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隋煬帝楊廣少年時的詩詞有哪幾首
1、《春江花月夜二首》隋代:楊廣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
漢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白話釋義: 晚上江平不動,春季花正開滿。
流波將月離開,潮水帶星來。夜露含花香,春季潭漾月暉。
漢水逢游女,湘川遇到兩個妃子。 2、《悲秋詩》隋代:楊廣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復來。
露濃山氣冷,風急蟬聲哀。 鳥擊初移樹,魚寒欲隱苔。
斷霧時通日,殘云尚作雷。 白話釋義: 所以年秋開始離開,今年秋天再來。
露濃山氣冷,風急蟬聲哀。鳥擊開始移樹,魚寒想隱瞞苔。
霧時通斷時間,殘云還伴隨。 3、《冬夜詩》隋代:楊廣 不覺歲將盡,已復入長安。
月影含冰凍,風聲凄夜寒。 江海波濤壯,崤潼坂險難。
無因寄飛翼,徒欲動和鑾。 白話釋義: 不知不覺一年將盡,不久又進入長安。
月影含冰凍,風聲凄涼夜寒。海波濤壯,崤山撞板險。
不要因為寄飛行翼,只是想動和鑾。 4、《夏日臨江詩》隋代:楊廣 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
日落滄江靜,云散遠山空。 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
逍遙有馀興,悵望情不終。 白話釋義: 夏季潭蔭修竹,高高的河岸坐長楓。
太陽落滄江靜,云散遠山空。白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
逍遙有馀興,悵望情不一。 5、《北鄉古松樹詩》隋代:楊廣 古松惟一樹,森竦詎成林。
獨留麈尾影,猶橫偃蓋陰。 云來聚云色,風度雜風音。
孤生小庭里,尚表歲寒心。 白話釋義: 只有一棵古松,森辣不成林。
只留下拂塵影,還是橫倒是陰。說來聚云色,風度雜風音樂。
我生小院子里,還表歲寒心。
二、楊堅
楊堅(公元541-604年),即隋文帝,弘農華明(今陜西華陰)人。
北周隋王,后廢北周靜帝而稱帝,建隋朝,為隋朝開國皇帝,號隋文帝。在位24年,后被子楊廣謀殺,終年64歲,葬于泰陵(今天陜西省縣西南20里)。
出身于武將王公之家。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隋國公,公邑萬戶。
楊堅出生在馮翔縣的波若寺,幼時為尼姑智仙撫養成人。13歲還家,15歲因父親的功勞襲車騎大將軍,被封成紀縣公。
20歲即承父爵,晉封為隋國公,開府儀同三司。 但他有"身在帝王邊,如同伴虎眠"之感。
因齊王宇文憲曾對武帝宇文臣說:"楊堅相貌非常,人頗狡詐,臣每見之不覺自失,請早除之。 "本來宇文臣對楊堅早存疑心,聽字文憲說后,疑心更重。
但是否立即剪除楊堅還猶豫不定,于是便問計于錢伯下大夫來和,來和也說楊堅不凡,但暗中想給自己留條后路。便謊稱:"楊堅這人是可靠的,如果皇上讓他做將軍,帶兵攻打陳國,那就沒有攻不下的城防。
"為楊堅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 宇文臣還是放心不下,暗里又派人請星相家趙昭偷偷為楊堅看相。
趙昭與楊堅友善,當著宇文臣之面佯裝觀察楊堅臉龐,然后毫不在意地說:"皇上,請不必多慮,楊堅的相貌極其平常,無大富大資可言,最多不過是個大將軍罷了。"又使楊堅度過了一次險關。
這時,內史王軌又勸諫宇文臣說:"楊堅貌有反相"。言下之意是要及早除掉楊堅。
因為宇文臣對星相家趙昭的結論相信無疑了,便不悅地說:"要是真的天命所定,那有什么辦法啊?"使楊堅再次化險為夷。 宇文臣死后,其子宇文貲即位。
楊堅的長女被聘為后妃,楊堅又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 宇文對楊堅的疑心更大,他曾直言不諱地對楊妃說過:"我一定要消滅你們全家"。
并命內待在皇宮埋伏殺手,再三叮囑說:"只要楊堅有一點無禮聲色,即殺之!"然后他把楊堅召進皇宮,議論政事。楊堅幾經化險為夷,心中早有準備,不管宇文怎樣激,怎樣蠻,怎樣講,楊堅都神色自若,宇文 無殺機可乘。
最后,楊堅想出了"兩全"之策,通過老同學、內史上大夫鄭譯向宇文透露出自己久有出藩之意。這正合宇文的心意,當即任命他為楊州總管。
這樣宇文放心了,楊堅也安心了。 宇文是皇家世襲之君,根本不是治國安邦之君。
不問朝政,沉頓酒色,滿朝文臣武將敢怒而不敢言。 宇文不但不聽忠臣勸告,反而覺得這皇帝當得太不稱心如意。
他終于想出了一個逍遙自在的法招,將皇帝讓給年僅6歲的兒子。自稱天元皇帝,住在后宮,終日與嬪妃宮女們吃喝玩樂,荒淫無度的生活使他年僅22歲就喪命了。
他的兒子靜帝即位,任命楊堅為丞相。 周靜帝即位時才8歲,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所以楊堅就控制了北周的朝政。
公元581年2月甲子日,他廢黜九歲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后改為長安,改年號為開皇,建立了隋朝。 楊堅稱帝后,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強化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首先,對中央機構進行了改革。
開皇元年(851),在中央設置了三省。即內史省(決策機關)、門下省(審議機關)、尚書省(處理日常政務機構)。
三省的設置,能互相牽制,避免了丞相一人專權的局面,把權力集于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制。 其次,對地方官制進行了改革。
開皇三年(583),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并規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吏的任免權由中央執掌,每年由支部對地方官吏進行政績考核。
各州縣級的正官三年一調動;佐官(副職)四年一換任,并且不得由本郡人擔任,避免了地方豪強把持政務。 這些措施,既減少了冗員,提高了行政效率,又節省了開支。
楊堅在加強政治權力,完善統治機構的同時,還對法律進行了修定。在他的直接組織下,著名的《開皇律》誕生了。
《開皇律》是在北魏北齊的刑律基礎上,廢除了許多酷法,減輕、剪裁了一些刑律刪修而成的。 其中的有冤可以逐級上訴,直至皇帝親自處理這項規定,是以前各代所沒有的。
楊堅的新律,在抑制豪強勢力,緩和階級矛盾,穩定隋朝政權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楊堅還開了“科舉取士”的先河。
通過科舉考試,按成績來選取任用人才。以此來擴充封建王朝統治基礎,鞏固他的統治地位。
在經濟方面,楊堅實行了搜括戶口、均田、租調等措施,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開皇五年(585),楊堅令各州縣大索貌閱,由州縣官吏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體貌進行核對。
同時又實行輸籍法,由朝廷按財產和人丁確定劃分戶等標準,每年按此標準征收固定的賦稅徭役。 政府掌握的人口多了,國家的賦稅收人也就有所增加。
這一措施,打擊了世家大族,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也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 楊堅繼續實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即男21為丁,授露田80畝、永業固20畝。
婦女授露田40畝。一對夫婦共授田140畝。
均田制的實行,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限制土地兼并和地方豪強勢力的發展,但最終對官僚地主是有利的。 在實行均田制的同時,還與之相應地實行了租調力役制。
即一對夫妻交粟二石,男丁要服役20天,交納調絹二丈或二。
三、描寫夏云的詩句
【神情詩】顧愷之〖亦見陶淵明集〗
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寒松。
【夏歌二十首】
暑盛靜無風。夏云薄暮起。攜手密葉下。浮瓜沈朱李。
【贈別司馬幼之南聘詩】 隋文帝楊堅
故交忽千里。?車蒞遠盟。幽人重離別。握手送征行。(《類聚》作行行。文苑作行征。)晚霞浮極浦。落景照長亭。拂霧揚龍節。乘風溯鳥旌。楚山百重映。吳江萬仞清。夏云樓閣起。<;-----秋濤帷蓋生。陸侯持寶劍。終子系長纓。
【使還湘水】張九齡
歸舟宛何處,正值楚江平。
夕逗煙村宿,朝緣浦樹行。
于役已彌歲,言旋今愜情。
鄉郊尚千里,流目夏云生。<--------
【夏日仙萼亭應制】宋之問
高嶺逼星河,乘輿此日過。
野含時雨潤,山雜夏云多。<--------
睿藻光巖穴,宸襟洽薜蘿。
悠然小天下,歸路滿笙歌。
【四月一日過江赴荊州】張說
春色沅湘盡,三年客始回。
夏云隨北帆,同日過江來。<-------
水漫荊門出,山平郢路開。
比肩羊叔子,千載豈無才。
【奉送從兄宰晉陵】韋應物
東郊暮草歇,千里夏云生。<----------
立馬愁將夕,看山獨送行。
依微吳苑樹,迢遞晉陵城。
慰此斷行別,邑人多頌聲。
【對韓少尹所贈硯有懷】韋應物
故人謫遐遠,留硯寵斯文。
白水浮香墨,清池滿夏云。<---------
念離心已永,感物思徒紛。
未有桂陽使,裁書一報君。
【夏景園廬】韋應物
群木晝陰靜,北窗涼氣多。
閑居逾時節,夏云已嵯峨。<------
搴葉愛繁綠,緣澗弄驚波。
豈為論夙志,對此青山阿。
【夏景端居即事】韋應物
北齋有涼氣,嘉樹對層城。
重門永日掩,清池夏云生。<--------
遇此庭訟簡,始聞蟬初鳴。
逾懷故園愴,默默以緘情。
【古劍行】韋應物
千年土中兩刃鐵,土蝕不入金星滅。
沉沉青脊鱗甲滿,蛟龍無足蛇尾斷,忽欲飛動中有靈。
豪士得之敵國寶,仇家舉意半夜鳴。
小兒女子不可近,龍蛇變化此中隱。
夏云奔走雷闐闐,恐成霹靂飛上天。<---------
【云】來鵠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
…………
四、與楊堅相關的成語
十羊九牧
【出處】: 《隋書·楊尚希傳》:“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舉例造句】: 楊伭公則云必須直詞,宗尚書則云宜多隱惡,十羊九牧,其令難行。 ★唐·劉知幾《史通·敘事》
南北朝時北周的楊尚希,在歷明帝、武帝、宣帝三朝為官,長期擔任要職。
隋文帝滅掉北周取代政權后,楊尚希對隋文帝也是忠心耿耿、殫精竭慮。隋文帝將一切恢復漢制,完全改變北周鮮卑族政權的統治辦法,以適應廣大漢人的愿望。其中有一項是重新劃分行政區域,設立州郡。
但是,隋朝設立的州郡數目比秦漢時期多了一倍,有些地方甚至方圓還不到100里,就設幾個縣,不滿1000戶人家的一塊小地方,卻要分屬兩個郡來管轄。這樣,官府機構當然也相應增多,官員和吏卒也成倍增加,各種州郡制度也名目繁多,這簡直使國家不勝負擔。
楊尚希對這種情況深為憂慮,向隋文帝報告了自己的意見:這種州郡過多的情況好比十羊九牧,完全沒有必要。當務之急是把重要的州郡保留下來,閑置的州郡撤并掉。這樣對國家來說,地域、人口還是這么多,每年的租調、糧食、布匹等項收入,不會減少,而開支卻可以大大節省。并且還可以把能派上用場的賢才能人,安排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辦事效率也會明顯提高。
隋文帝于是按照楊尚希的建議,撤銷、歸并了許多州郡,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楊堅是怎樣代周建隋的
楊堅,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人,北周時襲父爵為隋國公。
公元577年,宇文邕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后在北伐突厥的征途上染上重病,于公元578年去世。繼位的宣帝宇文贊是楊堅的女婿,胸無大志,并且十分殘暴。
他即位未到一年,就傳位給7歲的兒子宇文闡,即靜帝,封自己為天元皇帝并繼續執掌政權。宇文贊不理朝政,大臣不能見到他,有事只能通過宦官上奏;他對大臣的猜忌逐日加深,大臣稍有違犯,重則誅殺,輕則捶打,捶人都以杖一百二十為度,名曰天杖。
朝廷內外一片恐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公元580年,周宣帝死,宇文闡正式臨朝執政,任楊堅為左大丞相,都督軍事,總攬朝政,晉封隋王。
公元581年,楊堅廢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定都長安,史稱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