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盧植的性格是什么
盧植性格剛毅,堂堂正正,注重大節。
以下資料僅供參考東漢政治家盧植(?—192),字子干,涿郡涿縣人。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的老師。
宋朝太宗皇帝《賜盧氏詩》中“尚書光耀千年史”的句子,指的就是盧植。不過,盧植光耀史冊、受后人尊崇,并非因為“曾為帝者師”,主要是靠卓越的才干和高潔的操守贏得的。
【不尋常的性格特征 】盧植在青少年時期就表現得與眾不同。當時他拜著名經學家扶風人馬融為師。
馬融有四百多名學生,卻只讓三四十人登堂入室親聆講學,其余由其高足弟子傳授。盧植好研精義,學業名列前茅,被稱為馬融的“門人冠首”,與同學鄭康成(后來成為經學大師)等人替代馬融教授了不少學生。
雖然頗受馬融青睞、學友們羨慕,但盧植并不忘乎所以,仍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馬融是明德皇后的從侄,屬于外戚豪門,他的廳堂上設有絳紗帳,帳前講學授徒,帳后美 姬 歌 舞。
盧植胸懷大志,專意求學,對于身旁的聲se誘惑置若罔聞。為此,學友們對他無不敬重,馬融對他更加器重。
性格決定命運。史家對盧植的評議是:性格剛毅,注重大節。
也許正因為這種性格,才發生后來的冤案,被索賄不成的小黃門陷害;才會在董卓亂政時不懼危險,有挺身而出、勇敢抗爭的壯舉。也許正是這種性格,為當時以及后人樹立了做人做官的榜樣,為其死后名望不斷攀升、并配享于孔廟奠定了基礎。
【不尋常的政治才干】 盧植在進入官場以前,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政治眼光。他從馬融處學成歸鄉,收徒講學。
當時,皇太后的父親竇武扶立靈帝,把持朝政,“朝廷”議論要給竇武加封爵位。盧植以在野之身上書朝廷,規諫竇武。
他說:依據《春秋》之義,“王后無嗣,擇立親長,年均以德,德均則決之卜筮。今同宗相后,披圖案牒,以次建之,何勛之有?”按老規矩“扶立”新皇帝即位,是很正常的事,不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
他勸竇武“宜辭大賞,以全身名。”同時還提出幾條加強朝政、“強干弱枝”的建議。
盧植的獻書諫勸雖然沒有被竇武采納,然而,他的政治才干因此卻得到人們的重視,一時他的名聲大噪,州郡官府幾次請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后來,他接受征聘,當了博士。
熹平四年(175年),九江地方遭受天災、社會動亂,朝廷以盧植“才兼文武”,讓他出任九江太守。盧植不負眾望,到任后寬政恤民,很快穩定了社會秩序,得到了當地人士的賓服。
不久,盧植因病辭官。可是,后來南方社會形勢不穩,因他任九江太守時的政績卓著,又派他去廬江作太守。
一年后,盧植從廬江調回朝廷,先任議郎,又任侍中,后任尚書。他身居朝廷內外,對朝政的利弊得失有清醒的認識。
光和元年(178年),他借日食這一自然現象,針對當時的腐敗政治,上書陳述八事,建議皇帝舉用賢良、量才委任;防治疾病,保民健康;減免賦稅、安定民心;修禮、尊堯,御下、散利等。在當時積重難返的腐敗環境下,盧植的從政實踐和政治主張,雖得到人們的贊賞,卻難以推行開來。
【不尋常的軍政生涯】 東漢后期政治腐敗,貪賄之風盛行,階級矛盾激化,導致了黃巾起義。朝廷任盧植為北中郎將,與皇甫嵩等人去鎮壓黃巾起義軍。
經過幾番戰斗,盧植率官軍把張角率領的一支義軍圍困在廣宗(今河北威縣)。官軍在城外筑圍鑿塹,造做云梯,很快就要攻破廣宗。
這時,漢靈帝派遣小黃門左豐前來觀戰。有人告訴盧植,說左豐貪婪,應送些財寶給他,否則,他回到皇帝身旁會無事生非。
盧植一向高潔,不肯送禮行賄。果然左豐回朝就誣告盧植,激怒了皇帝,命把盧植押進檻車,定了個“減死罪一等”。
黃巾起義失敗后,皇甫嵩等人為盧植辯冤,朝廷才恢復了盧植的尚書官職。漢靈帝死后,何太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專斷朝政。
為鏟除弄權的宦官十常侍,何進召并州牧董卓進京。董卓率兵至洛陽后,為凌虐君臣,把持朝政,召集文武百官在崇德殿“商議”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為帝。
群臣懾于董卓的淫威,都唯唯諾諾,不敢反對。獨有盧植為了朝廷的權威和社會的穩定,正氣凜然,與董卓面對面地抗爭。
他講了古人伊尹、霍光廢立帝王之事后,質問董卓:“你只是外郡刺史,素未參與國政,又無伊(尹)霍(光)之大才,怎能強行廢立?”董卓惱羞成怒,拔劍要殺盧植。盧植面無懼色。
議郎彭伯勸慰董卓說,盧尚書是海內大儒,威望很高,把他殺了,恐怕天下人不服。蔡邕也為盧植講情,這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清代學者朱筠賦詩贊揚盧植:扶風經學授康成,別有盧君得更精。弟子終能蜀國主,先生早與董卓爭。
。【不尋常的墓葬墳塋】盧植臨終前囑咐兒子們,他死后只用布單裹體、土穴埋葬、不用棺槨,一切從簡。
他的兒子遵其遺囑將他葬在涿州城東盧家濼附近。 才兼文武的盧植生前曾校定《五經》、補續《漢記》,并著有《尚書章句》、《禮記解詁》,還寫過數篇誄、表、記等文章。
他在政治軍事和文化上的理念及建樹,首先得到了史學家和政治家的贊揚,《后漢書》中稱他既是大儒又是名將。曹操評價他“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也。”
盧植的墓葬雖很簡陋,但是,一千八百年來,后人仰慕他的品德才干,時常有尋訪其墓者。曹。
二、哪位給介紹一下正史中的盧植
盧 植 其 人 盧植為始祖的涿州盧氏家族,詩禮傳家、德才并重、有功于國、世代簪纓。
漢魏以降,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家族之一。因三國—隋唐數百年間,涿州名“范陽”,故而涿州盧氏被稱為“范陽盧氏”。
斯時,家族的郡望是政治地位的標志和文化傳承的徽章,因此,播遷于海內外的盧姓族人,大都把自家祠堂奉為“范陽堂”,自認是范陽盧氏的后裔。 一千八百年來,范陽盧氏代代出英才。
僅從魏晉到唐代,正史記載的盧姓名人就達八百余位。其中,有宰相、尚書、刺史、太守、郡守等百余人。
清代道光年間的兩廣總督、涿州人盧坤,是盧植的嫡系后裔。海外盧氏宗親中,有韓國的前總統盧泰愚、現任總統盧武鉉。
范陽盧氏為何能長盛不衰呢?請看這個家族的肇造開基者。 東漢政治家盧植,字子干,涿郡涿縣人。
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的老師。宋朝太宗皇帝《賜盧氏詩》中“尚書光耀千年史”的句子,指的就是盧植。
不過,盧植光耀史冊、受后人尊崇,并非因為“曾為帝者師”,主要是靠卓犖的才干和高潔的操守贏得的。 不尋常的性格特征 盧植在青少年時期就表現得與眾不同。
當時他拜著名經學家扶風人馬融為師。馬融有四百多名學生,卻只讓三四十人登堂入室親聆講學,其余由其高足弟子傳授。
盧植好研精義,學業名列前茅,被稱為馬融的“門人冠首”,與同學鄭康成(后來成為經學大師)等人替代馬融教授了不少學生。 雖然頗受馬融青睞、學友們羨慕,但盧植并不忘乎所以,仍處處嚴格要求自己。
馬融是明德皇后的從侄,屬于外戚豪門,他的廳堂上設有絳紗帳,帳前講學授徒,帳后美姬歌舞。盧植胸懷大志,專意求學,對于身旁的聲色誘惑置若罔聞。
為此,學友們對他無不敬重,馬融對他更加器重。 性格決定命運。
史家對盧植的評議是:性格剛毅,注重大節。也許正因為這種性格,才發生后來的冤案,被索賄不成的小黃門陷害;才會在董卓亂政時不懼危險,有挺身而出、勇敢抗爭的壯舉。
也許正是這種性格,為當時以及后人樹立了做人做官的榜樣,為其死后名望不斷攀升、并配享于孔廟奠定了基礎。 不尋常的政治才干 盧植在進入官場以前,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政治眼光。
他從馬融處學成歸鄉,收徒講學。當時,皇太后的父親竇武扶立靈帝,把持朝政,“朝廷”議論要給竇武加封爵位。
盧植以在野之身上書朝廷,規諫竇武。他說:依據《春秋》之義,“王后無嗣,擇立親長,年均以德,德均則決之卜筮。
今同宗相后,披圖案牒,以次建之,何勛之有?”按老規矩“扶立”新皇帝即位,是很正常的事,不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他勸竇武“宜辭大賞,以全身名。”
同時還提出幾條加強朝政、“強干弱枝”的建議。盧植的獻書諫勸雖然沒有被竇武采納,然而,他的政治才干因此卻得到人們的重視,一時他的名聲大噪,州郡官府幾次請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
后來,他接受征聘,當了博士。 熹平四年(175年),九江地方遭受天災、社會動亂,朝廷以盧植“才兼文武”,讓他出任九江太守。
盧植不負眾望,到任后寬政恤民,很快穩定了社會秩序,得到了當地人士的賓服。不久,盧植因病辭官。
可是,后來南方社會形勢不穩,因他任九江太守時的政績卓著,又派他去廬江作太守。 一年后,盧植從廬江調回朝廷,先任議郎,又任侍中,后任尚書。
他身居朝廷內外,對朝政的利弊得失有清醒的認識。光和元年(178年),他借日食這一自然現象,針對當時的腐敗政治,上書陳述八事,建議皇帝舉用賢良、量才委任;防治疾病,保民健康;減免賦稅、安定民心;修禮、尊堯,御下、散利等。
在當時積重難返的腐敗環境下,盧植的從政實踐和政治主張,雖得到人們的贊賞,卻難以推行開來。 不尋常的軍政生涯 東漢后期政治腐敗,貪賄之風盛行,階級矛盾激化,導致了黃巾起義。
朝廷任盧植為北中郎將,與皇甫嵩等人去鎮壓黃巾起義軍。經過幾番戰斗,盧植率官軍把張角率領的一支義軍圍困在廣宗(今河北威縣)。
官軍在城外筑圍鑿塹,造做云梯,很快就要攻破廣宗。這時,漢靈帝派遣小黃門左豐前來觀戰。
有人告訴盧植,說左豐貪婪,應送些財寶給他,否則,他回到皇帝身旁會無事生非。盧植一向清廉,不肯送禮行賄。
果然左豐回朝就誣告盧植,激怒了皇帝,命把盧植押進檻車,定了個“減死罪一等”。 黃巾起義失敗后,皇甫嵩等人為盧植辯冤,朝廷才恢復了盧植的尚書官職。
漢靈帝死后,何太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專斷朝政。為鏟除弄權的宦官十常侍,何進召并州牧董卓進京。
董卓率兵至洛陽后,為凌虐君臣,把持朝政,召集文武百官在崇德殿“商議”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為帝。 群臣懾于董卓的淫威,都唯唯諾諾,不敢反對。
獨有盧植為了朝廷的權威和社會的穩定,正氣凜然,與董卓面對面地抗爭。他講了古人伊尹、霍光廢立帝王之事后,質問董卓:“你只是外郡刺史,素未參與國政,又無伊(尹)霍(光)之大才,怎能強行廢立?”董卓惱羞成怒,拔劍要殺盧植。
盧植面無懼色。議郎彭伯勸慰董卓說,盧尚書是海內大儒,威望很高,把他殺了,恐怕天下人不服。
蔡邕也為盧植講情,這才平息了這場風波。清代學者朱筠賦詩贊揚盧植:扶風經學。
三、三國演義第二回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精美詞句 愛問
翼德要救盧植,不曾救得;要殺董卓,不曾殺得;今遇督郵,更不能耐矣!督郵蠹國害民,是又一黃巾也。
柳條一頓,可謂再破黃巾第二功。 寫翼德十分性急,接手便寫何進十分性慢。
性急不曾誤事,性慢誤事不小。人謂項羽不能忍,是性急;高祖能忍,是性慢:此其說非也。
項羽刻印將封,印敝而不忍與;鴻門會上,范增三舉玦而不忍發,正病在遲疑不斷,何嘗性急?高祖四萬斤金,可捐則捐之;三齊、九江、大梁之地,可割則割之;六國印,可銷則銷之;鴻溝之約,可背則背之,正妙在果斷有余,何嘗性慢? 西漢則外戚盛于宦官,東漢則宦官盛于外戚。 惟其外戚盛也,故初則產、錄幾危漢祚,后則王莽遂移漢鼎。
而宦官如弘恭、石顯輩,雖嘗擅權,未至如東漢之橫。是西漢之亡,亡于外戚也。
若東漢則不然,外戚與宦官迭為消長。而以宦官圖外戚,則常勝,如鄭眾之殺竇憲、單超之殺梁冀是也。
以外戚圖宦官,則常不勝,如竇武見殺于前,而何進復見殺于后是也。 是東漢之亡,亡于宦豎也。
然竇武不勝,止于身死;何進不勝,遂以亡國。何也?曰:召外兵之故也。
外戚圖之而不勝,至召外兵以勝之,而前門拒虎,后門進狼,國于是乎非君之國矣。亂漢者,宦豎也。
亡漢者,外鎮也。而召外鎮者,外戚也。
然則謂東漢之亡,亦亡于外戚,可也。 前于玄德傳中,忽然夾敘曹操;此又于玄德傳中,忽然帶表孫堅。
一為魏太祖,一為吳太祖,三分鼎足之所從來也。分鼎雖屬孫權,而伏線則已在此。
此全部大關目處。 三大國將興,先有三小丑為之作引;三小丑既滅,又有眾小丑為之余波。
從來實事,未嘗徑遂率直。奈何今之作稗官者,本可任意添設,而反徑遂率直耶! 且說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也,官拜河東太守,自來驕傲。
一味驕傲,便算不得奸雄,便不及曹操。當日怠慢了玄德,張飛性發,便欲殺之。
玄德與關公急止之曰:“他是朝廷命官,豈可擅殺?”飛曰:“若不殺這廝,反要在他部下聽令,其實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別處去也!”確是怒后憤急語。 不然,三人義同生死,何出此言。
玄德曰:“我三人義同生死,豈可相離?不若都投別處去便了。”飛曰:“若如此,稍解吾恨。”
于是三人連夜引軍來投朱雋。雋待之甚厚,合兵一處,進討張寶。
四、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為歷代
故(亡故,或者原來的,這里應該是亡故的)北中郎將(漢朝北中郎將,漢武將官職)盧植(人名),名(名聲)著(顯著)海內(整個中國),學(學識)為(堪為)儒宗(儒學宗師),士(士人)之楷模,國(國家)之楨干(骨干、棟梁),為(被)歷代所敬重。
曹操征(征討)柳城(地名)經(經過,路過)涿縣(地名),曾(曾經)命(命令)守令(地方官),遣(派遣)丞掾(官名)修繕盧墓(盧植墳墓),并歲時(節假日)祭掃(祭祀打掃)。后從祀(跟著被祭祀)于孔子廟庭之中。
盧植以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為歷代所敬重。
五、有誰知道盧氏家譜
一、盧氏淵源 關于續修家譜 古人重視修譜,認為"自古氏族立譜,而垂示后裔。
"一般而言,修譜的目的在于"溯淵源,分疏戚,序尊卑。"族譜編修興于宋代,盛于明清,一般為30年一修。
宋朝以后,各地盧氏族人,因為人口發展繁衍,以及社會動亂等原因,造成了分離遷徙。因此,先人都十分注意編纂自己家族、房派的歷史,敘明源流,載述祖宗懿德業績,勾劃傳衍脈系等。
盧氏家譜、族譜,現存最早有修于宋代者。明清時期,因遷徙流轉之事甚多,故家譜、族譜的編修、記述也特多,為今人了解盧氏發展變遷提供了很大方便。
而家(族)譜中,最有價值者首推序言,現在特選部分以供參考。 涿州,古稱范陽、涿郡,是一座有著2300多年建制史的歷史名城。
涿州在歷史上可謂名人輩出,257位歷史名人使涿州成為全國縣級區劃中涌現名人最多的一個,劉備、趙匡胤、盧植、酈道元、邵庸等都是在歷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人物。而在這257位歷史名人中,盧姓歷史名人占了近一半。
涿州是盧、酈、鄔、祖、簡、燕、鄢、雷等姓氏的發祥地,在中華姓氏和宗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范陽盧氏。盧氏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內涵,它既包括歷代盧氏族人治國安邦的方略、經世濟用的齊家之法,也蘊涵著對社會、文學、藝術、科技、教育、宗教、民俗等學科和領域的主張、見解與貢獻。
盧氏文化的精髓可以這樣概括:"愛國敬宗、仁德孝信、建業重譽、詩禮傳家"。 家族源流緣于上古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盧氏委員會的盧同筍主任介紹,盧氏人口在國內有600多萬,居各姓氏中第42位,不及全國人口總數的千分之五,從數量上說算是一個小姓氏。
但盧氏在歷史上又創造出十分輝煌的業績,一直為世人所稱贊。 據研究考證,盧姓子孫是炎帝神農氏的后代。
追蹤盧姓歷史,最早可以源于上古時代我國西部高原的一支游牧部族,史稱"盧方",周代又稱"盧戎"。盧人即姜姓戎族中一支。
據《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姜即羌,意為牧羊人,逐水草而居,隨畜遷留中原。 西周初年,炎帝的裔孫姜子牙因協助周武王推翻商紂王的統治受封建立姜姓齊國。
從盧氏初祖炎帝、遠祖姜子牙到得姓媒介祖高傒有著三千多年的漫長經過。 秦博士盧敖首肇盧姓 姜子牙第十一世裔孫高傒因擁立齊桓公,成就齊國霸業,受封得盧邑(今山東長清西南)為采邑,"盧"字的來歷就源于其祖居地"盧方",以顯不忘先祖。
公元前404年田和篡奪齊國君位,禍及高傒子孫,于是逃往燕地,落戶于今涿州一帶。后改姓為"盧"以紀念封地,故盧氏之正式肇姓,至今約有2300多年歷史。
《唐書》宰相世系表載:"秦博士盧敖,子孫家于涿水(今拒馬河)之上,遂為范陽涿人"。盧敖是有明確文字記載并明確籍貫的盧姓第一人,是盧氏開基祖。
秦朝末年,盧敖裔孫盧綰隨漢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為燕王,封國也在涿郡一帶。至三國時期,涿郡更名為范陽郡,郡治涿縣(今涿州市)。
因此,涿郡盧氏又稱范陽盧氏。盧氏盡管還有其他來源,但在發展中只有范陽盧氏一枝獨秀。
所以天下出現了"言盧必稱范陽"的傾向。一些出身于旁門別支的盧姓人也敬認范陽盧姓人的祖先為祖先。
所以,現今近千萬的盧氏均為范陽盧氏,且都有家譜。 漢盧植成為中興始祖 盧氏播譽天下,始于東漢盧植(公元121-192年)。
他以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稱頌青史,開范陽盧氏文化之先河,被尊為盧氏的中興始祖和范陽盧氏始祖,是歷史上配享孔廟的28位大儒之一,據傳他還是劉備的老師。《后漢書·盧植傳》中記載:"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則盧公之心可知矣"。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大軍北伐,路過涿郡,特發布旌盧植令告當地守令: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盧植在社會劇烈動亂中,作為中流砥柱、儒宗人望,其學問膽識、功勛業績與品德風范,有著廣泛的影響,為世所公認的楷模,因此奠定了盧氏后來作為"北州冠族""范陽郡望"的基礎。
《舊唐書·盧》稱:"先自元魏以來,冠冕頗盛"。 盧植及其子孫們,在漢魏南北朝所積累建樹的學問業績、品德風范,成為盧氏子孫千余年長盛不衰的聲望基礎和精神動力。
"范陽盧氏,代為著姓""積代簪纓",名人輩出。在佛、道、儒三大文化領域皆有驕人成就。
如歷代學者盧欽、盧諶、盧景裕、盧彥卿、盧思道等,東晉農民起義軍領袖盧循,北周名臣盧辯、初唐四杰之一盧照鄰、"大歷十才子"之一盧綸、被歐洲尊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佛教中國化的創始人、"禪宗六祖"慧能、明朝名將盧鏜、盧象升;清朝名將盧坤、軍機大臣盧蔭薄等,無一不是出自"范陽盧氏"。 盧氏宗祠 涿州城東拒馬河畔,有一處建筑群,紅墻藍瓦,綠樹掩映,肅穆幽雅。
座北向陽的大門上,黃底墨字"范陽盧氏宗祠"匾額鮮明奪目。這里不僅是盧氏家族祭祖之地,而且有廣泛而久遠的社會影響。
韓國的前總統盧泰愚所說"范陽盧氏"使"涿州名揚天下"、涿州是"世界盧氏祖先的基地",具體所指就是這個地方。 盧氏宗祠之北有盧氏先祖盧植的墓地。
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