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中關于鐮刀的詩句
題灞池二首
朝代:唐
作者:王昌齡
體裁:五絕
腰鐮欲何之,東園刈秋韭。
世事不復論,悲歌和樵叟。
開門望長川,薄暮見漁者。
借問白頭翁,垂綸幾年也?
古樂府
蘭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
要鐮八九月,俱在束薪中。
西江月·秋收起義
**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大麥行
大麥干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
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鐮胡與羌。
豈無蜀兵三千人,部領辛苦江山長。
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
山村五絕
蘇軾
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
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
煙雨蒙蒙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
但教黃犢無人佩,布谷何勞也勸耕。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竊祿忘歸我自羞,豐年底事汝憂愁。
不須更待飛鳶墜,方念平生馬少游。
二、我守護著他的拐杖詩歌
因為愛情,即使跨越半個世紀,他們仍然相守相伴。
——題記 自從到奶奶家,每天傍晚都會陪爺爺奶奶去離小區不遠的一座山散散步。 那座山是運貨的捷徑,所以在山底到半山腰都有盤山公路,夜晚少有車輛經過,加上坡度并不大,所以是周圍老年人鍛煉的好去處,幾天下來,我也認識了不少住在附近的爺爺奶奶,他們常常結伴而行,這其中有這樣一對夫妻,每天都可以看見他們,他們也只是偶爾和路人低頭示意,便慢慢向山上走去。
今天也是一樣。 遠遠的,我看見老奶奶走得很慢,右腿有些跛,右手緊緊拉著老爺爺的手臂,大半的白發沾著汗水,貼在她滿是皺紋的額頭,而一旁的老爺爺略微低著頭右手拄著自制拐杖,雙腿筆直的向前邁著,走得似乎比老奶奶還要慢些,有時,會停下和老奶奶說些什么,他們的衣服都有些舊,寬大的襯衫皺皺的,洗的泛白,走近一些,我聽見了很清脆的鈴鐺聲從兩人的腰帶上傳來。
落日的余輝從他側邊射來,兩人的影子重疊在一起,被拉得很長很長。 突然就覺得很感動。
之后,奶奶告訴我一些事。 原來,那位老爺爺雙目失明,曾經中風過,并且三高比較嚴重,必須每天鍛煉,而那位老奶奶曾經出過車禍,口不能言,右腿膝蓋以下是假肢,而由于當時安裝的問題,加之不是很靈活,她的右腿經常被磨得出血,但仍然每天陪著老爺爺爬山鍛煉身體。
他們誰也離不開誰,老奶奶需要老爺爺的扶持,老爺爺需要老奶奶的指引,而鈴鐺便是他們尋找對方唯一標志。 更讓人同情的是他們的子女在深圳和溫州忙自己的事業,極少回家,老兩口靠著退休的每人70元和兒子們偶爾寄來的生活費生活著。
70元,在南京偏遠地區的老人們很多只能拿到70元的退休工資。 最后,奶奶說:“在五十多年前,他們因為愛情牽手,而現在,他們因為愛情相守。”
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跨越半個世紀的相守。 所謂患難見真情,他們每天過著單調無聲的生活,卻仍然堅持著守護對方,不離不棄,這樣一分愛情,可遇而不可求。
奶奶說很羨慕,爺爺說很難得,而我說很感動。 第二天傍晚,在溫暖的落日余暉中,我又見到了他們。
仍然是相互扶持,相互依靠。 長長的影子交錯。
我相信, 他們會繼續走下去,一直一直,不離不棄。
三、古詩中帶 思 的詩句~
相思: 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還如當初不相識。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
江南紅豆相思苦,歲歲花開一憶君。 一別之后,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其它: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四、含有愁的詩句古詩
秋浦歌
(唐)李 白
白 發 三 千 丈, 緣 愁 似 個 長。
不 知 明 鏡 里, 何 處 得 秋 霜?
1、秋浦:在今安徽池州市貴池區西南。唐時是著名產銅、銀的地方。 2、緣:因為。 3、秋霜:秋天的白霜,這里用來形容白發。似 個:這個。
譯文
我頭上的白發長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緒也這樣長。對著明亮的鏡子,我的頭發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來這模樣!
解析
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么長。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詩中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于是這三千丈的白發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夸張。 后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鬢染秋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