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卞和獻玉》翻譯
楚國有一個人叫卞和,在荊山里得到一塊璞玉。
卞和捧著璞玉去奉獻給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
厲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楚王又以卞和犯了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淚后又繼續哭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詢問為何:“天下被砍去雙腳的人那么多,為什么你哭得這么悲傷呢?”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為和氏璧。
二、文言文《卞和獻玉》翻譯
楚國有一個人叫卞和,在荊山里得到一塊璞玉。
卞和捧著璞玉去奉獻給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
厲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楚王又以卞和犯了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淚后又繼續哭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詢問為何:“天下被砍去雙腳的人那么多,為什么你哭得這么悲傷呢?”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為和氏璧。
三、卞和獻玉表達的感情
楚國有一個人叫卞和,在荊山里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奉獻給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楚王又以卞和犯了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淚后又繼續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詢問為何:“天下被砍去雙腳的人那么多,為什么你哭得這么悲傷呢?”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為和氏璧。
.。
四、卞和獻玉是哪兒的故事
卞和獻玉是《韓非子·和氏》里面的故事。
卞和獻玉也叫作和氏獻璧,楚國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拿去獻給楚國國君厲王。厲王叫玉匠鑒別,玉匠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厲王認為卞和是個騙子,把卞和的左腳砍掉了。楚厲王死了以后,武王當了楚國的國君。
卞和又捧著那塊璞玉獻給武王。 武王又叫玉匠鑒定。
玉匠又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武王也認為卞和是個騙子,又把卞和的右腳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繼承了王位。
卞和于是抱著璞玉在楚山腳下痛哭了幾天幾夜,眼淚哭干了,連血也哭出來了。 文王聽到這事,便派人去問卞和,說:天下被砍掉雙腳的人多得很,為什么唯獨你哭得這樣傷心,卞和回答說:我并不是傷心自己的腳被砍掉了。
我所悲痛的是寶玉竟被說成普通的石頭,忠誠的好人被當成騙子,這才是我最傷心的原因。文王便叫玉匠認真加工琢磨這塊璞玉,果然發現這是一塊稀世的寶玉,于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擴展資料: 卞和十歲這一年,卞和的祖父登山采藥。采藥這活兒又艱辛又危險,走十山常常有九山空空,名貴藥材又多生長在人跡罕至的絕壁山巔,絕頂尋藥無異于去探虎狼之穴。
卞和的祖父為了去采絕壁上的一棵靈芝草,將繩索搭鉤拋掛在懸崖峭壁間一棵松樹上,人吊在空中就像蕩秋千一般,手腳一齊用力,渾身筋突,牙齒咬得繃緊。 就在剛剛接近又一個攀手時,繩索突然斷了,卞和的祖父不幸從半空中墜了下來,猶如一場空難,摔了個血肉模糊卞和從小就與父親一起上山尋找玉石。
天天踩著石山,每日要見千百遍,遍山的石頭大小各具形狀,卞和熟悉得就像自家菜園里生長的黃瓜。 十六歲這一年,卞和剛成家,媳婦是鄰村的靈芝。
有一天與父親一起踏著露水披著晨月去登荊山采石,深山密林幽暗,荊棘叢生,路徑都遮沒了,到太陽出來時才走到泉下塢。 經驗告訴父子二人,奇險處才有玉石。
父子倆從荊山腰的泉下塢開始登崖,攀上荊頭山,越過梨樹枰,再上豬頭尖,終于走到了祖父葬身的這塊絕壁。 卞和的父親對著崖壁拜了三拜,取出搭鉤準備拋出去。
卞和攔住父親說:這樣上很危險,我探到崖壁左側有一個小洞,穿過小洞有一條小徑可以直上姑婆峰。 那個小洞卞父也見過,卻不知道里面還有一條小路,就將信將疑地說:你怎么知道的呢。
原來當年祖父遇難,小卞和傷心之余留了個心眼,有一次隨父親來這里采藥,卞和仔細察看這片懸崖。 發現了這個小洞,里面黑咕隆咚的,有些怕人。
年少膽大的卞和一頭鉆進小洞,沒走幾步就豁然開朗了,沿著路徑可以轉到崖壁另一面,這一面坡度較緩,人徒手就可以攀援上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卞和獻玉。
五、卞和獻玉的故事是什么
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有一天在山里得到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
他知道這是難得的珍玉,就捧去獻給楚厲王。楚厲王叫他的玉工來鑒別這塊玉石。
玉工看了看,說:“這只是一塊石頭而已。” 楚厲王認為卞和居然敢拿石頭來騙他,就命人把卞和捉去砍斷左腳。
楚厲王死后,楚武王登位。卞和又捧著那塊玉去獻給武王。
楚武王也叫玉工來鑒定。玉工又說:“這不過是塊石頭罷了。”
楚武王也認為被欺騙了,就叫人砍斷卞和的右腳。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繼位。
這時,卞和抱著他那玉石,在山腳下痛哭起來。他哭了三天三夜,把眼淚都哭干了,最后眼睛都流血了。
楚文王聽到這個消息,就派人去問卞和,說:“天下遭到鑰刑(砍腳刑罰)的人很多,為什么你獨獨哭得這樣傷心呀?”卞和回答道:“我并不是因為腳被砍斷而悲傷。我痛心的是:珍貴的玉石卻被認為普通的石頭,忠誠的人倒被說成騙子!” 楚文王知道了以后,便叫玉匠把那塊玉石拿來加工處理一番,果然處理之后的玉石成為一塊稀世的寶玉,楚文王賜其名為“和氏之璧”。
其寓意為:真理有時很不容易被人承認,為真理堅持到底,往往必須付出極高的乃至慘痛的代價。
六、卞和獻玉為題的作文題目
《韓非子》中記述卞和二次獻玉被斬去雙足,第三次獻成功后被封零陽侯。
估計不在零陽就在荊山(和氏璧采于荊山)附近,但不管在那估計應該在湖北境內,因為,雖然卞和生卒年月無從考證,但是“卞和獻玉”的故事告訴我們,卞和是生活在楚厲王、武王、文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間,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繼位,也就是說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楚國早期是在丹淅至荊山一帶活動,史學界已無異議。
當時楚國面積很小,據《左轉·昭公二十三年》記載:“若敖、蚡冒至于武、文不過同”,周制“方百里為同”,就是說楚國到武、文王時期面積不過百里。當時楚國周邊還有很多的諸侯小國,楚國大面積開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后的事了,所以卞和應該生活在湖北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