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頭和結尾是排比中間有古人的詩詞的作文
供參考: 詩歌在中國文化的寶庫中,就像一顆明珠,散發出璀璨的光輝。
本學期我們展開了“與詩同行”的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們走進了詩歌的國度,去欣賞詩歌,體會詩歌所描述的意境,領略詩歌獨有的魅力。 首先,我們分了組,制定活動計劃,如:我們這組就由張兵等人收集現代詩,柯霽虹等人收集古詩,等一切都準備就緒后,就開始行動了,大家按資料內容進行了歸類,在網上將有關詩歌簡介和詩歌背景的資料整理成文。
如:李白《贈汪倫》我們就是通過收集來的資料,品出了作者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還收獲了許多了知識,我們了解了詩歌的起源,學習了如何去欣賞詩歌,嘗試了自己寫詩,欣賞詩歌的方法有很多,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平時欣賞詩歌時總結出來。
嘗試自己寫詩也讓我明白了寫詩不一定要用多么華麗的詞語,而是要寫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活動結束后,我進一步感受了中國詩歌帶給人美的享受,也讓我明白了讀一首詩,并不僅僅限于把這首詩背熟,而是要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賞詩歌的方法,這樣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詩。
這次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我們對詩歌的熱情還沒有消逝,我們要多讀詩,品味其中美好的樂趣,將詩歌陪伴我們一生。生活中處處有詩歌。
有天真的兒歌、典雅的古詩、樸素的民歌,常在我們耳邊回響。在詩歌的海洋里,有無數珍寶。
我們組通過本次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的活動,對詩歌的了解有了更深的認識,可以說是獲益良多。我們小組的活動在上周開始。
通過閱讀提供的材料和搜集詩歌各個方面的知識,對資料進行了分類、整理和編排,還了解了唐詩、宋詞、元曲的不同之處。最后,還制作了詩集等,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在本次活動中,我收獲豐富。其中,我了解到唐宋八大家是:歐陽修、柳宗元、王安石等詩人。
我還知道了一些詩人的別號特別有趣:詩狂——賀知章,詩魔——白居易,詩仙——李白……除此之外,通過閱讀課外有關詩歌的書籍,我明白了詞又叫做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在活動過程中,我發現許多活動流程都是要通過小組相互合作才可以順利完成。
從中,我體會到團隊精神及合作的重要性。俗話說得好:“眾人拾柴火焰高。”
只有孤零零的一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可是,在活動的過程中,也有許多做得不足的地方:有的同學在搗亂、嬉戲,搜集的資料不正確、不充足等。
經過組長的制止和修正才得以解決。希望今后有待改進,在本次活動中,我們還未發揮的最好,相信下次的活動,我們會有更大的進步!漫步詩園意未盡,生活中處處充滿詩情畫意,處處都是詩歌的百花園,讓詩歌伴隨我們一生!與詩同行,我們感悟到美麗的人生;與詩同行,我們追求著生命的芳香。
本學期,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以“輕叩詩歌的大門”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閱讀,我們了解到: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課堂上,觀看著精美的ppt,聽著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我們學習了古典詩歌的分類、理解詩歌的方法以及現代詩歌的寫作手法,并對各朝代的詩人做了進一步認識……這些都使我們的想象力有了豐富的延伸,對我們的知識增長有很大幫助。在這次活動中,我們還背誦、欣賞了許多詩歌。
輕閉雙眼,伴隨著一個個優美的文字,盡情暢游在詩的海洋之中,我看見了青天中的一行白鷺;看見了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我體會到了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放和灑脫;體會到了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婉約和細膩。
我更感受到了曹孟德橫槊賦詩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喟;感受到了李太白對生命短暫的那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情思;感受到了白居易筆下那琵琶女潯陽江畔的凄涼之音;感受到了蘇東坡對人生如夢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無可奈何;感受到了李清照那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幽思;還感受到了李商隱那秋影不散霜飛晚,留待殘荷聽雨聲的蕭瑟……這些千錘百煉出的文字精華,如激情燃燒的火焰,似靈感孕育的珍珠,讓我們一詠而三嘆之,久久難以忘懷!指尖穿過唐朝的風、宋朝的雨,唇齒間彌漫著淡淡的墨香。輕叩詩歌的大門,讓我們一同踏進浪漫而綺麗的詩歌殿堂,去放飛我們的思想,凈化我們的心靈吧!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結束了。
通過這一次綜合性學習,我們廣泛地閱讀了詩歌,不僅拓展了知識面,而且還深深地感受到祖國詩歌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詩中所蘊含的美麗與感情,了解詩歌的內涵,真是受益匪淺。我們學到了很多詩歌,還學會了詩歌的分類,這樣更有助于我們學習詩歌,也收集了很多有關詩歌的故事。
在學習了寫詩歌的方法之后,我們還試著自己寫了幾首童趣盎然的小詩,感受了一回當“小詩人”的感覺。我們的詩中雖然還有著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間都洋溢著童趣,令我們自己贊嘆不已。
詩歌是一個充滿了詩情畫意,充滿了自己的渴望,在詩歌里,我們可以放飛自己的心靈,。
二、描寫古人書信來往的詩句
魚傳尺素出處:
用“魚”來傳遞書信的典故,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飲馬長城窟行》的樂府詩集里,說的是離別的親人之間的書信往來的思念情感。
《飲馬長城窟行》全文:“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他鄉各異性。展轉不可見,忽覺在他鄉。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宋代秦觀的《踏莎行》詞也有對“魚傳尺素”的描述。
詞的全文:“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翻譯成現代文意思是:“漫霧遮沒樓臺,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樣盼望都是無法找到之處。怎能忍受這孤獨的館舍正緊緊關住春天的冷寒,特別是在杜鵑悲啼不停夕陽將暮。驛站寄來了梅花,魚雁傳送到書素,堆砌起來的怨恨重重疊疊無法指數。郴江幸運而又悠然自得地環繞著郴山,為了何人又要流向瀟湘去。”
鴻雁傳書的出處:
《周易 漸》曰:初六鴻漸于干,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威儀吉;《禮記 月令》曰: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鴻雁來,是月也,以立春……盲風至,鴻雁來……是月也,日夜分……鴻雁來賓,爵入大水為蛤……是月也;《儀禮》曰:大夫執雁取其候時而行也。婚禮下達,納采用雁;《周書》曰:白露之日鴻雁來,鴻雁不來,遠人背畔。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懷至;《春秋繁露》曰,凡贄大夫用雁,雁有類。長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為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代自薦信中結尾可以用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