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美德的經典古詩有哪些
(1)愛國 l、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明·顧炎武;清·吳研人 2、位卑未敢忘憂國。 ——宋·陸游 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 4、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唐·戴叔倫 5、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明·顧憲成 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 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9、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記》 10、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
(渾:全、都)——宋·于謙 (2)立志 11、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任:重大的使命。
斯:這。空乏其身:使身體困乏。
拂亂:擾亂。 所以:這是為了。
動心:激勵心志。忍性:鍛煉耐性。
曾:同增。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抵抗能力。)
——《孟子》 1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淫:迷惑,動搖自己的信念。
移:改變自己的意志。屈:使自己屈服。)
—《孟子》 13、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以奪志也。 ——《論語》 14、做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說第一等話,抱第一等識。
—明·呂坤 15、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 ——清·梁啟超 16、身不能男兒列,志卻比男兒烈。
畫工須畫云中龍,為人須為人中雄。 ——清·秋瑾 17、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
——宋·李清照 18、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寧知:哪知。
墜:喪失。) ——唐·王勃 虎瘦雄心在,人貧志氣存。
——萬松老人。
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名言警句
1、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廬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3、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禮記》 4、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5、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禮記》 6、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7、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孟子 8、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9、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
——《孝經·圣至章》 10、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11、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12、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三國志·魏書》 13、禮者,斷長續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荀子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孟子 1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 16、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17、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規》 18、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論語·學而》 19、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周秉清。
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名言警句
愛 國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
——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 節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鄭燮(xiè)《題畫"竹石》 自 強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誠 信 52.修辭立其誠。
——《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知 恥 62.記己有恥。
——《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66.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
——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
——龔自珍《明良論二》 改 過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
——《尚書"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
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名言警句都有什么啊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愛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對別人的老人不好;敬愛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別人的老人.出自《孝經.天子章》 不師者,廢學之漸也.意思是:不向老師學習,這等于開始漸漸地放棄對學問的追求.出自《呂衡州文集·與族兄皋請學春秋書》.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意思是:國家想要振興,必須尊敬教師,重視傳授專長技術的師傅.出自《茍子》.古之學者必有師.意思是:古來學習的人必須有老師教導.出自韓愈《韓昌黎集·師說》.疾學在于尊師.意思是:要很快學得知識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師.出自《各氏春秋·勸學》.君子隆師而親友.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師并和善地對待朋友.出自“《荀子·修身篇》.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學問、說明道理時必稱老師是如何教導的,并努力發揚光大.出自《呂氏春秋》卷四《尊師》.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意思是:重視教育是建國的根本,培養人才是治理國家的首要任務.出自《朱舜水集·勸興》.人不可以不就師矣.意思是:人不能沒有老師指導學習.出自(漢)王符《潛夫論·贊學》.就:靠近.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意思是:人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怎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了疑問不向老師請教,最后還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出自〔唐〕韓愈《師說》.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身而反損其衣食也.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孫有作為,卻不知道重視老師的作用,這就好比想保養自己的身體.但又不穿衣,不吃飯似的.出自(清)王卓《今世說》卷一.冀:希望.敬:重視;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意思是:人即使本質很好,又有聰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師學習,這擇高尚的朋友互相幫助.出自《荀子·性惡》.辨:慧.若要好,問三老.意思是:要想把事情辦好,要向有經驗的老年人請教.見于(明)唐海《中山狼》第三出.師以質疑,友以折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意思是:拜師解答疑難,交友辨析疑難,師、友對做學問很有幫助.出自(清)李惺《西漚外集·冰言補》.師友貴隆親,古學當自反.意思是:師友之間貴在尊敬和親熱,考察古代文化應當反躬自問.出自(宋)劉過《湖學別蘇召叟》.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學.意思是:教師得到敬重,然后知識才有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視學問.出自(漢)韓嬰《韓詞外傳》.師者,人之模范也.意思是;當老師的人,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出自(漢)楊雄《法言·學行》.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意思是:老師呀老師,簡直是兒童的生命,致力于求學,不如下功夫去找尋好的老師.出自(漢)楊雄《法言·學行》.師道立則善人多.意思是:形成尊師重教的風氣,則具有良好行為的人就多.出自《海瑞集·贈陳元山任古田司訓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師長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把他們的缺點作為自己的借鑒而改掉.出自《論語·述而》.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意思是:善于學習的人,不用老師費大勁就能收到雙倍的效果,并感謝老師的功勞;不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辛勤地教,結果卻事倍功半,他不檢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師.出自《禮記·學記》.逸:安逸;輕松.庸:功勞.中華傳統美德名言。
五、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詩句
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孟子 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 3、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5、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6、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給人以光明,給以溫暖。——肖楚女 7、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 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
——王符 8、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9、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1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11、借得大江千斛水,研為翰墨頌師恩。
12、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13、一父養十子,十子養一父。
14、淡看世事去如煙,銘記恩情存如血。 15、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16、一飯之恩,當永世不忘。 17、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18、可憐天下父母心。 19、知遇之恩當永生不忘。
20、哀哀父母,生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21、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情。
22、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 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魯迅 2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24、人家幫我,永志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華羅庚 25、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報母恩 26、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27、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 ——洛克 28、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
——尼采 29、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 ——盧梭 30、人世間最美麗的情景是出現在 當我們懷念到母親的時候。
——莫泊桑 31、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它能使父母獲得情感。 ——羅素 32、父母的美德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賀拉斯 33、全世界的母親是多么的相象!她們的心始終一樣,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3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
——前蘇聯諺語 35、養兒方知娘艱辛,養女方知謝娘恩。——日本諺語 36、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飾舌、酗酒或其他脆弱的人心 的惡德還要厲害。
——英國諺語 37、忘恩的人落在困難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臘諺語 38、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品行中最不好的。
——英國諺語 39、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 忘恩負義原本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40、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
浮夸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 ——泰戈爾 41、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
——盧梭 42、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日本諺語 43、不管一個人取得多么值得驕傲的成績,都應該飲水思源,應該記住是自己的老師為他們的成長播下了最初的種子。
關于感恩的名人名言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
浮夸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 —— 泰戈爾 人家幫我,永志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 華羅庚 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它將鉤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堂恩 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惡德還要厲害—— 英國諺語 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忘恩的人落在困難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臘諺語 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而后來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他要顧全自己的體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罪過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薩克雷 感謝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惡習中最不好的 ——英國諺語 無知的人本想做點好事,結果卻害人不輕;小喜鵲拔出媽媽的羽毛,還以為報答了養育之恩 ——藏族諺語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 ——蘇聯諺語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諺語 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 日本諺語 養兒方知娘辛苦,養女方知謝娘恩 - 日本諺語 從小不知老娘親,育兒才知報娘恩 - 日本諺語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報母恩 - 中國諺語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銜環結草,以恩報德 竟夜孤燈剪影蕭,視子如蛟,望子騰霄。 悠忽雙鬢冷霜飄,春下裙腰,秋上眉梢。
卅二年風雨浪澆,雨霽云消,心事如潮。 念慈母半世辛勞,跪乳羊羔,還報今朝. 寒江獨釣圖 天涯何處覓佳音, 世路茫茫本無心。
無情未必真豪杰, 知交何須同生根? 垂淚一別人千里, 日后寒暖各自珍。 慷慨自古英雄色, 甘灑熱血寫青春。
華 澤 峰 多少新夢成虛幻, 多少舊夢化云煙。 雄心已在九霄外, 壯志不改天地間。
君曾為我送溫暖, 我今為誰揚風帆? 妙筆生輝一萬卷, 何人燈下讀新篇? 平遙 渾渾噩噩如一夢, 傳來慈母喚兒聲。 聲聲似有千均重, 聲聲銘刻在心中。
三九天,好大風, 風中有個白頭翁。 七旬老父雖年邁, 依舊為兒去擔驚。
天女散花圖 美名留在詩書中, 芬芳飄在萬花叢。 帶給少男多少夢? 帶給少女多少情? 花開后,別樣紅, 年年凈化我心靈。
年年祝福天下人, 太平天下享太平。 醉花蔭兩首 1.狂壑晴嵐圖 巍巍青山真如削, 登山心似火。
山外有高山, 天外有天, 勸君。
六、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名言警句
誠信1.修辭立其誠。
——《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2.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魚父》 3.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4.輕諾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6.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8.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9.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果:果斷 10.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改 過 1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
——《周易"益"象》 12.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13.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征列傳》 14.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1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16.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1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增廣賢文》 敬 親 18.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19.父慈而教。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20.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孝經"天子》 2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游子吟》 22.夫婦和而后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23.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
——《孟子"離婁上》 24.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漢書"宋弘列傳》 好 學 2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2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27.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2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29.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論語"子張》:廣博地學習以堅定自己的意志,懇切的提問并且聯系實際進行思考。
30.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 3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3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3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3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名言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長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
——《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莊子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
——《孝經·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摯虞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蘇轍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陳宏謀 侍于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周秉清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老舍 母親是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費孝通 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古羅馬)西塞羅 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 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
——(法)雨果 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么顯赫,無論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意大利)亞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
——(法)拉法格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
——(英)培根 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蘇聯)高爾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 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傾倒了一座博物館。——高爾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法)司湯達 老年,好比夜鶯,應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薩克雷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報答最美好的人,這就是母親。
——(前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們母親的膝上,我們獲得了我們的最高尚、最真誠和最遠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錢。——(美)馬克·吐溫 共產主義不僅表現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系上。
——(前蘇聯) 馬雅可夫斯基 丑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英國)莎士比亞 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
——鮑蒙特和弗萊徹 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富勒 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
——(美國)羅素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慈善的價值在于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羅素 家庭的基礎無疑是父母對其新生兒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羅素 還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所羅門 尊重他人的、有責任感的孩子,產生于愛和管教適當結合的家庭中。
——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聽不見她自己小羊的啼聲,她決不會回答一頭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亞 黃昏,你把清晨驅散的一切收集回來;羊群歸棚,孩子回到母親。
八、有沒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名言,要解釋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愛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對別人的老人不好;敬愛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別人的老人。出自《孝經。
天子章》 不師者,廢學之漸也。 意思是:不向老師學習,這等于開始漸漸地放棄對學問的追求。
出自《呂衡州文集·與族兄皋請學春秋書》。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意思是:國家想要振興,必須尊敬教師,重視傳授專長技術的師傅。出自《茍子》。
古之學者必有師。 意思是:古來學習的人必須有老師教導。
出自韓愈《韓昌黎集·師說》。 疾學在于尊師。
意思是:要很快學得知識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師。出自《各氏春秋·勸學》。
君子隆師而親友。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師并和善地對待朋友。
出自“《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學問、說明道理時必稱老師是如何教導的,并努力發揚光大。出自《呂氏春秋》卷四《尊師》。
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 意思是:重視教育是建國的根本,培養人才是治理國家的首要任務。
出自《朱舜水集·勸興》。 人不可以不就師矣。
意思是:人不能沒有老師指導學習。出自(漢)王符《潛夫論·贊學》。
就:靠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怎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了疑問不向老師請教,最后還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出自〔唐〕韓愈《師說》。
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身而反損其衣食也。 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孫有作為,卻不知道重視老師的作用,這就好比想保養自己的身體。
但又不穿衣,不吃飯似的。出自(清)王卓《今世說》卷一。
冀:希望。敬:重視;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
意思是:人即使本質很好,又有聰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師學習,這擇高尚的朋友互相幫助。出自《荀子·性惡》。
辨:慧。 若要好,問三老。
意思是:要想把事情辦好,要向有經驗的老年人請教。見于(明)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師以質疑,友以折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
意思是:拜師解答疑難,交友辨析疑難,師、友對做學問很有幫助。出自(清)李惺《西漚外集·冰言補》。
師友貴隆親,古學當自反。 意思是:師友之間貴在尊敬和親熱,考察古代文化應當反躬自問。
出自(宋)劉過《湖學別蘇召叟》。 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學。
意思是:教師得到敬重,然后知識才有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視學問。出自(漢)韓嬰《韓詞外傳》。
師者,人之模范也。 意思是;當老師的人,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出自(漢)楊雄《法言·學行》。 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
意思是:老師呀老師,簡直是兒童的生命,致力于求學,不如下功夫去找尋好的老師。出自(漢)楊雄《法言·學行》。
師道立則善人多。 意思是:形成尊師重教的風氣,則具有良好行為的人就多。
出自《海瑞集·贈陳元山任古田司訓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個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師長的人。
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把他們的缺點作為自己的借鑒而改掉。出自《論語·述而》。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意思是:善于學習的人,不用老師費大勁就能收到雙倍的效果,并感謝老師的功勞;不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辛勤地教,結果卻事倍功半,他不檢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師。
出自《禮記·學記》。逸:安逸;輕松。
庸:功勞。 中華傳統美德名言 愛 國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
——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石成金。
九、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詩句有哪些
1.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
譯文: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2.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譯文: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3.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宋·于謙
譯文: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4.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
譯文:生時應當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5.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顏真卿
譯文: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6.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宋·岳飛
譯文: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
7.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
譯文:先后讀熟萬卷書籍,寫起文章,下筆敏捷好像有神。
8.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唐·孟郊
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
9.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10.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文:學習并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