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傣族舞的描寫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
流行于整個傣族地區,但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他們模仿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跳出豐富多采的舞蹈動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
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鼓語伴奏。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并散居于臨滄、瀾滄、新平、元江、金平、華坪、大姚、祿勸等30多個縣。
傣族地區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被稱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河谷地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宜于農作物種植和經濟作物栽培。長期以來,西雙版納享有“滇南谷倉”的美稱;德宏地區“芒市谷子,遮放米”譽滿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區都是我省產糧基地和經濟作物產區。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前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唐以來史籍稱傣族為“黑齒”、“金齒”、“銀齒”或“繡腳”,又稱傣族為 “茫蠻”或“白衣”;宋沿稱傣族為“金齒”、“白衣”。
自元至明,“金齒”繼續沿用,“白衣”則寫作“百夷”或“佰夷”。清以來則多稱為“擺衣”。
但以上都是他稱,傣族自稱,則一直是“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按照我國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傣族”。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種自稱,漢語稱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飾上有一些差別。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壯傣語支。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過去有過不同形體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種文字,現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這兩種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來。 由于社會發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
在傣族聚居區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同時,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關帝、觀音的,也有少數信仰基督教的。
傣族的民族節日,各地雖不盡相同,但都與宗教信仰有密切關系。在西雙版納、德宏等傣族聚居區,主要節日有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跳擺。
傣歷新年俗稱 “潑水節”,傣語為“桑勘比邁”、“梭賀桑勘”,時在傣歷六月(公歷四月),節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動內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動更是傣歷新年時的重要活動內容。
關門節和開門節,傣語為“毫瓦薩”和“奧瓦薩”,系由佛教術語“薩沙那”演變而來,意為“齋戒”。在傣歷九月至十二月(公歷七至九月),這三個月正值雨季,人們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聽經,停止其他活動;男女青年不能戀愛和結婚,稱為關門節。
雨季結束,豐收即將到來的時候過開門節,屆時,男女青年們穿上新衣,成群結伙,敲鼓敲鑼,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舉行賧佛。過去在夏歷二月初八舉行跳擺:村寨中的男人們備豐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獻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別持小鈸、大鑼、象腳鼓跳舞,舞畢痛飲而散。
這種跳擺活動現已不多見。過去在跳擺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也叫 “做大擺”,白天誦經,晚上有歌舞演出,現在也不進行了。
在多民族雜居區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與其他民族共過春節、趕花街等活動;有的地方有祭龍樹和祭祖活動,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傣族是一個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并各有特點。代表性節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類。
1.自娛性的節目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
“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西雙版納稱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擺”、“寧擺”等。
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個縣市,是在年節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嘎光以象腳鼓、镲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參加舞蹈,并且帶領眾人圍圈而舞。
過去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揮,只求熱烈歡快。現已發展了很多統一動作和套路,動作與套路的名稱各地也不盡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節目。
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還有兩名中老年婦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溫”(軟舞)等等。 象腳鼓舞是自娛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腳鼓是根據鼓的形狀而取的名稱,傣族一般統稱“嘎光”,但對長、中、小三種象腳鼓又各有名稱。這種舞蹈以擊象腳鼓舞蹈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對舞。
長象腳鼓的鼓身長為一米八至二米,傣語稱“嘎光繞”,各地均有,但以瑞麗縣的最具代表性。長象腳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并有一些鼓語,如“約筆洛,約筆洛,約必約哩哩”(意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邊擊邊獨。
二、傣族舞花兒 劇目簡介
傣族舞花兒劇目簡介如下:
花兒劇主要流行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海固地區和銀川市地區,也稱“花兒歌劇”、“花兒歌舞劇”,是一種集歌、舞、劇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戲劇。
主要劇目:
《花海雪冤》所邁出的步于是沉穩而堅實的。它揭開了自治州民族戲劇嶄新的一頁,為自治州戲劇的發展,開拓了一條燦爛的道路。
繼《花海雪冤》之后,又創作上演了《牡丹月里來》、《雪原情》、《霧茫茫》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大型花兒劇。2003年又創作出了一部取材于東鄉族美麗的民間傳說的大型花兒劇《月光寶鏡》,將于2004年立于舞臺。
擴展資料:
藝術特點:
花兒劇是一種集歌、舞、劇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戲劇。
花兒以即興山歌為主,河湟花兒的曲調有快調和慢調之分:快調里的襯句教少,拖腔也相應減少,較為簡潔緊湊。
慢調曲柔緩悠遠,曲首、曲中和曲尾亦大多使用襯句來拖腔,聲調音域范圍廣,多有起伏,其高音階區域用假聲演唱。
劇本的唱詞以花兒的曲令為基調格式,并援引信天游等西北地方民歌等演唱形式和對仗等我國古典詩詞的修辭方式。
花兒的唱詞在結構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稱為“齊頭齊尾式”,一般是按四句一組,分為兩段。
另一種稱為“折斷腰式”:也是四句一組,但在齊頭齊尾式的第一和第二句之間或第三和第四句之間,各有一個半截句,從而形成由五句或六句組成的長短相間的句式。
舞蹈是花兒劇的重要表現手段,它以回族民間舞蹈動作為主,并在此基礎上廣泛地吸收東鄉族、維吾爾族以及阿拉伯舞等的其他舞蹈形式加以融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傣族舞花兒
三、傣族孔雀舞
富饒美麗的傣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
傣族孔雀舞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鳥”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正如那首《月 光下的鳳尾竹》所唱的,美麗漂亮的姑娘都被形容為美麗的“金孔雀”。而孔雀舞相傳是一千多年前傣族領袖召麻栗杰數模仿孔雀的優美姿態而學舞,后經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成型, 從而流傳下來,形成孔雀舞。
它是傣族人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壩區,幾乎月月有“擺”(他們的一個節日),年年有歌舞。只要是傣族人民盡興歡樂的場所,他們都 會聚集在一起,打起象腳鼓,跳起姿態優美的“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以單人舞為主,也有雙人或三人表演。女子跳時會在發髻上插一兩根綠色的孔雀羽毛,穿上下擺寬大的白色裙子,裙擺上會有孔雀羽毛的圖案。
這樣光從服裝上 就能使外行人看出她們要跳孔雀舞了。孔雀舞有豐富多樣的手形動作和跳、轉等技巧,四肢和軀干的各個關節要重拍向下屈伸,全身均勻顫動,形成優美的“三道彎”舞姿,即胸 部、臀部、膝部“三道彎”。
同時手臂的肘、腕處也能形成各種彎曲,舞動時像輕柔涌動的湖水。 膝部起伏柔軔緩慢,舞姿優美動作細膩,并常有拱胸和肩的轉動,體現其含蓄、嫵 媚的形態,鼓點輕盈緩慢。
他們還用雙手做出孔雀的頭型,架子孔雀舞更有“飛跑下山”、“林中窺看”、“漫步森林”、“抖翅”、“點水”等惟妙惟肖的模擬孔雀神態的動作,舞蹈語匯 尤為豐富。 每當舞者跳到高興時,眾人就喝彩“吾——吾”,“水——水”,氣氛十分熱烈。
孔雀舞有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為模仿孔雀飛出窩巢、靈敏視探、安然漫步、尋水、飲水、戲水、洗澡、抖翅、展翅、自由幸福飛翔……舞蹈風格輕盈靈秀,舞姿婀娜優美,情感表達細膩,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傣族舞蹈的背景音樂也富有民族特色,均用打擊樂器伴奏,音樂是鼓與笛子或葫蘆絲的合奏。
代表樂器為葫蘆絲、巴烏等。傣族的鼓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單面鼓,傣語稱 “光臘楞”,另一種是雙面鼓,傣語稱“光雙臘”。
因為單面鼓的形狀像大象的腿,因而起名為“象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