“死水微漾人卻亡”是沒頭沒腦的話。這是對李白的污辱。 這樣改,完全符合格律,內容也合理了——
宣帝陵(七絕)
(唐)李白
日暮蒼山云鶴小,
本深末茂映清泉。
定巢新燕徘徊久,
亡骨不知猶醉眠。
【注】漢宣帝陵,亦稱杜陵,是漢宣帝劉詢的陵墓。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三兆鎮南。這里林深草茂,是當時著名的游覽狩獵區。漢宣帝酷愛這里的自然環境,故選此作為陵域。
【詩意】
這是一首即景吊古詩。
首句寫遠景。“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蒼山云鶴小”,是詩人眼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云鶴遠飛,越來越小。
次句寫近景。樹映清泉。本深末茂,成語,指陵寢邊的樹木,根深而枝葉茂盛。
第三句特寫,傍晚時新燕在新居巢穴邊飛來飛去,暗含有詩人身世飄零之意。
第四句抒情。葬于陵中的宣帝,猶如醉酒般長眠不醒,又怎么知道現在這林深草茂里,暮色蒼茫中,新燕徘徊時的迷茫之情呢?
詩中既有自然景物之迷茫,也有詩人身世飄零之感觸,既有物是人非之感慨,亦有生命短促之喟嘆。
二、詩詞中的“蘭舟”的意思
蘭舟(lán zhōu)的意思是:1、蘭木做的船;2、床的雅稱。
出自: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曰:“木蘭川在尋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于此,用構宮殿。”又曰:“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至今在洲中。詩家所云木蘭舟出于此。”
示例:
1.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2.柳永《雨霖鈴》:“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3.《述異記》:"潯陽江中,多木蘭樹。。魯班刻木蘭為舟。”
4. 范仲淹《與人約訪林處士阻雨因寄》: “蘭舟無賴寄前汀”
三、表達離愁別緒的詩句有哪些
這樣的詩詞很多,這一首柳永的《雨霖鈴》是很典型的一首。
雨霖鈴
柳永(宋代)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此詞表現的是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的一幕。
四、日暮蒼山蘭舟小是哪首詩的詩句
詩要押韻的。泉和亡不押韻;而且不講平仄,“死水微漾人卻亡”是沒頭沒腦的話。這是對李白的污辱。 這樣改,完全符合格律,內容也合理了——
宣帝陵(七絕)
(唐)李白
日暮蒼山云鶴小,
本深末茂映清泉。
定巢新燕徘徊久,
亡骨不知猶醉眠。
【注】漢宣帝陵,亦稱杜陵,是漢宣帝劉詢的陵墓。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三兆鎮南。這里林深草茂,是當時著名的游覽狩獵區。漢宣帝酷愛這里的自然環境,故選此作為陵域。
【詩意】
這是一首即景吊古詩。
首句寫遠景。“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蒼山云鶴小”,是詩人眼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云鶴遠飛,越來越小。
次句寫近景。樹映清泉。本深末茂,成語,指陵寢邊的樹木,根深而枝葉茂盛。
第三句特寫,傍晚時新燕在新居巢穴邊飛來飛去,暗含有詩人身世飄零之意。
第四句抒情。葬于陵中的宣帝,猶如醉酒般長眠不醒,又怎么知道現在這林深草茂里,暮色蒼茫中,新燕徘徊時的迷茫之情呢?
詩中既有自然景物之迷茫,也有詩人身世飄零之感觸,既有物是人非之感慨,亦有生命短促之喟嘆。
五、北暮蒼山蘭舟四 是誰的詩句
這詩是這樣的,真正的來源是——俠客夢第四卷:江湖搏命第一百零一章日暮蒼山蘭舟小作者:燕隨心。這里僅僅作為文章的題目所體現出來。剩下都是愛國人士所撰寫的。
還有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較為接近。我想這是今人假托中華詩歌以至唐代詩歌的頂級巨星李白之名義而要表達一種民族的憤慨與愛國之情罷了。劉長卿《日暮蒼山》原文是: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前段時間流行:
(日)暮蒼山蘭舟(小),
(本)無落霞綴清(泉)。
(去)年葉落緣分(定),
(死)水微漾人卻(亡)。
后來針對當前國情又被改為:
(法)暮蒼山蘭舟(家),
(國)無落霞綴清(樂)。
(去)年葉落緣分(福),
(死)水微漾人卻(亡)。
現在又來搞北京奧運和四川地震。好無聊
六、李白寫的詩有叫《蘭舟寺》的詩嗎
“北暮蒼山蘭舟寺,驚天落霞綴清川。
傲年葉落緣分地,運水微漾人卻振。”乍看古詩本身的遣詞造句似乎毫無搶眼之處,但若是將四句詩的首字和尾字分別連讀,則是:北驚(京)傲(奧)運,寺(四)川地振(震)。
果真千年以前的詩人已經預知了中國現今的大事?這是巧合還是故意惡搞?這首流傳甚廣的《蘭舟寺》是否真實存在?為此記者專程采訪了山東大學文學院專攻古代文學研究的王平教授。 這首詩是否由李白所作?王教授一口否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查閱一下《全唐詩》,據記載,李白從未創作過一首名為《蘭舟寺》的詩,這很顯然是后來人杜撰的,只不過冒用李白的名號。
而且這杜撰的水平也不怎么樣,從詩詞研究角度看,這首詩本身的押韻和平仄都有問題,詩仙李白怎么可能作出這樣的詩。” 留心關注,近段時間像“《蘭舟寺》”這種“拿古詩說事”的現象并不少見,對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王平教授認為,要從深層次和人的心理上進行分析。
“一個原因是由于這些事件的始作俑者認為借助古詩來傳遞自己的看法、達到目的,似乎顯得自身很文雅,很有文化,得到心理上的滿足;第二是這種傳遞的認同性比較高,也許有很多人不清楚李白的詩,但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李白這個人;再者就是用這種比較新鮮的方式滿足了很多人心中的好奇感,民眾由于一種類似獵奇的心理傳遞了這個消息。” 對于這種現象,王平教授認為不宜提倡,甚至還要嚴厲批評,“今年算得上多事之秋了,一些無聊之人卻還在這里唯恐天下不亂,這是十分不可取的。
我們應當堅強面對災難和困境,多做一些理智的和有意義的工作。認為這樣的大事是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被人預言好的,明顯帶有一種消極的態度,這對整個社會來講有很不好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