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勢磅礴的詩句
1、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2、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龜雖壽》 4、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5、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6、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 朝如青絲暮成雪。
——李白《將進酒》 7、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 8、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 9、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0、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 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
——**《念奴嬌 鳥兒問答》。
二、形容氣勢的詩句
氣勢磅礴的詩句(一)
俠客行【唐】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少年行其一【唐】王維
新豐美酒斗十千, 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楊邊。
少年行其二【唐】王維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少年行其三【唐】王維
一身能擘兩雕弧, 虜騎千重只似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其四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不遇詠【唐】王維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此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
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氣勢磅礴的詩句(二)
劉生【唐】盧照鄰
劉生氣不平,抱劍欲專征。報恩為豪俠,死難在橫行。翠羽裝刀鞘,黃金飾馬鈴。但令一顧重,不吝百身輕。
紫騮馬【唐】楊炯
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騮。蛇弓白羽箭,鶴轡赤茸秋。發跡來南海,長鳴向北州。匈奴今未滅,畫地取封侯。
三、氣勢磅礴的詩句
1.《涼州詞》年代:唐 作者: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賞析:涼州在今甘肅武威,唐時屬隴右道,音樂多雜有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諸國的胡音。唐隴右經略使郭知運在開元年間,把涼州曲譜進獻給玄宗后,迅即流行,頗有詩人依譜創作《涼州歌》、《涼州詞》者,以抒寫邊塞風情。
這體現了唐人以毫不介懷的態度,對外來文化進行吸收、消化和創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國風范。葡萄自漢朝由西域傳入中原,但用來釀酒的風氣到唐朝還是以西域為盛。
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著胡地情調的馬背上琵琶彈奏來助興,幾個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襯,就把邊地軍營的開懷痛飲,渲染得華艷不俗,神采動人,而又淋漓盡致了。
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場上,你也莫要取笑啊——這既是微帶醉意的話,又是帶有沉痛、卻能放達的生命體驗的話。你看古來征戰有幾人生還呢?既然生命是從戰場上揀回來的,就不妨看得開一點,活得瀟灑一點,讓它在美酒、奇杯和胡樂中,實現自己悲壯的輝煌好了。
面對茫茫沙場和胡風酒筵,此詩對戰爭與娛樂、生與死的體驗,也帶有幾分唐人的豪華感和豪放感。--楊義2.《念奴嬌 赤壁懷古》年代:宋 作者: 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擄)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間;尊 通:樽)賞析:這首詞感慨古今,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郁勃,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嘆、哲理于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
3.《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年代:唐 作者: 李白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連短亭 一作:更短亭)賞析:這是一首懷人詞,寫思婦盼望遠方行人久候而不歸的心情。開頭兩句為遠景。
高樓極目,平林秋山,橫亙天末,凝望之際,不覺日暮。“煙如織”是說暮煙濃密,“傷心碧”是說山色轉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詩:“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薛濤《題竹郎廟》詩:“竹郎廟前多古木,夕陽沉沉山更綠。”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參看。這兩句全從登樓望遠的思婦眼中寫出,主觀色彩很重,而行人之遠與佇望之深,盡在其中。
“暝色”兩句為近景,用一“入”字由遠而近,從全景式的平林遠山拉到樓頭思婦的特寫鏡頭,突出了“有人樓上愁”的人物主體,層次井然。下片玉階佇立仰見飛鳥,與上片登樓遠望俯眺平楚,所見不同,思念之情則一。
“宿鳥歸飛急”還意在反襯行人滯留他鄉,未免戀戀不返。末句計歸程以卜歸期。
庚信《哀江南賦》有“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之語。詞中著一“更”字加強了連續不斷的以至無窮無盡的印象。
征途上無數長亭短亭,不但說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說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如此日日空候,思婦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
結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醞藉。韓元吉《念奴嬌》詞云,“尊前誰唱新詞,平林真有恨,寒煙如織。”
可見南宋初這首《菩薩蠻》猶傳唱不絕。4.《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年代:唐 作者: 李煜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賞析:這是李煜降宋之際的詞作. 上片寫南唐曾有的繁華.建國四十余年,國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樓閣高聳入云霄,庭內花繁樹茂.這片繁榮的土地,幾曾經歷過戰亂的侵擾.幾句話,看似只是平平無奇的寫實,但卻飽含了多少對故國的自豪與留戀.幾曾識干戈,更抒發了多少自責與悔恨. 下片寫國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幾曾"之句意,筆鋒一疊,而悔恨之意更甚.終有一天國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蒼老.尤其是拜別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聽到教坊里演奏別離的曲子.又增傷感,不禁面對宮女慟哭垂淚. 此詞上片寫繁華下片寫亡國,由建國寫到亡國,極盛轉而極衰,極喜而后極悲,中間用"幾曾","一旦"二詞貫穿轉折,轉的不露痕跡,卻有千鈞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5.《沁園春 丁酉歲感事》年代:宋 作者: 陳人杰誰使神州,百年陸沉,青氈未還?悵晨星殘月,北州豪杰;西風斜日,東帝江山。劉表坐談,深源輕進,機會失之彈指間。
傷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風寒。說和說戰都難,算未必江沱堪宴安。
嘆封侯心在,鳣鯨失水;平戎策就,虎豹當關。渠自無謀,事猶可做,更剔殘燈抽劍看。
麒麟閣,豈中興人物,不畫儒冠?賞析:作者寫此詞時年方二十,正是風華正茂,意氣風發之時。作者以布衣出生之身,卻自此鳣鯨,自許以封侯,而且視駔中肉食者為糞土,激越飛揚,盡述胸中抱負,抨。
四、有哪些氣勢磅礴的詩詞
1. 宋·李清照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唐·李白《將進酒·君不見》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3.漢·曹操《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4.魏晉·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5.唐代·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五、求一些比較氣勢恢宏的詩句,詞句
志存高遠氣沖霄漢,壯志凌云響徹九天。
扶搖直上氣貫長虹,百折不撓扭轉乾坤。
平步青云同輝日月,淡薄名利游刃有余。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挽狂瀾于即倒,扶大廈于將傾
世界踩在腳下,雄心涌動在胸口
井蛙瀚海云濤,醯雞日遠天高
志存高遠氣沖霄漢,壯志凌云響徹九天,
扶搖直上氣貫長虹。百折不撓扭轉乾坤,
平步青云同輝日月,淡薄名利游刃有余
.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
———梁啟超
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沁園春—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