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索《南州六月荔枝丹》原文
南州六月荔枝丹 ·賈祖璋· 幼年時只知道荔枝干的殼和肉都是棕褐色的。
上了小學。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讀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實在無法理解,荔枝哪里會是紅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樣潔白,不是更可怪嗎?向老師提出疑問,老師也沒有見過鮮荔枝,無法說明白,只好不了了之。
假如是現在,老師縱然沒有見過鮮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學的資料,給有點鉆牛角尖的小學生解釋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
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用果樹學的術語來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決狀裂片,好象龜甲,特稱龜裂片。
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種的不同而各異。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陰歷六月,正當陽歷七月。
荔枝也有淡紅色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
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
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兩側從果頂到蒂部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顯隱隨品種而不同。
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因為缺少經濟價值,現在已經絕種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還有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
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說它"如紫綃",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
明代徐勃有一首《詠荔枝膜》詩,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是夸張的說法。 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有的則微帶黃色。從植物學的觀點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層膜發育而成的,應稱做假種皮。
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說的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味甜微酸,適宜于生食。有的純甜。
早熟品種則酸味較強。荔枝曬干或烘干,肉就成紅褐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說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
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貯藏期,以利于長途運輸,因為荔枝不耐貯藏,古代宮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唐明皇為了寵幸場貴妃,就干過這樣的事,唐代杜牧詩云:"長安回望誘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荔枝的核就是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數品種為綠色。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形狀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
現在海南島骨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隨品種而不同。
廣東有雙季荔枝,一年開花兩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開花四次之多。
花形小,綠白色或淡黃色,不耀眼。花分雌雄,僅極少數品種有完全花。
雌雄花往往不同時開放,宜選擇適當的品種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機會。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
荔枝花多,花期又長,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的特產。
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為我國是原產地的明證。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
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對四川荔枝多有記述。
自從蔡襄的《荔枝譜》(1059)成書以后,福建荔枝也為所重視。廣西和云南也產荔枝,卻有少有人說起。
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清初陳鼎一譜,則對川、粵、閩三省所產都有記載。
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的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內容包括荔枝的產地、生態、功用、加工、運銷以及有關荔枝的史事,并記載了荔枝的三十二個品種。
其中"陳紫"一種現在在仍然廣為栽培。"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株,尚生長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開花結實。
這株千年古樹更足珍惜。 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長的北限。
漢武帝曾筑扶荔宮,把荔枝移植到長安,沒有栽活,遷怒于養護的人,竟然對他們施以極刑。宋微宗時,福建"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
二、《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幼年時只知道荔枝干的殼和肉都是棕褐色的。
上了小學,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讀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實在無法理解,荔枝哪里會是紅色的! 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
用果樹學的術語來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象龜甲,特稱龜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這叫做片峰。
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種的不同而各異。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
生在樹頭,從遠處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
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
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兩側從果頂到蒂部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顯隱隨品種而不同。
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因為缺少經濟價值,現在已經絕種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還有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
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說它"如紫綃",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
明代徐勃有一首《詠荔枝膜》詩,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是夸張的說法。 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說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 荔枝的核就是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數品種為綠色。
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形狀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現在海南島有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的特產。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為我國是原產地的明證。
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
唐代對四川荔枝多有記述。 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清初陳鼎一譜,則對川、粵、閩三省所產都有記載。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的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 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長的北限。
漢武帝曾筑扶荔宮,把荔枝移植到長安,沒有栽活,遷怒于養護的人,竟然對他們施以極刑。宋徽宗時,福建"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宣和殿"。
我國幅員廣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產。因地制宜,努力發展本地區的特產,是切合實際的做法。
盛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 蘇軾有詩云:"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但日啖三百顆,究竟能有幾人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應該能夠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國著名科普作家賈祖璋的作品,這篇文章準確、詳實地說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實以及貯運,對荔枝的習性、產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紹,并對我國荔枝生產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南州六月荔枝丹》選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課本,選入初中語文版九下語文書以及蘇教版必修五。
擴展資料作者要把說明對象和內容客觀地、科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語言因素非常重要。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簡潔。
如第12段,“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一句,加“現在知道的”就比較客觀,因為“13種”僅是從已發現的文獻來判斷,將來也許還會有新的發現,那就不止13種了。 如第13段,“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用推測的語氣,實際上是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但能不能發生還不一定。
如第14段,“盛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不是任何一個地區都能大力發展荔枝生產,“盛產荔枝的地區”圈定的范圍較小,有條件大力發展荔枝生產。 這篇文章準確、翔實地說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實以及貯運,對荔枝的習性、產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紹,并對我國荔枝生產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本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8段),分三個層次說明荔枝的形態和果實。
第一層是第1段,以小學學習《荔枝圖序》向老師質疑為引子,引出“荔枝”這個話題。幼年時童稚的心里只知道“荔枝干的殼和肉都是棕褐色的”,與老師講的《荔枝圖序》中描述的荔枝不同,向老師提問,老師也無法說明白。
這個開頭既親切活潑,又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 原原本本地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的詩句,為后文提到的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了依據。
第二層是第2~4。
三、從《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摘錄描寫荔枝的句子,200字左右.
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決狀裂片,好象龜甲,特稱龜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種的不同而各異.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兩側從果頂到蒂部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顯隱隨品種而不同.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有的則微帶黃色.從植物學的觀點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層膜發育而成的,應稱做假種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說的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適宜于生食.有的純甜.早熟品種則酸味較強.荔枝曬干或烘干,肉就成紅褐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
四、《南州六月荔枝丹》賈祖璋課文原文
南州六月荔枝丹·賈祖璋·幼年時只知道荔枝干的殼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學.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讀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實在無法理解,荔枝哪里會是紅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樣潔白,不是更可怪嗎?向老師提出疑問,老師也沒有見過鮮荔枝,無法說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現在,老師縱然沒有見過鮮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學的資料,給有點鉆牛角尖的小學生解釋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用果樹學的術語來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決狀裂片,好象龜甲,特稱龜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種的不同而各異.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樹以至成片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陰歷六月,正當陽歷七月.荔枝也有淡紅色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兩側從果頂到蒂部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顯隱隨品種而不同.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因為缺少經濟價值,現在已經絕種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還有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說它"如紫綃",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明代徐勃有一首《詠荔枝膜》詩,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是夸張的說法. 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有的則微帶黃色.從植物學的觀點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層膜發育而成的,應稱做假種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說的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適宜于生食.有的純甜.早熟品種則酸味較強.荔枝曬干或烘干,肉就成紅褐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說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貯藏期,以利于長途運輸,因為荔枝不耐貯藏,古代宮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唐明皇為了寵幸場貴妃,就干過這樣的事,唐代杜牧詩云:"長安回望誘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荔枝的核就是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數品種為綠色.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形狀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現在海南島骨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隨品種而不同.廣東有雙季荔枝,一年開花兩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開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綠白色或淡黃色,不耀眼.花分雌雄,僅極少數品種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時開放,宜選擇適當的品種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機會.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荔枝花多,花期又長,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的特產.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為我國是原產地的明證.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對四川荔枝多有記述.自從蔡襄的《荔枝譜》(1059)成書以后,福建荔枝也為所重視.廣西和云南也產荔枝,卻有少有人說起. 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清初陳鼎一譜,則對川、粵、閩三省所產都有記載.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的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內容包括荔枝的產地、生態、功用、加工、運銷以及有關荔枝的史事,并記載了荔枝的三十二個品種.其中"陳紫"一種現在在仍然廣為栽培."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株,尚生長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開花結實.這株千年古樹更足珍惜. 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長的北限.漢武帝曾筑扶荔宮,把荔枝移植到長安,沒有栽活,遷怒于養護的人,竟然對他們施以極刑.宋微宗時,福建"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宣和殿".微宗寫詩吹噓說:"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實際上不過當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