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陜北的古詩
隴西行
年代:【唐】
作者:【陳陶】
體裁:【七絕】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無定河,發源于三邊高原西南部的白于山脈,流經榆林地區八個縣,全長491公里,流域面積達30260平方公里,在陜北高原上畫了一道彎彎的曲線,最后注入黃河。
漁家傲·麟州秋詞
(注:麟州既今神木)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二、有關描寫“陜北”的名句和古詩詞有哪些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沁園春·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唐·陳陶《隴西行》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杜甫《登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陜北地區是革命老區,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陜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們都在陜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陜北。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巖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
基本地貌類型是黃土塬、梁、峁、溝、塬,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后留存下來的高原面。
三、描寫榆林的詩句有哪些
1、《襄邑道中》
宋代:陳與義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譯文:兩岸原野落花繽紛,隨風飛舞,連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紅色,船帆趁順風,一路輕揚,沿著長滿榆樹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離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著天上的云 ,它們好像都紋絲不動,卻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東行前進。
2、《晚春二首·其一》
唐代: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譯文: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紛紛爭奇斗艷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3、《洛橋晚望》
唐代:孟郊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
譯文:天津橋下的冰剛結不久,洛陽的大道上便幾乎沒了行人。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臺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在明靜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
4、《出居庸關》
清代:朱彝尊
居庸關上子規啼,飲馬流泉落日低。
雨雪自飛千嶂外,榆林只隔數峰西。
譯文:居庸關上,杜鵑啼鳴,驅馬更行,峰回路轉,在暮靄四起中,忽遇一帶山泉,從峰崖高處曲折來瀉,頓令人驚喜不已:在這塞外的山嶺間,竟也有南國般清冽的泉流,正可放馬一飲,聊解旅途之渴。
站在潺潺的山泉畔,遙看蒼茫的遠夭,又見一輪紅日,正沉向低低的地平線。那猶未斂盡的余霞,當還將遠遠近近的山影,輝映得明熒如火。
此刻,峰影如燃的西天,還沐浴在一派莊嚴肅穆的落日余霞中。回看北天,卻又灰云蒙黎。透過如林插空的千百峰嶂,隱約可見有一片雨雪,紛揚在遙遠的天底下,將起伏的山巒,織成茫茫一白。
意興盎然地轉身西望,不禁又驚喜而呼:那在內蒙古準格爾旗一帶的“渝林”古塞,竟遠非人們所想像的那般遙遠!從居庸塞望去,它不正“只隔”在云海茫茫中聳峙的“數蜂”之西么?
5、《歸園田居(其一)》
魏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譯文: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余年。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里魚向往著從前深淵。我愿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繞房宅方圓有十余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后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里飄蕩著裊裊炊煙。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閑。久困于樊籠里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四、贊美“陜西”的詩句,有哪些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唐代:盧照鄰《長安古意》解釋:長安的大道連著各種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馬,香木車子在街上來來往往。 2.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
——唐代: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解釋:何處是我們分手的地方?我們已經送到這京城的青綺門。 3.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
——宋代:柳永《少年游·長安古道馬遲遲》 解釋:在長安古道上騎著瘦馬緩緩行走,高高的柳樹秋蟬亂嘶啼。 4.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唐代:白居易《長恨歌》 解釋:回頭俯視人間,長安已隱,只剩塵霧。 5.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宋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解釋: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 6.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唐代: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解釋:長安城內一片月光,千戶萬戶都在搗衣。 7.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唐代: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解釋:總有奸臣當道猶如浮云遮日,長安望不見心中郁悶長懷愁。 8.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唐代:羅隱《雪》 解釋:長安城里有窮人,我說瑞雪不宜多。 9.長相思,在長安。
——唐代:李白《長相思·其一》 解釋:長相思呵長相思,我們相思在長安。 10.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代:黃巢《不第后賦菊》 解釋: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陣陣香氣彌漫長安,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五、關于美麗定邊的詩句
三邊,最早是指明代陜西三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明正統年間,朝廷為抵御韃靼的入侵,在白于山與毛烏素沙漠的走廊地區設置了定邊營城、安邊營城、靖邊營城,三邊始成為固定的區域地里名詞;清晚期,安邊經濟貿易發展迅速,旱碼頭隨之形成,“三邊”廣為人知;抗戰時期,三邊作為陜甘寧邊區的北大門,包括現有的定邊縣全境、靖邊縣全境、吳起縣一部分、寧夏鹽池縣大部分、內蒙古鄂托克前期一部分,東接榆延,西通甘涼,南鄰環慶,北枕沙漠,土廣邊長,三秦要塞。
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上的戰略意義,形成了獨特的三邊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邊文化,三邊文化沉淀深厚、源遠流長,“一道道水來一座座山,趕上騾子走三邊。”,明長城橫亙東西、漢墓遺址廣布深藏、民間藝術精彩紛呈,黃土文化、草原文化、邊塞文化、游牧文化、大漠文化、農耕文化、長城文化、民俗文化交融薈萃;陜北剪紙、陜北說書、陜北民歌、陜北紅火、陜北道情等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百花爭放,萬舸競流,成為社會主義大文化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