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軾寫的和食物有關的詩詞有哪些
1.惠州一絕 / 食荔枝
宋代: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2.初到黃州
宋代:蘇軾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3.浣溪沙·詠橘
宋代:蘇軾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4.和蔣夔寄茶
宋代:蘇軾
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
扁舟渡江適吳越,三年飲食窮芳鮮。
金齏玉膾飯炊雪,海螯江柱初脫泉。
臨風飽食甘寢罷,一甌花乳浮輕圓。
自従舍舟入東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剪毛胡羊大如馬,誰記鹿角腥盤筵。
廚中蒸粟埋飯甕,大杓更取酸生涎。
柘羅銅碾棄不用,脂麻白土須盆研。
故人猶作舊眼看,謂我好尚如當年。
沙溪北苑強分別,水腳一線爭誰先。
清詩兩幅寄千里,紫金百餅費萬錢。
吟哦烹噍兩奇絕,只恐偷乞煩封纏。
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
人生所遇無不可,南北嗜好知誰賢。
死生禍福久不擇,更論甘苦爭蚩妍。
知君窮旅不自釋,因詩寄謝聊相鐫。
5.和王鞏六首并次韻
宋代:蘇軾
一氣混淪生復生,有形有心即有情。
共見利欲飲食事,各有爪牙頭角爭。
爭時怒發霹靂火,險處直在嵌巖坑。
人偽相加有余怨,天真喪盡無純誠。
徒自取先用極力,誰知所得皆空名。
少微處士松柏寒,蓬萊真人冰玉清。
山是心兮海為腹,陽為神兮陰為精。
渴飲靈泉水,饑食玉樹枝。
白虎化坎青龍離,鎖禁奼女關嬰兒。
樓臺十二紅玻璃,木公金母相東西。
純鉛真汞星光輝,烏升兔降無年期。
停顏卻老只如此,哀哉世人迷不迷。
二、蘇軾那些關于美食的詩詞你知道多少
《食荔枝》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此詩作于廣東惠州貶所,是歷來詠荔詩中的名篇。詩人謫官“南荒”,但心胸卻十分豁達,處之泰然,不僅酷愛嶺南山水,更酷愛嶺南荔枝,乃至因此愿意“長作嶺南人”
最喜歡蘇軾的這首《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
早春,友人,清茶,幾盤時令鮮菜。
人間有味是清歡。
三、【關于蘇軾寫海南的詩句能突出景色之美,以及他豁達的心境】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蘇軾到達惠州后,更覺得惠州風物,確實名不虛傳: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惠州一絕》) 他每到一地,都會對那里產生深厚的感情。
蘇軾在惠州先后住過三個地方:合江樓、嘉皊寺、白鶴峰。 他在《遷居》詩序中說: 吾紹圣元年十月二日至惠州,寓居合江樓。
是月十八日,遷于嘉皊 寺。2年3月19日,復遷于合江樓。
3年4月20日得歸于嘉皊寺。時方卜筑白鶴峰之上,新居成,庶幾其少安乎? 《遷居》詩寫道: 前年家水東,回首夕陽麗。
去年家水西,濕面青雨細。 東西兩無擇,緣盡我輒逝。
今年復東徙,舊館聊一憩。 已買白鶴峰,規作終老計。
蘇軾初到惠州住在合江樓,即惠州東門樓。樓位于東江、西江匯合處,海山蔥朧,江流環抱,秋風初涼,百鳥合鳴,有如仙境。
他在《寓居合江樓》詩中說: 海山蔥朧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 蓬萊方丈應不遠,肯為蘇子浮江來。
蘇軾在這里住了不久,就遷居嘉皊寺松風亭。蘇軾以前赴黃州貶所,經過湖北麻城的春風嶺,遇上梅花盛開。
這次貶官惠州,住在嘉皊寺松風亭又遇上梅花盛開。蘇軾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詩中寫道: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
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譙雨愁黃昏。 蘇軾貶官惠州,一住又是幾年,他深感“中原北望無歸日”,就開始作長遠打算。
他在白鶴峰買了幾畝地,筑屋二十來間,鑿井四十來尺深,并栽上各種果木。他對果木樹秧的要求是不大不小,太大不易栽活,太小又怕等不到果木成林,自己就死了。
蘇軾在惠州期間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安閑自在的。“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
……天香國艷肯相顧,知我酒熟詩清溫。”(《再韻松風亭下梅花盛開》)——這是在賞梅:“爛煮葵羹斟桂醑(美酒),風流可惜在蠻村。”
(《新釀桂酒》)——這是在釀酒;“初日下照,潛鱗俯見。意釣忘魚,樂此竿線。”
(《江郊》)——這是在垂釣。蘇軾偶爾也曾訪僧會友,惠州太守詹范對蘇軾很好,曾攜酒拜訪蘇軾,可能還在經濟上幫助過他:“酒材已遣門生致,菜把尚叨地主恩。”
(《新釀桂酒》)又說:“欲求公瑾一穂米,試滿莊生五石樽。”(《惠守詹君見和,復次韻》)循州(今廣東龍川)太守周彥質也曾在經濟上幫助過蘇軾:“未敢扣門求夜話,時叼送米續晨炊。
知君清俸難多輟,且覓黃精與療饑。”(《答周循州》)蘇軾在惠州期間,他的表兄程正輔為廣州提刑,曾到惠州看望他:“我兄清廟器,持節瘴海頭。
……人言得漢吏,天遣活楚囚。惠然再過我,樂哉十日留。”
(《聞正輔兄將至,以詩迎之》)在程正輔到達惠州后,他們曾一起游白云山、香積寺等名勝。總的來說,蘇軾在惠州還過得不錯:“風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
(《答陳季常》)。
四、有關介紹蘇軾的文字不少于400字
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于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林語堂《蘇東坡傳》 這是一個全能型的文化巨人,這是一個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時空當中,感染、感動著他身邊周圍、生前身后無數的人.公元1037年,蘇軾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哌哌墜地的新生命,在未來將會以蕩氣回腸、精彩絕倫的人生,影響著世間的人們.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樣,自始至終震撼和撞擊著每一個走近他的看客.蘇軾,曾經創造了北宋科舉考試歷史上的“最高分”,擁有了“全民偶像”的殊榮,他是一個全能型的文壇領袖,也是銳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經青云直上、指點江山;也曾經幾起幾落,生死未卜;四十五歲被貶黃州,五十九歲被貶惠州,六十二歲被貶儋州,他的經歷中,似乎多了幾分坎坷與折磨.但是也許恰恰是這樣的苦難經歷,造就了他獨特而鮮明的魅力.于是,當我們回望他六十六的人生就會發現,青年的意氣風發,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達觀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結合在蘇軾的身上,連綿千年依然余音繞梁.蘇軾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寫詩填詞做文章,也揮汗彎腰種過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他是一個真城得讓人心碎的人,蘇軾得到了最大多數人發自內心的喜愛. 蘇軾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詩詞歌賦無不精通,尤其是他所創作的詞,成為宋詞最高水平的代表.相比于在作詞上取得的偉大成就,蘇軾的詩也有很高的水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曖鴨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等名篇佳作,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并被收錄于當代的中小學語文課本,普及推廣.在蘇軾的詩中,最為后世所熟知的,莫過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隨著這首詩的流傳,“廬山真面目”也成為了市井熟語.第13集響徹千古天籟音 蘇軾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更多地以詩歌而名著于世.但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蘇軾,則是因為他在散文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蘇軾所創作的眾多散文中,最為后世所熟知的就是他在黃州所寫的,前后《赤壁賦》,位于長江之畔的湖北黃州,對蘇軾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正值盛年卻貶官于此的他,有“人生幾度秋涼”的落寂,也有“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孤傲,面對滔滔而逝的長江,蘇軾發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慨嘆,更以一雙前后《赤壁賦》,謂之千古絕唱.蘇軾不僅是獨步天下的文壇宗主,而且也是一位叱咤風云的書畫大師.在書法方面,蘇軾與同時代的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被后世認為是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而蘇軾位居之首,留下天下第三行書.在繪畫方面,蘇軾率先提出了文人畫的理念,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然而,在書畫領域,有著如此輝煌成就和重要位置的蘇軾,并不是一個職業的書畫家,他的創作大都是隨性所至,隨意而發,與那些專門從事書畫創作的,文人相比,蘇軾的創作愈發顯得,與眾不同和彌足珍貴.作為文人的蘇軾,他的詩詞代表作品,如“赤壁懷古”“明月幾時有”家喻戶曉;作為美食家的蘇軾,他的美食代表菜品,如“東坡肉”婦孺皆知.文人愛美食,似乎是一種文化傳統,風雅自在,富足安逸.而蘇東坡的美食家頭銜,卻主要是得自于他被貶謫流放時期,他的美食菜品也大多創制于趁沛流離的生活當中,窮困潦倒的他,很多時候連飯都吃不飽,卻成了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