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居易詠草的古詩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 唐 · 白居易《長恨歌》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 唐 ·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唐 · 白居易《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 唐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 唐 · 白居易《村夜》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 唐 · 白居易《早冬》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 唐 · 白居易《李白墓》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 唐 ·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草樹八回秋 —— 唐 · 白居易《夢微之》
上林草盡沒,曲江水復結 —— 唐 · 白居易《春雪》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 唐 · 白居易《杭州春望》
二月東風來,草拆花心開 —— 唐 · 白居易《長相思·九月西風興》
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 —— 唐 · 白居易《長相思·九月西風興》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 —— 唐 · 白居易《村居苦寒》
況經梅雨來,色黯花草死 —— 唐 · 白居易《感情》
紫衣挾刀斧,草草十馀人 —— 唐 · 白居易《宿紫閣山北村》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紛紛雪里看 —— 唐 · 白居易《題李次云窗竹》
風吹新綠草芽坼,雨灑輕黃柳條濕 —— 唐 · 白居易《長安早春旅懷》
二、【白居易詠草的詩句是前兩句還是后兩句】
這首詩名為詠草,而實非詠草,只是借草抒情,構思奇特,別有風味.古代詩人多以草寫別情,訴離憂,白居易的\“萋萋滿別情”,就是一個典型.此詩首聯出句似乎是韋應物《滁州西澗》頭尾兩句的合成:\“獨憐幽草澗邊生”,\“野渡無人舟自橫”.面對這一境界,詩人提出不知誰懂得忘憂這個奇怪的問題,但似乎沒回答,其實不用回答,就是\“草”.頷聯和\“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思相似,但比白居易這兩句寫得好,\“綠水”和\“斜陽”,不但更具體,而且更富鮮明的形象;\“隨”和\“帶”這兩個動詞也比\“侵”和\“接”好,更富擬人的韻味,更富動感.頸聯逆轉,賦予\“草”以異樣的情味:金谷園中\“流水無情草自春”,是否也在\“可憐金谷墜樓人”?石頭城下\“但寒煙衰草凝綠”,是否也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里,\“草”則有\“國破家亡欲何之”的無窮惆悵.草,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逝去的人,破亡的國,卻不能重生再造.尾聯結情.詩人悵望\“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遙想富甲一代的石崇早已\“灰飛煙滅”,絕代佳人綠珠早已\“花落人亡兩不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無窮感慨不由涌上心頭.可再往深處想,人還不如草,什么功名利祿,什么榮華富貴,是統統都可以拋棄的.想到這,詩人的心漸漸平靜了。
三、白居易詠草的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1. 離離:繁盛的樣子。
2. 原:原野。 3. 榮:繁盛。
4. 遠芳侵古道: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遠芳:牽連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綠色連接著荒城。 6.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兩句借用《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孫:貴族。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樣子。 [簡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
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
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
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融,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但當翻開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四、唐代詩人白居易詠草的詩句是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1. 離離:繁盛的樣子。
2. 原:原野。
3. 榮:繁盛。
4. 遠芳侵古道: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遠芳:牽連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綠色連接著荒城。
6.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兩句借用《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孫:貴族。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樣子。
[簡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融,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翻開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