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甫憂國憂民的詩句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前出塞九首 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騏驎,戰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迢迢萬馀里,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群. 我始為奴仆,幾時樹功勛.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筑城還.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虜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馀,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茍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斗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 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杜甫《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_______________肉華。
二、最能體現杜甫詩歌風格的詩
1、最能體現杜甫詩歌風格的詩為“三吏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2、原詩如下:《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潼關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新婚別》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無家別》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垂老別》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干。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2、杜甫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
他的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
三、有什么詩句可以體現杜甫的一生
這首最能反映杜甫的一生坎坷。
登高①(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zhǔ)②清沙白鳥飛回③。
無邊落木④蕭蕭⑤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⑥悲秋常作客, 百年⑦多病獨登臺。
艱難⑧苦恨⑨繁霜鬢⑩, 潦倒⒒新停⒓濁酒杯。
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當時詩人病臥夔州,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三峽》)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并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像“無意于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四、杜甫的哪些詩句能體現他的現實主義風格
“三吏”、“三別”分別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杰作。
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
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野老 野老籬邊江岸回, 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 賈客船隨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 片云何意傍琴臺? 王師未報收東郡, 城闕秋生畫角哀。
【賞析】 此詩寫于上元元年(760),這時杜甫剛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來。經過長年顛沛流離之后,總算得到了一個憩息之處,這使他聊感欣慰。
然而國家殘破、生民涂炭的現實,卻時時在撞擊他的心靈,使他無法寧靜。這首詩就揭示了他內心這種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動。
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為荷葉垂鬢唇。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蕭管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揚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賞析】這首七言古詩大約作于天寶十二年(753)的春天。當時唐玄宗李隆基生活腐敗,日益寵幸楊貴妃。
楊家兄弟姐妹都因裙帶關系而飛黃騰達。楊國忠于天寶十一年(752)繼李林甫當了右丞相,楊家三姐妹也都賜封國夫人。
楊家五宅仗勢欺人、作威作福,過著一種寄生腐朽的生活。而楊國忠和魏國夫人間的**關系,更是丑不可聞。
這首詩對這一小撮人氣勢驕橫、荒淫無恥的丑態和罪行,進行了深刻的暴露與諷刺。 全詩極力鋪陳,一氣呵成。
語言清新,寓莊于諧。句句意含諷刺,運筆力透紙背。
[參考資料]:《杜甫詩選》周蒙、馮宇,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0.6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貧困交加的詩人 古今中外,文人當乞丐并不鮮見。 杜甫起初在長安的幾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來加之父親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經濟來源,導致生活陷于困頓,他有個族孫杜濟住在長安城南郊,為了叨擾一頓飯吃,他每每前去走動,但這位族孫生活也不寬綽,見長輩來了,心里老大的不樂,嘴上不好說什么,卻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打井水淘米,使勁擺動水桶,把水攪得挺渾;到園中砍菜,放手亂砍一氣。
杜甫對此感慨萬分,作《示從孫濟》“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權門多噂杳,且復尋諸孫。
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具論。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涼心境的表露。 當然也不乏好友相助。
有一次杜甫鬧瘧疾,被折騰得面黃肌瘦,頭白眼花,差點要了命。大病初愈,他拄著拐杖出門散心,不知不覺來到王倚家門口。
王倚見杜甫這般模樣,十分同情,買肉買酒,熱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詩《病后過王倚飲贈歌》表示感激:“但使殘年飽飯,只愿無事長相見。”
其實從那時起,杜甫就有意無意地過起了到處乞討的日子。其詩《投簡咸華兩縣諸子》“饑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便是他這段長安生活的真實寫照。
《云仙雜記·夜飛蟬》引《放懷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見妻子。韋侍御見而退,使其婦送夜飛蟬,以助妝飾。”
丈夫窮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還不覺得,倒是客人實在看不過眼,叫夫人送了一個頭上裝飾品過來。 后來杜甫被迫離開長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開鍋了。
杜甫自己有所記載:“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小兒餓得實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顧不得父子之禮,沖著父親一陣怒吼,叫他趕快到鄰居那里去討口飯回來吃。
沒有辦法,當過幾天小官的杜甫實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拉下面子,給老鄉、彭州刺史高適發出求援信:“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饑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高適從百里之外背米來接濟他,鄰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卻了無米之炊的困苦。
杜甫有詩為證:“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鎮蜀的劍南節度使嚴武慕杜甫之名,舉薦其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工部就是這樣來的。朋友尹裴冕還為他在浣花溪上游選擇了一塊風景不錯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公元765年,嚴武病故后一個月,杜甫攜妻兒乘船東下,離開了成都。六年后,據《舊唐書·文苑本傳》:“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
五、是怎么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郁”的特點,“沉郁”一詞最早見于南朝,“體沉郁之幽思,文麗日月” [11] ,后來杜甫寫更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12] 。
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系。同時,杜甫處于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3] ,后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
而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 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嫠婦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涂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贊美” [14] ,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于“沉郁頓挫”。
吳沆《環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開陰合”又云:“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吳沆又說:“凡人作詩,一句只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
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里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里,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 [15] 。
六、杜甫的詩歌是如何體現杜甫人格的
千余年來,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偉大的詩篇堅定著人們生活的意志,培養著人們高尚的情操.杜甫身上集中了我國封建時代知識分子最可寶貴的性格,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詩就是這種性格的最鮮明、最完美的表現.這些詩盡管帶著一些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是它們的萬丈光焰永遠也不會熄滅,杜詩的藝術魅力也永遠不會消失. 在這種情況之下,杜甫不但沒有采取逃避現實的態度,停止了自己的歌唱,反而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他密切地注視著時局的發展,用詩歌及時地反映每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不斷提出自己的褒貶,以求對政治發生積極的作用.這幾年里,他曾經與自己所屬的士大夫階級隔離開幕和災難深重的人民一起流亡.他幾乎走遍了西北、西南廣大的地區,忠實地記錄著戰火和災荒下人民的生活.“三吏”、“三別”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國家、安史叛軍和人民群眾三者之間復雜的矛盾關系.安史之亂雖然帶有民族斗爭的色彩,但本質上是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安史軍隊殘酷地屠殺人民,成為人民群眾最主要最兇惡的敵人,在山東、河北、關中一帶都遭到人民的武裝抗擊.這就使政府鎮壓叛軍、統一國家的行動客觀上符合了人民的利益.杜甫滿心希望政府更好地組織力量爭取勝利,但他所看到的卻完全是另一種情形.杜甫忍著悲痛以極大的勇氣如實地描繪了他的見聞: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傳.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新安吏》)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垂老別》) 杜甫憤慨地指斥政府殘暴無能,對人民表示了同情:“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他終無情.”卻又不得不鼓勵人民出征,以便給現實問題以現實的解決.詩人把那老姐、新娘、老大寫得深明大義,含淚承擔自己的義務,正可以見出杜甫自己的態度. 杜甫在西南飄泊的時候,政治熱情也不曾衰退過.中原的戰亂,西部的邊患,蜀中軍閥的混戰,以及當地人民的生活,都是詩人時刻關心的問題.在成部和首州的時候他寫了許多懷念和頌揚諸葛亮的詩,如《蜀相》、《武侯廟》、《八陣圖》、《滾州歌》、《古柏行》、《詠懷古跡》之五、《諸葛廟》、《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等等.杜甫為什么對諸葛亮懷著特殊的敬慕呢?《蜀相》里說: 三顧頻煩天下計,雨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詠懷古跡》里說: 這移漢作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出,杜甫所贊頌的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政治熱情.雖然運移漢詐,諸葛亮決不知難而退:“猶聞辭后主,不復臥南陽”,這就是杜甫稱之為“云霄萬古”的原因.在安史亂后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局面中,杜甫頌揚和效法諸葛亮入世的態度,是寓有深意的. 杜甫不僅自己不能忘懷國家人民,而且總是鼓勵別人為國家人民去做一番事業.他勸嚴武說:“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勸韋諷說:“國步猶艱難,兵革未休息.萬方哀嗷嗷.十載供軍食.庶官務割剝,不暇優反側.誅求何多門,賢者貴為德.韋生富春秋,洞沏有清識.操持綱紀地,喜見朱絲直.當令豪奪克,自此無顏色.必若救瘡疾,先應去螫賊.捧淚臨大江,高天意凄例.行行樹佳政,慰我深相憶.”杜甫向他述說時艱政弊,囑咐他要肅清掠奪人民的貪官污吏,以救濟苦難的人民,真是語重心長.杜甫去世的前一年還勸裴虬、蘇換說:“致君堯舜付君等,早據要路思捐軀.”。
七、求五首以上體現杜甫憂國憂民的詩句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2、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3、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4、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杜甫《石壕吏》 5、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6、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7、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