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送元二使安西 古詩中詩人送別的方向是怎樣的
《送元二使安西中》詩人送別友人的時間是:清晨;地點:渭城客舍。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原文: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附近。
⑵渭城: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濕。
⑶客舍:旅店。
⑷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譯文:
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蓋有青瓦的旅舍映襯柳樹的枝葉顯得格外新鮮。
我真誠地勸你再干一杯,西出陽關后就再也沒有原來知心的朋友。
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哪一句送別詩中的千古佳句
《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一句是送別詩中的千古佳句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對于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不只屬于行者。
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
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成為千古佳句。
三、除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還有沒有其他有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山中送別------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綠, 王孫歸不歸? 送別------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別董大------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四、《送元二使安西》的詩句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賞析 渭城朝雨裛輕塵[1],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2]。 賞析 安西,安西都護府。
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庫車縣。 本詩為贈別而作,后由樂人譜曲.其曲名為《陽關》,又名《渭城》;作為送別曲,流傳很廣。
我們這個民族自古重離別。歷代留下來的贈別送行的詩文多得不可勝計。
南朝江淹專門寫了一篇《別賦》,賦的一開頭就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送別曲也很多,漢橫吹曲有《折楊柳》、《小折楊柳》,相和大曲有《折楊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節折楊柳》等。 詩開頭“渭城”一語點出詩人餞別元二的地方。
“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個所在,是餞別的具體地點。并說這是一個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陣小雨。
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為春雨,這種寫法叫做互文見義。這可以使語言更精煉。
寫離情別緒。詩人筆下的景物也往往成為有情之物。
代人傷心,為人垂淚。本詩寫春朝兩,下“襄輕塵”三字,表明兩不大,只是沾濕了地皮。
接著又說,環繞客舍四周剛剛放葉的柳樹。經春雨洗過,益發顯得青翠嫩綠。
這里描繪的是一個空氣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
此種寫法。似與“送行”的氣氛不十分諧調。
然而。詩人心甲已先裝著一個“別”字。
雖有良辰勝景。也無心流連。
別意正是以潛意識的形式籠罩景物、環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觀情感在一篇抒情詩中的決定性作用。
其中的關鍵詞語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習俗。
漢代長安城東郊有一條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橋名“灞橋”,人們在這座橋上送別親友,要折下橋頭的柳枝送給行人,這就是所謂折柳贈別。從漢魏到隋唐,這一習俗相沿下來。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離別之意。這種不同的心理反應,是長期文化積淀的結果。
因此,作為文化標志的一事一物寫入詩中,就使詩具有十分豐厚的情感意蘊。“柳色新”三字在詩中有雙重含義:既是寫時令節候,也是離情別緒的心理映現。
“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關節。 后二句直接寫離別之情,全部感情都傾注在一杯“酒”中。
此時主客彼此可能有許多話要說,由于離別在即,心情復雜,卻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因而,飲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離別飲酒,自不同于久別重逢那樣的痛快酣暢,總不免有些苦澀的味道。
但是這一斟一酌,情意卻格外重。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句即寫出了主客依依惜別的心情。
兩人對飲,一杯又一杯,主人總覺得似未盡意,總是勸客人再飲一杯。這類常情寫在此處,讀來特別樸實深厚,緊相呼應的第四句“西出陽關無故人”,使這杯酒具有極重的分量。
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腸。唐代由于國力強盛,對外的交流往來也空前頻繁,因此經常有人“西出陽關”,或出使,或經商。
出陽關向西,面對異域山川,風俗不同,語言有別,而且要涉足杳無人煙的大漠,所以將出陽關的入,內心無限凄涼。前來送客的親友自然也懷有同樣的心情。
本詩中的元二的心情,當不勝故國他分之感。此時的故人之情,較之尋常情況下,彌足珍貴。
“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可謂筆力千鈞。 白居易《對酒》詩:“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
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可見此詩打動人心的力量。
正因為這首詩說出每個出關、送行人的內心感情,得到許多人的強烈共鳴,成為廣泛傳唱的出塞曲。 注釋 [1]裛(yi意):沾濕。
[2]陽關: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南。
因處玉門關之南而得名。
五、《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別詩,其中最經典的詩句是
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對于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于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楊柳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送元二使安西中送別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