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人作詩好煉字,王安石的 , 就是苦苦吟了十幾遍,改了十幾次改出
吟安一個字,捻斷萬根須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苦吟派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里就邊推敲邊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韓愈問賈島為什么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說給韓愈聽,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覺得很是新鮮,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二、王安石反復推敲的詩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完后,王安石覺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 后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
“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
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
想到這里,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為了突出他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一些,顯得十分醒目。
一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這個“綠”字就成了后人所說的“詩眼”。
后來許多談煉字的文章,都以他為例。 給我好評吧~。
三、古人寫詩十分講究煉字常常
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在不少詩詞名句中,有的字能一字傳神,或抒發某種感受,或生動地描繪形象,創造出美的意境在不少詩詞名句中.有的字能一字傳神.或抒發某種感受.或生動地描繪形象.創造出美的意境.請你在下面詩句里找出能傳神的字.寫在括號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綠) 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鳴) 3.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含) 4.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 (關) 5.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笑) 6.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愛)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人作詩好煉字賈島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