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沒有描寫湖筆文化的詩句,推薦兩首
湖筆歌
文房四寶,湖筆首要。千秋著史,管城酣遨。
科舉取士,翰墨留芳。齊家治國,筆以載道。
筆之溯源,五千歲朝。石器巖壁,朱跡片陶。
筆描刻寫,龜甲殷商。戰國穎毫,問世最早。
木桿周圍,裹扎兔毫。鋒堅而挺,簡牘妙造。
其時筆名,語不同標。楚地稱“聿”,“不律”吳寶。
燕國曰“弗”,秦“筆”統號。筆之祖傳,蒙恬所造。
納毫入管,含墨足飽。鹿柱羊被,謂之蒼毫。
毛錐古制,形如筍狀。鋒短而粗,落紙嬌嬈。
又似蘭花,玉潔素苞。樣式葫蘆,剛柔兼妙。
桿頂削尖,簪筆便巧。“白馬”“史虎”,管刻隸刀。
漢代管飾,華麗端莊。象牙綴珠,黃金鏤雕。
鐫描山水,人物花鳥。龍鳳祥云,異珍寶藏。
穎毫原料,品類繁茂。古采免毛,今取羊毫。
馬鹿獾狼、各具優效。狐貍鼠須,力透紙表。
偶集雞毛,名士揮掃。人須茅草,異制點繚。
諸葛宣筆,盛譽唐朝。無心散卓,宋人至寶。
穎技高超,四海首翹。吐蕃朝鮮,東瀛仿造。
筆都善璉,魏晉之源。男主修筆,水盆女擅。
千毫萬管,寓繁于簡。博采眾長,朝夕精研。
時代入元,應科筆冠。子昂舜舉,三絕光絢。
穎甲天下,名超徽宣。“四德”俱全,尖齊圓健。
毫聚筆尖,鋒棱如箭。攢撮均齊,如意流轉。
裹束豐圓,含墨飽滿。筆腰挺健,心手悠然。
筆德人言,人筆同天。通神明德,以千秋鑒。
學問精尖,見賢思齊。內方外圓,人天行健。
龍須友緣,軒冕才賢。玉堂揮翰,拱璧高懸。
韋誕《筆經》,制筆名傳。蔡邕《筆頌》,造微妙贊。
羲獻父子,筆勢雄逸。吳興職守,獨開生面。
右軍愛妻,郗氏書善,鸞鳳交舞,女中筆仙。
智永禪師,永欣卅年。退筆成冢,戶限為穿。
魯公真卿,龍驤豹變。三癸韻海,雄風呈現。
陸羽《茶經》,千古文煥。金沙涌泉,太和賞嘆。
高閑千文,鐵屈銀蹯。飄逸厚重,旭素比肩。
東坡居士,魚躍深淵。五行湖地,墨妙詩撰。
襄陽用筆,出鋒八面。苕溪蜀素,流芳萬年。
趙氏松雪,萬字日練。華貴獨幟,翩翩欲仙。
管姬寫竹,片楮寸縑。儂我之詞,韻事美談。
海派巨擘,缶廬爭妍。宿羊籀鼓,精金百煉。
沈氏尹默,豪厘貫穿。依仁游藝,譽滿書壇。
沫若詩函,“一品”歌贊。新韻香遠,空谷幽蘭。
壽者勁健,情執“石獾”。《試筆圖》展,真氣渾然。
松石延年,譚翁澄園。江南一擘,墨重筆酣。
新我左臂,異峰凸顯。情高韻遠,意足神完。
麻毛宋筆,啟功執戀。“元白”妙制,又開新篇。
筆都藏龍,巧手著功。其事欲善,利器先通。
仲璋進中,舉世良工。棗心蘭蕊,宋元稱雄。
日新沈氏,均顯楊公。陸氏父子,文寶繼翁。
阿牛文用,御筆孝宗。天錫興源,集元非同。
現代工藝,紹古揚弘。國禮穎制,梅珍心用。
美芳平妹,擇刻廣誦。非遺承人,昌明任重。
筆隨時代,標定其中。傳統字號,明輝耀宗。
一品“天官”,奪金耀榮。戴月軒筆,京城贊頌。
楊二令堂,海上群擁。芝巖松泉,蘇杭情鐘。
諸中書君,文士皆寵。心師造化,捷巧變通。
五指執筆,自然輕松。永字八法,萬象立胸。
“點”側臥筆,墜石意同。“橫”畫謂勒,澀行鍥送。
“豎”筆曰弩,胸挺肩聳。“鉤”古名趯,左挑鋒縱。
短“橫”語策,策馬躍踴。長“撇”字掠,姿態雍容。
短“撇”號啄,驚鳥飛鴻。“捺”磔同筆,三折波動。
如錐畫沙,屋漏痕蹤。使轉縱橫,天馬行空。
織羅點線,變化無窮。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道場山巔,筆塔聳立。仰觀于天,俯察于地。
心正筆正,蒙養浩氣。可滌煩襟,有益壽頤。
美談人間,春秋琦麗。夢筆生花,神予偉器。
天賜靈物,畫龍點睛。乾坤筆道,萬世歸依。
二、校園里的湖筆文化作文
走進校園,你便可感受到湖筆文化的濃厚氣息。
因為在大廳里,擺了許多展板。展板上展示了文苑小學同學們的書法作品,讓人看了又看,留連忘返。
每一橫每一豎每一個轉折,都體現出文苑小學同學們的湖筆精神和熱愛書法的熱情,還有對書法的認真勁兒。然后向右走,便到了趙孟頫的書法文化長廊。
這里包含了一尊趙孟頫頭像的雕塑及介紹,裘凱老師模仿趙孟頫所寫的刻字,以及各個筆畫的書寫,充分展示了趙體字的風采。 接著走上教學樓第二層,向上45°角仰望,便是教師的書法展覽櫥窗,里面展覽的是教師們的書法作品。
如果覺得很吸引人,不妨走上去細細欣賞。每位老師都寫了一手好字,讓人想拿回家借閱一番。
最后是操場旁的湖筆文化宣傳報和書法宣傳欄。我最喜歡湖筆文化宣傳欄了。
因為里面都是些關于湖筆的資料,如湖筆的制作工序等。 每天上學,我都會經過這塊展板,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厭…… 尤其是那個601班同學設計的湖筆娃娃,它不但造型可愛,而且身上總是有一股墨香味,讓人深思…… 轉身回看書法宣傳欄,里面包含了硬筆、軟筆書法作品。
每一幅都是精品。我真想將他們拿出來,每天抄抄寫寫呀!文苑小學的每一處都充滿了墨香味和湖筆文化的韻味,正因為如此,所以成為了湖筆文化教育基地。
文苑小學,我為你驕傲!。
三、湖筆的歷史及含義
湖筆是湖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孕育、產生于湖州豐蘊的文化環境中。
作為文物之邦,湖州為書于竹帛時代的人們貢獻了輝煌燦爛的湖筆文化。湖筆不僅是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湖州文化的驕傲與投影。
湖州毛筆簡稱“湖筆”,是毛筆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質優異而享譽海內外,已成為毛筆的代名詞。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素有“毛穎之技甲天下”的美稱。
地處浙江湖州市的善璉鎮,是湖筆的發源地和主要產地,素有"筆都"之稱。小小的善璉,幾乎家家戶戶會制筆,涌現出許多湖筆世家。
北京戴月軒、上海楊振華、天津虞永和、杭州邵芝巖等筆莊,都是湖州人開設的,且都以湖筆相標榜。 【湖筆溯源】 善璉制筆業約始自晉代。
據清代同治《湖州府志》載:"(善璉)一名善練,……居民制筆最精,蓋自智永僧(隋朝人,名王法極,王羲之七世孫)結庵連溪往來永欣寺,筆工即萃于此。"經過唐宋兩代的發展,湖筆技藝有了很大的進步。
我國的毛筆,起源甚早,而"湖筆"之聞名于世,當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國以宣筆為最有名氣。
蘇東坡、柳公權都喜歡用宣州筆;元以后,宣筆逐漸為湖筆所取代,奠定了毛筆之冠的地位,湖筆與徽墨、端硯、宣紙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據《湖州府志》記載:"元時馮慶科、陸文寶制筆,其鄉習而精之,故湖筆名于世。
""湖州馮筆妙無倫,還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揮翰手,不嫌索價如珍珠。
"人們愿以千金重價求買湖筆,足見其聲譽卓著。 湖筆的成名,與元朝大書畫家趙孟頫有關,他對當地的湖筆制作技藝,十分關心和重視,據《湖州府志》記載:他曾要人替他制筆,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嚴格,這種嚴格的質量要求,一直流傳至今。
現發展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四大類、近三百個品種。1983年**副委員長訪問日本,曾帶數百套湖筆作禮品贈送給日本朋友。
【工藝特點】 筆料的品種繁多,有軟毫、兼毫、硬毫三大類近三百多個品種。以羊毫為例,傳統上只擇取杭嘉湖一帶所產的優質山羊毛,這一帶的羊毫為上品,鋒嫩質凈。
筆工們將這些優質筆毛料,按質量等級分類,分出"細光鋒"、"粗光鋒"、黃尖鋒"、白尖鋒""黃蓋鋒"等四十多個品種。每一個品種之下,還有再分出若干小類,其精細程度,絲毫不亞于繡花。
湖筆選料嚴格,主要選用山羊腋下毛,所取毫料須陳宿多曬,除去污垢,然后再根據毫料扁圓、曲直、長短、有無鋒穎等特點,浸于水中進行分類組合,一般要經過浸、拔、并、梳等七十余道工序。 被譽為“筆中之冠”。
湖筆的筆桿主要取浙西天目山北麓靈峰山下的雞毛竹,它節稀桿直,竹內空隙較小,是制作筆桿的理想原料。 湖筆純由手工制作,制作工藝十分復雜。
一支湖筆從原料進口到出廠,一般需要經過擇料、水盆、結頭、裝套、蒲墩、鑲嵌、擇筆、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從中又可細分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在眾多工序中,以擇料、水盆、結頭、擇筆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為講究,尤其是水盆和擇筆。
主要工序由技工專司,選料精細,制作精工,尤其講究鋒穎。制作工匠秉承"精、純、美"的準則,生產出"尖、齊、圓、健"四德齊備的成品湖筆。
湖筆又稱"湖穎",這是它的最大特點。所謂"穎",就是指筆頭尖端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業內人稱之為"黑子"。
"黑子"的深淺,就是鋒穎的長短,這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并、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以"千萬毛中揀一毫"和"毫雖輕,功甚重"來形容制筆技藝的精細和復雜,這是一點也不夸張的。 1、水盆 水盆是湖筆制作中最復雜最關鍵的一道工序。
在寬大的水盆車間,整齊地放著一排排木盆,筆工們一手拿著角梳,一手攥著脫脂過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復梳洗、逐根挑選,按色澤、鋒穎、軟硬等不同級別進行一根根分類、組合,做成刀片狀的刀頭毛,然后再放在水里縷析毫分,把斷頭的、無鋒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圓的毛剔除,整個過程非常精細。 2、擇筆 擇筆也是分揀毫毛的一道工序,讓制成的半成品毛筆筆頭在干燥狀態下散開,一手握住筆桿,一手拿著修理工具,迎著光線把沒有鋒穎的筆毛揀去。
水盆和擇筆兩道工序對于坐姿也有特殊的要求,宜側身而坐,身朝南而面稍偏東,處于自然光線的照射下。因為毛毫的鋒穎只有在自然光線下才能達到清晰的最佳可視效果。
擇筆還十分講究腳的擺放,右腳的腳背往往拐在左腳的腳跟上,座位是板凳,使筆頭在操作時不會踏腰,從而保持身體的平衡挺直。 【傳承意義】 湖筆精湛的制作技藝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湖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社會文化的轉型、書寫工具的革新、對經濟利益的片面追求導致湖筆生產中出現次品泛濫、工匠流失、傳承乏人的狀況,傳統湖筆技藝受到很大沖擊,應積極采取措施保護。
四、作文小練筆用100字介紹湖筆.
“是誰寫下華夏時代春秋?是誰畫出神州萬里錦繡?蒙恬將軍的智慧,湖州兒女的巧手,制作出一支支神奇的妙筆……”著名詞作家喬羽的一首《湖筆頌》,將人們的思緒帶到江南,帶到水墨畫境般的湖筆之鄉——太湖之州.湖筆是湖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孕育、產生于湖州豐蘊的文化環境中.作為文物之邦,湖州為書于竹帛時代的人們貢獻了輝煌燦爛的湖筆文化.湖筆不僅是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湖州文化的驕傲與投影.湖州毛筆簡稱“湖筆”,是毛筆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質優異而享譽海內外,已成為毛筆的代名詞.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素有“毛穎之技甲天下”的美稱.地處浙江湖州市的善璉鎮,是湖筆的發源地和主要產地,素有"筆都"之稱.小小的善璉,幾乎家家戶戶會制筆,涌現出許多湖筆世家.北京戴月軒、上海楊振華、天津虞永和、杭州邵芝巖等筆莊,都是湖州人開設的,且都以湖筆相標榜.。
五、十分急
贈馮應科——元 杜 本
吳興馮筆妙無倫 近有能工沈日新
倘遇玉堂揮翰手 不嫌索價如珍珠
注:《湖州府志》載:元代吳興有三絕:趙子昂的書法,錢選的繪畫,馮應科的制筆。
長興作——明 吳承恩
風塵客里暗青袍 筆研微閑弄小舠
只用文章供一笑 不知山水是何曹
身負原憲初非病 政拙陽城自有勞
會結吾廬滄海上 釣竿輕掣紫金鰲
注:吳承恩《西游記》作者,明代文學家。曾在長興縣任縣丞(今長興縣副縣長)之職。詩中原憲、陽城,都是古代清政官吏。
湖筆——清 方燾
中書君久擅佳名 造自苕川更有聲
評品不輸青樓貴 濡毫喜有碧湖清
仿來蒙氏仍秦制 好把吳興作管城
倘許凌云夸賦手 道峰文筆并崢嶸
注:方燾,南潯人,能詩善畫,曾纂《南潯鎮志》。詩中的中書君、管城,都是湖筆的別稱。
贈濟寧烏程知縣孫擴圖——清
鄭板橋
吳興山水幾家詩 最好官閑弄筆時
寄取東坡與耕老 吾曹賓主略如斯 注:鄭板橋,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首。詩中東坡即蘇東坡,耕老,湖州詩人,姓賈名收,是蘇東坡的好友。
苕霅擢歌——清 沈國治
含山塔影細于針 含山淡翠寺眉纖
儂家遙對含山住 親縛銀毫染勝尖
注:沈國治,字琴石,號韻亭,湖州沈氏望族,是我國近代法學奠基人沈家本的曾祖父。詩結集《韻香廬詩鈔》,中有《苕霅擢歌》三首,此為第二首。
吳興竹枝詞——清 汪尚仁
制筆聞明出善璉 伊啞織里賣書船
莫嫌人物非風雅 也近斯文一脈傳
注:汪尚仁,湖州人,清代詩人有《四勿齋吟集》留存。
王一品齋筆莊創業二百二十周年紀念 ——**
束毫成穎貫中鋒 二百廿年世業工
賴此優良傳統在 指揮如意鼓東風
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等職,有《**詩選》。
郭沫若詩二首
一九六一年,湖州“王一品齋筆莊”創立二百二十周年之際,郭老賦七律一首:
湖筆爭傳一品王 書來墨跡助堂堂
蓼灘碧浪流新韻 空谷幽蘭送遠香
垂統以還二百二 求精為作強中強
宏文今日超秦漢 妙手千家與報章
注:詩中蓼灘、碧浪是湖州地名。
趙丹一首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趙丹,一九七八年九月,興致勃勃專程來湖州買筆,當見到雙羊牌湖筆時,立即揮毫賦詩:
湖州羊毫遠名揚 更有絲綢魚米香
條條河流連大海 家家門前皆植桑
書法家夏學濤一首
利行善器求好筆 得心應手醉硯池
創新超過墨膽在 愿與湖筆情誼深
葉圣陶一首
江郎異夢韓公傳 毛穎文房增重名
聞說湖州王一品 相承歷世制尤精
注:葉圣陶,當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江南詩人李蘇卿一首
秦時羊毫晉時旺 羲之七世露鋒芒
不是善璉多巧匠 哪來湖穎筆中王
濃繪淺描皆合意 剛書柔寫總相當
汗水澆灌兩千年 筆端花開五洲香
注:李蘇卿,著名作家。湖州人。他的《小蓬船》,受到周揚的首肯。現為湖州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國家二級作家。
啟功詩贊麻毛筆
一九九三年七月,全國書協主席啟功先生向王一品齋筆莊定制一支麻毛筆,得后欣然揮毫:
湖州自古筆之鄉,妙制群推一品王。
馳譽年經二百載,書林武庫最堂堂。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湖筆文化的經典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