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拋磚引玉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語
和拋磚引玉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語是(引玉之磚、一得之見、一孔之見、千慮一得、一得之功)。
拋磚引玉pāo zhuān yǐn yù【解釋】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結構】連動式。
【用法】多用作謙詞;用于講話時的客套話。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近義詞】引玉之磚、一得之見【例句】我的這些話不過是~;希望能引起大家發言的興趣;請各位把自己的高論都談談吧。【英譯】give a thing with a view of getting sth。
better【成語故事】唐代高僧從諗撣師,主持趙郡觀音院多年。相傳他對僧徒參禪要求極嚴,必需人人靜坐斂心,集中專注,絕不理會外界的任何干擾,達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動的入定境界。
有一天,眾僧晚參,從諗禪師故意說:“今夜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出來。”此時徒眾理應個個盤腿正坐,閉目凝心,不動不搖。
恰恰有個小僧沉不住氣,竟以解問者自居,走出禮拜。從諗撣師瞟了他一眼,緩聲說道:“剛才拋磚引玉,卻引來一塊比磚還不如的土坯!”另外,有一個拋磚引玉的故事。
據《歷代詩話》、《談證》等書記述:唐代詩人趙嘏,以佳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博得大詩人杜牧的贊賞,人們因此稱趙嘏為“趙倚樓”,當時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詩人,一向仰慕趙嘏的詩才。他聽說趙嘏來到吳地,料他一定會去靈巖寺游覽,便先趕到靈巖,在寺前山墻上題詩兩句,希望趙嘏看到后能添補兩句,續成一首。
果然趙嘏游覽靈巖寺看到墻上兩句詩,不由詩興勃發,順手在后面續了兩句,補成一首完整的絕詩。常建的詩沒有趙嘏寫得好,他以較差的詩句引出趙嘏的佳句,后人便把這種做法叫作“拋磚引玉”。
其實,常建、趙嘏并非同時代人,他們各自的活動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續詩之說不可信,只是由于這段故事很出名,人們也就承認它是成語“拋磚引玉”的出處之一。引玉之磚yǐn yù zhī zhuān【解釋】自己表示謙虛的話。
比喻為了引出別人高明的意見而發表的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結構】偏正式成語【用法】作賓語;指拋磚引玉的話【近義詞】拋磚引玉【例句】**《新民主主義論》:“我們的東西,只當作引玉之磚,千慮之一得。”【英譯】serve as a modest spur to induce somebody to come forward一得之見yī dé zhī jiàn【解釋】見:見解。
謙虛的說法,指自己對某個問題的見解。【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結構】偏正式。【用法】多用在書面語里;常作自謙之詞。
一般作賓語。【正音】見;不能讀作“xiàn”。
【辨形】之;不能寫作“支”。【近義詞】一孔之見、千慮一得、一得之功【反義詞】博學多才【辨析】~和“一孔之見”;都指一點不全面;不深刻的見解;都可以作謙詞。
有時可通用。但~偏重在見解的“膚淺”;“一孔之見”偏重在見解的“狹隘、片面”。
【例句】這是我對本文的~;很不全面;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只供參考。【英譯】a small opinion that might be suggestive一孔之見yī kǒng zhī jiàn【解釋】從一個小窟窿里所看到的。
比喻狹隘片面的見解。【出處】漢·桓寬《鹽鐵論·相刺》:“持規而非矩,執準而非繩,通一孔,曉一理,而不知權衡。”
【結構】偏正式。【用法】用作貶義。
常指目光陜隘的人。一般作賓語。
【正音】之;不能讀作“zī”。【辨形】孔;不能寫作“恐”;見;不能寫作“劍”。
【近義詞】一得之見、坐井觀天、管見所及【反義詞】高瞻遠矚【辨析】~和“坐井觀天”;都比喻狹小片面的見解。但~偏重于“之見”;只是范圍的影響;而“坐井觀天”偏重在“觀天”;發揮的見解有極大錯誤性。
【例句】(1)不是滿足于個人的~;要虛心向群眾學習。 (2)今天所講的;只是我的~;僅供參考。
【英譯】a limited view【成語故事】從前有一個人看到別人布網捕鳥,發現被捕的鳥每只鳥頭才鉆一個網眼,心想既然如此,何必結網呢?他回家便剪斷長繩做成一個個圈圈,別人問他作什么用,他笑而不答并慶幸自己一孔之見,就找了一個沒人的地方安好這些小圈圈,結果一只鳥兒也沒捕上千慮一得qiān lǜ yī dé【解釋】即使愚笨的人,在很多次考慮中也總會有些可取的地方。多用來表示自謙。
【出處】《晏子春秋·雜下十八》:“嬰聞之:圣人千慮,必有一失; 愚人千慮,必有一得。”【結構】復雜式。
【用法】用作褒義。多用在書面語。
一般作賓語。【正音】得;不能讀作“děi”。
【辨形】慮;不能寫作“虛”。【近義詞】引玉之磚、拋磚引玉【反義詞】千慮一失【例句】(1)我們不應該鄙視那些~的好意見。
(2)對這個問題;我是外行;剛才的話僅供參考;所謂“~\"。【英譯】A fool may give a wise man counsel。
【成語故事】晏嬰是齊國的大夫。他父親死后,由他繼任齊國的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王朝的相國。
晏嬰為人正直,當官清廉,生活非常儉樸,上至君主、下至百姓,對他都很尊敬。一天,晏嬰。
二、和拋磚引玉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語
和拋磚引玉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語是(引玉之磚、一得之見、一孔之見、千慮一得、一得之功)。
拋磚引玉
pāo zhuān yǐn yù
【解釋】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結構】連動式。
【用法】多用作謙詞;用于講話時的客套話。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近義詞】引玉之磚、一得之見
【例句】我的這些話不過是~;希望能引起大家發言的興趣;請各位把自己的高論都談談吧。
三、拋磚引玉的含義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這則成語的拋是扔,投。拋出磚去,引回玉來。常被用為以自已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或文字,引出別人的高見或佳作的謙辭。墼子:生磚,即土坯。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趙州東院從諗撣師》,大眾晚參,師云:“今夜答話,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諗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
唐代高僧從諗撣師,主持趙郡觀音院多年。相傳他對僧徒參禪要求極嚴,必需人人靜坐斂心,集中專注,絕不理會外界的任何干擾,達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動的入定境界。有一天,眾僧晚參,從諗禪師故意說:“今夜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出來。”
此時徒眾理應個個盤腿正坐,閉目凝心,不動不搖。恰恰有個小僧沉不住氣,竟以解問者自居,走出禮拜。從諗撣師瞟了他一眼,緩聲說道:“剛才拋磚引玉,卻引來一塊比磚還不如的土坯!”
另外,有一個拋磚引玉的故事。據《歷代詩話》、《談證》等書記述:唐代詩人趙嘏,以佳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博得大詩人杜牧的贊賞,人們因此稱趙嘏為“趙倚樓”,當時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詩人,一向仰慕趙嘏的詩才。他聽說趙嘏來到吳地,料他一定會去靈巖寺游覽,便先趕到靈巖,在寺前山墻上題詩兩句,希望趙嘏看到后能添補兩句,續成一首。果然趙嘏游覽靈巖寺看到墻上兩句詩,不由詩興勃發,順手在后面續了兩句,補成一首完整的絕詩。常建的詩沒有趙嘏寫得好,他以較差的詩句引出趙嘏的佳句,后人便把這種做法叫作“拋磚引玉”。其實,常建、趙嘏并非同時代人,他們各自的活動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續詩之說不可信,只是由于這段故事很出名,人們也就承認它是成語“拋磚引玉”的出處之一。
四、古代拋磚引玉的意思是什么啊
拋磚引玉
類以誘之①,擊蒙也②。
【注釋】
①類以誘之:出示某種類似的東西并去誘惑他。
②擊蒙也:語出《易經.蒙》如。參前“借尸還魂”計注釋④。擊,撞擊,打擊。句意為:誘惑敵人,便可打擊這種受我誘惑的愚蒙之人了。
【按語】
誘敵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間,而在類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誘敵者,疑似也;以老弱糧草誘敵者,則類同也。如:楚伐絞,軍其南門,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勿捍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利。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又如孫臏減灶而誘殺龐涓。
【解析】
戰爭中,迷惑敵人的方法多種多樣,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應用極相類似的方法,以假亂真。比如,用旋旗招展、鼓聲震天來引誘敵人,屬“疑似”法,往往難以奏效。而用老弱殘兵或者遺棄糧食柴草之法誘敵,屬“類同”法,這樣做,容易迷惑敵人,可以收到效果,因為類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敵人的錯覺,使其判斷失誤。當然,使用此計,必須充分了解敵方將領的情況,包括他們的軍事水平、心理素質、性格特征,這樣才能讓此計發揮效力。正如《百誡奇略.利戰》中所說:“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擊之,其軍可敗。法曰‘利而誘之’。”龐涓就是因為驕矜自用,才中了孫臏減灶撤軍之計,死于馬陵道的。
【探源】 拋磚引玉,出自《傳燈錄》。相傳唐代詩人常建,聽說趙嘏要去游覽蘇州的靈巖寺。為了請趙嘏作詩,常建先在廟壁上題寫了兩句,趙嘏見到后,立刻提筆續寫了兩句,而且比前兩句寫得好。后來文人稱常建的這種作法為“拋磚引玉”。此計用于軍事,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其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后乘機擊敗敵人的計謀。“磚”和“玉”,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磚”,指的是小利,是繡餌;“玉”,指的是作戰的目的,即大的勝利。“引玉”,才是目的,“拋磚”,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釣魚需用釣餌,先讓魚兒嘗到一點甜頭,它才會上鉤;敵人占了一點便宜,才會誤入圈套,吃大虧。 公元前700年,楚國用“拋磚引玉”的策略,輕取絞城。這一年,楚國發兵攻打絞國(今湖北鄖縣西北),大軍行動迅速。楚軍兵臨城下,氣勢旺盛,絞國自知出城迎戰,兇多吉少,決定堅守城池。絞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楚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楚國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獻上一條“以魚餌釣大魚”的計謀。他說:“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誘之。”楚王向他問誘敵之法。屈瑕建議:趁絞城被圍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時,派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運回來,敵軍一定會出城劫奪柴草。頭幾天,讓他們先得一些小利,等他們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奪柴草之時,先設伏兵斷其后路,然后聚而殲之,乘勢奪城。楚王擔心絞國不會輕易上當,屈瑕說:“大王放心,絞國雖小而輕燥,輕躁則少謀略。有這樣香甜的釣餌,不愁它不上鉤。”楚王于是依計而行,命一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絞侯聽探子報告有挑夫進山的情況,忙問這些樵夫有無楚軍保護。探子說,他們三三兩兩進出,并無兵士跟隨。絞候馬上布置人馬,待“樵夫”背著柴禾出山之機,突然襲擊,果然順利得手,抓了三十多個“樵夫”,奪得不少柴草。一連幾天,果然收獲不小。見有利可圖,絞國士兵出城劫奪柴草的越來越多。楚王見敵人已經吞下釣餌,便決定迅速逮大魚。第六天,絞國士兵象前幾天一樣出城劫掠,“樵夫”們見絞軍又來劫掠,嚇得沒命的逃奔,絞國士兵緊緊追趕,不知不覺被引入楚軍的埋伏圈內。只見伏兵四起,殺聲震天,紋國士兵哪里抵擋得住,慌忙敗退,又遇伏兵斷了歸路,死傷無數。楚王此時趁機攻城,絞侯自知中計,已無力抵抗,只得請降。 成語 拋磚引玉 ( pāo zhuān yǐn yù ) 解 釋 拋出磚頭,引來白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 出 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用于謙詞 示 例 清·李汝珍《鏡花緣》:“方才婢子費了唇舌,說了許多書名,原是~,以為借此長長見識。” 近義詞 引玉之磚、一得之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與拋磚引玉同一樣意思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