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漁家傲 理解詩句
詞(曲)牌介紹 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
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較常見,屬中呂宮,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與詞牌同,有只用半闋者,用作引子;另一與詞牌不同,用作過曲。
《漁家傲》不見于唐、五代人詞,至北宋晏殊、歐陽修則填此調獨多。《詞譜》卷十四云:“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取以為名。”
詞牌釋義〔題考〕 【樂府紀聞】:“張志和自稱煙波釣徒,愿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作﹝漁歌子﹞。”按張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鷺飛”一詞,亦名﹝漁父詞﹞,其調之曲拍,不傳于后世。
而唐宋詞人,又多有﹝漁家樂﹞之作,其為描寫漁人生活之詞則同。至范希文乃有本調之創,題義蓋與﹝漁家樂﹞無二致也。
【東軒筆錄】云:“范文正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曲,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王’之詞。
及王尚書素出守平涼。文忠亦作﹝漁家傲﹞一首以送之。”
是此調之創自希文,已可證明;惟所詠則漸涉于泛耳。 〔作法〕 本調六十二字;前后闋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韻詩兩絕合為一。
其所不同者僅有第三句協韻,以及下添一個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須協韻。﹝惜香詞﹞后段三字句不協韻,實系錯誤。
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雖可通融,故如楊慎詞,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則非初學者所宜法矣。 格律: ●●⊙○○●▲ ⊙○⊙●○○▲ ⊙●⊙○○●▲ ○⊙▲ ⊙○⊙●○○▲ ●●⊙○○●▲ ⊙○⊙●○○▲ ⊙●⊙○○●▲ ○⊙▲ ⊙○⊙●○○▲ (○平●仄△平韻▲仄韻) [編輯本段]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釋】 1.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 2.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3.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 4.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5.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后漢山·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6.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譯文】 邊塞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
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著緊閉的孤城。
飲一杯陳酒思念著遠隔萬里的家鄉,可是燕然山上還沒有刻上平胡的功績,何時可以回歸家鄉無法預計。羌族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
遠征之人不能入睡,將軍和士兵們的頭發花白,戰士紛紛灑下眼淚。 【賞析】 宋名臣范仲淹的這首詞,寫在他率師西北邊陲, 平定西夏叛亂的時候。
這是二首評價上有爭論的作品, 歐陽修嘗呼為窮塞主之詞,揣度大意是說,作為主帥不 抒發雄豪慷慨之情,卻去寫塞外凄涼窮愁的景象與思歸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歸田詩話》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經歷證明這首詞確實狀寫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 說:“以總帥出此語,宜乎士氣不振而無成功。”
這都是從 政治教育角度著眼的評價。另一些評家卻稱道其,寫得 “沉雄”,“有排蕩之勢”,“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
夏承燾先生則盛贊這首詞“情感渾厚,氣概闊大”。 筆者認為,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
這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
“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
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
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視而不見?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
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蜂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為何思歸,是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嗎?不是。
而是邊防凄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何況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懷念故鄉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致。
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閡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里也暗喻心情重濁。為什么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
靖亂之,功未成,又何顏以上覲朝廷,下見百姓?“歸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而家鄉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發人哩。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10個字扣人心弦,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復雜感情。 這首。
二、閱讀與理解 詩詞鑒賞 漁家傲 全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復雜感情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這首詞是寫邊塞的蕭條景色和遠離家鄉、久戍邊塞的將士們的沉重心情的。心情是主,景色是賓。它的結構和無名氏〔菩薩蠻〕有共同之處,也是上片以寫景為主,而景中有情;下片以抒情為主,而情中有景。景色的描寫,正好襯托出人物的心情,從而更深刻地展示了他們的內心世界。
上片寫景。它一上來就說明了這里是邊塞的秋天,與內地的秋天背景有所不同。接著,以候鳥大雁之到了季節要回到南方,來坐實“風景異”。“衡陽雁去”,按照一般的語法,應當是雁去衡陽;這里是因為要符合格律,把結構顛倒了。大雁在這個地方度過了春、夏兩個季節,現在要離開了。按照情理來說,人,推而至于雁,在一個地方住了相當長的時間,臨別之時,總不免有些依依不舍。桑下三宿,尚且為佛徒所忌,何況兩個季節呢?而竟至于“無留意”,那么,可見此時此地,已經十分寒苦,實在是無可留戀了。雁的來去,完全是從人的立場去設想的,因此,這事實上是寫人之所感。
第三句寫邊塞上的聲音。泛說“邊聲”。包括一切自然界和人類的聲音,如風聲、雨聲、人喊、馬嘶,都在其內。它們是邊塞上所特有的,因而聽到以后,容易引起懷鄉之情。“邊聲”以“四面”來形容,更顯得其無所不在,充塞了整個空間,雖想不聽,也做不到。下面再接上“連角起”,更進一步寫出這些凄涼的聲音又還是伴隨著軍營中的號角一道發出來的,就更在凄涼之外加上了悲壯的氣氛。這種加倍渲染的手法,也是為了加深人所感受的描寫。這是寫詞人所聞。
第四、五句寫邊塞上的景色。在數不清的山峰像屏障一樣的圍繞之中,傍晚的時候,煙霧彌漫,即將西沉的太陽正照射著一座緊閉了門的孤零零的城堡,這是多么荒涼的景色!“長煙”的“長”字,在這里是廣闊的意思,它與“落日孤城”的“落”字、“孤”字合色,都是為了形容環境的遼闊荒涼而挑出來使用的。而孤城緊閉,則又顯示了戒備森嚴,在冷落的背后,隱隱地露出了緊張的局勢。這是詞人所見。
三、《漁家傲》范仲淹整篇詩句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賞析:宋名臣范仲淹的這首詞,寫在他率師西北邊陲, 平定西夏叛亂的時候。
這是二首評價上有爭論的作品, 歐陽修嘗呼為窮塞主之詞,揣度大意是說,作為主帥不 抒發雄豪慷慨之情,卻去寫塞外凄涼窮愁的景象與思歸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歸田詩話》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經歷證明這首詞確實狀寫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說:“以總帥出此語,宜乎士氣不振而無成功。”這都是從 政治教育角度著眼的評價。另一些評家卻稱道其,寫得 “沉雄”,“有排蕩之勢”,“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夏承燾先生則盛贊這首詞“情感渾厚,氣概闊大”。
筆者認為,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這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視而不見?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蜂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為何思歸,是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嗎?不是。而是邊防凄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何況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懷念故鄉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致。
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闋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里也暗喻心情重濁。為什么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靖亂之,功未成,又何顏以上覲朝廷,下見百姓?“歸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而家鄉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發人哩。“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復雜感情。
這首《漁家傲》絕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祖國的真情。范仲淹年輕時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詞中的白發老將軍,不正是這種祟高精神的生動寫照嗎?歐陽修對這首詞的負面評價,是很不公平的。黃蓼園說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
四、漁家傲詩句
詞(曲)牌介紹 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
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較常見,屬中呂宮,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與詞牌同,有只用半闋者,用作引子;另一與詞牌不同,用作過曲。
《漁家傲》不見于唐、五代人詞,至北宋晏殊、歐陽修則填此調獨多。《詞譜》卷十四云:“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取以為名。”
詞牌釋義〔題考〕 【樂府紀聞】:“張志和自稱煙波釣徒,愿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作﹝漁歌子﹞。”按張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鷺飛”一詞,亦名﹝漁父詞﹞,其調之曲拍,不傳于后世。
而唐宋詞人,又多有﹝漁家樂﹞之作,其為描寫漁人生活之詞則同。至范希文乃有本調之創,題義蓋與﹝漁家樂﹞無二致也。
【東軒筆錄】云:“范文正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曲,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王’之詞。
及王尚書素出守平涼。文忠亦作﹝漁家傲﹞一首以送之。”
是此調之創自希文,已可證明;惟所詠則漸涉于泛耳。 〔作法〕 本調六十二字;前后闋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韻詩兩絕合為一。
其所不同者僅有第三句協韻,以及下添一個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須協韻。﹝惜香詞﹞后段三字句不協韻,實系錯誤。
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雖可通融,故如楊慎詞,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則非初學者所宜法矣。 格律: ●●⊙○○●▲ ⊙○⊙●○○▲ ⊙●⊙○○●▲ ○⊙▲ ⊙○⊙●○○▲ ●●⊙○○●▲ ⊙○⊙●○○▲ ⊙●⊙○○●▲ ○⊙▲ ⊙○⊙●○○▲ (○平●仄△平韻▲仄韻) [編輯本段]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釋】 1.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 2.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3.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 4.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5.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后漢山·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6.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譯文】 邊塞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
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著緊閉的孤城。
飲一杯陳酒思念著遠隔萬里的家鄉,可是燕然山上還沒有刻上平胡的功績,何時可以回歸家鄉無法預計。羌族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
遠征之人不能入睡,將軍和士兵們的頭發花白,戰士紛紛灑下眼淚。 【賞析】 宋名臣范仲淹的這首詞,寫在他率師西北邊陲, 平定西夏叛亂的時候。
這是二首評價上有爭論的作品, 歐陽修嘗呼為窮塞主之詞,揣度大意是說,作為主帥不 抒發雄豪慷慨之情,卻去寫塞外凄涼窮愁的景象與思歸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歸田詩話》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經歷證明這首詞確實狀寫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 說:“以總帥出此語,宜乎士氣不振而無成功。”
這都是從 政治教育角度著眼的評價。另一些評家卻稱道其,寫得 “沉雄”,“有排蕩之勢”,“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
夏承燾先生則盛贊這首詞“情感渾厚,氣概闊大”。 筆者認為,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
這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
“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
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
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視而不見?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
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蜂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為何思歸,是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嗎?不是。
而是邊防凄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何況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懷念故鄉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致。
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閡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里也暗喻心情重濁。為什么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
靖亂之,功未成,又何顏以上覲朝廷,下見百姓?“歸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而家鄉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發人哩。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10個字扣人心弦,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
五、求范仲淹名篇《漁家傲》全文
范仲淹《漁家傲》賞析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這首詞,寫在他率師西北邊陲, 平定西夏叛亂的時候。
這是二首評價上有爭論的作品, 歐陽修嘗呼為窮塞主之詞,揣度大意是說,作為主帥不 抒發雄豪慷慨之情,卻去寫塞外凄涼窮愁的景象與思歸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歸田詩話》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經歷證明這首詞確實狀寫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 說:“以總帥出此語,宜乎士氣不振而無成功。
”這都是從 政治教育角度著眼的評價。另一些評家卻稱道其,寫得 “沉雄”,“有排蕩之勢”,“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
夏承 燾先生則盛贊這首詞“情感渾厚,氣概闊大”。 筆者認為,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
這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 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
“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
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
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視而不見?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
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蜂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為何思歸,是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嗎?不是。
而是邊防凄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 何況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懷念故鄉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致。
寫景是為了抒情。 因此下閡一開頭就是“蝕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里也暗喻心情重濁。為什么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
靖亂之,功未成,又何顏以上覲朝廷,下見百姓?“歸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而家鄉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發人哩。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1o個字扣人心弦,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復雜感情。 這首《漁家傲》絕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祖國的真情。
范仲淹年輕時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 詞中的白發老將軍,不正是這種祟高精神的生動寫照嗎?歐陽修對這首詞的負面評價,是很不公平的。
黃蓼園說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 參考資料: 。
六、漁家傲的古詩
古詩《漁家傲》的譯文如下: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1.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2.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3. 賞析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 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4. 創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作于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view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