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東坡關于酒的詩句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本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
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癡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回響。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詞開篇,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入,似乎瀟灑的帶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憤。“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對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詞人不滿現實,企望天上的純潔。
但天上恰如人間,同樣不能圓滿,同樣一種缺陷的美好。蘇軾遙望月宮,似與嫦娥共舞,身處瑤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后的輕狂。
隨著月光的移動,低照在門窗上,照的屋里的詞人難以入眠。無眠的孤清與親人分離的悲涼只能唯圓月是問。
但作者知道人之離合與月之圓卻是自右而然。既知此理便“不應有恨”,從而感情轉入理智,化悲怨而為曠達。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態度:既只要人常在,縱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賞一輪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契合人事。
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孤獨的作者終于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來消解,只能曠達的一笑而過。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
(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述古聞之明日即來坐上復用前韻同賦】 仙衣不用剪刀裁,國色初酣卯酒來。
太守問花花有語,為君零落為君開。 【李鈐轄坐上分題戴花】 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酒渭城歌。
簾前柳絮驚春晚,頭上花枝奈老何。露 濕醉巾香掩冉,月明歸路影婆娑。
綠珠吹笛何時見,欲把斜紅插皂羅。 【次韻劉貢父李公擇見寄二首】 白發相望兩故人,眼看時事幾番新。
曲無和者應思郢,論少卑之且借秦。歲 惡詩人無好語,(公擇來詩,皆道吳中饑苦之事。)
夜長鰥守向誰親。(貢父近喪偶。)
少思多睡無如我,鼻息雷鳴撼四鄰。 何人勸我此間來,弦管生衣甑有埃。
綠蟻濡唇無百斛,蝗蟲撲面已三回。磨 刀入谷追窮寇,灑涕循城拾棄孩。
為郡鮮歡君莫嘆,猶勝塵土走章臺。 詩中“綠蟻”是酒名。
【答任師中家漢公(一題:奉和師中丈漢公兄見寄詩一首)】 先君昔未仕,杜門皇佑初。道德無貧賤,風采照鄉閭。
何嘗疏小人,小人自 闊疏。出門無所詣,老史在郊墟。
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高樹紅消梨,小池白芙蕖。
常呼赤腳婢,雨中擷園蔬。矯矯任夫子,罷官還舊廬。
是時里中兒,始識長者車。烹雞酌白酒,相對歡有余。
有如龐德公,往還葛與徐。妻子走堂下,主人竟誰歟。
我時年尚幼,作賦慕相如。侍立看君談,精悍實起予。
歲月曾幾何,耆老逝不居。史侯最先沒,孤墳拱桑樗。
我亦涉萬里,清血滿襟祛。漂流二十年,始悟萬緣虛。
獨喜任夫子,老佩刺史魚。威行烏白蠻,解辮請冠裾。
方當入奏事,清廟陳璠玙。胡為厭軒冕,歸意不少紓。
上蔡有良田,黃沙走清渠。罷亞百頃稻,雍容十年儲。
閑隨李丞相,搏射鹿與豬。蒼鷹十斤重,猛犬如黃驢。
豈比陶淵明,窮苦自把鋤。我今四十二,衰發不滿梳。
彭城古名郡,乏人偶見除。頭顱已可知,幾何不樵漁。
會當相從去,芒鞋老菑畬。念子瘴江邊,懷抱向誰攄。
賴我同年友,相歡出同輿。冰盤薦文鮪,(鮪,鮥也。
戎、瀘常有。)玉斝傾浮蛆。
醉中忽思我,清詩綴瓊琚。知我少詼諧,教我時卷舒。
世事日反覆,翩如風中旟。
二、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詩意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滟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征,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后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一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或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三、蘇軾寫的詩句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詩句
蘇軾曾兩次在杭州做官。
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元佑四年(1089),任知州。
杭州美麗的湖光山色沖淡了蘇軾內心的煩惱和抑郁,也喚醒了他內心深處對大自然的熱愛。初到杭州,他便情不自禁地賦詩道:“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這“湖山”,應該首推江南韻味最濃、人文氣質尤勝的西湖吧。
西湖的勝景美名,與蘇軾分不開。任知州期間,為解決西湖淤塞的問題,他主持了疏浚整治工程,以淤泥水草筑堤,堤旁遍種花木;一到春季,桃紅柳綠,鶯飛草長,曉霧景韻尤其動人。
這條堤后來就被稱為蘇堤,又叫蘇公堤。“蘇堤春曉”亦被譽為西湖十景之首。
蘇軾寫下了許多有關杭州和西湖的詩篇,這首《飲湖上初晴后雨》作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
四、蘇軾描寫雨景的詩詞,30句
《美堂暴雨》
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滟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
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蛟室瀉瓊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定風波》
莫聽竹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說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寒食雨》之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魚舟,濛濛水云里。
《新城道中》其一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南歌子》
雨暗初疑夜,風回便報晴。
但云斜照著山明,細草軟沙溪路、馬蹄輕。
《雨》
風師挾帝令,號呼肆徂征。
云師畏推逐,蓄意不干爭。
雨師曠闕官,所茍朝夕生。
帝暮一夕回,旱議旦暮行。
翻然沛膏澤,夜半來無聲。
青秧發廣畝,白水涵孤城。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
《獄中寄子由二首》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次韻章傳道喜雨》
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飲咸苦。今年春暖欲生蝝,地上戢戢多于土。預憂一旦開兩翅,口吻如風那肯吐。前時渡江入吳越,布陣橫空如項羽。農夫拱手但垂泣,人力區區固難御。撲緣鬃毛困牛馬,啖嚙衣服穿房戶。坐觀不救亦何心,秉畀炎火傳自古。荷鋤散掘誰敢后,得米濟饑還小補。常山山神信英烈,撝駕雷公訶電母。應憐郡守老且愚,欲把瘡痍手摩撫。山中歸時風色變,中路巳覺商羊舞。夜窗騷騷鬧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從來蝗旱必相資,此事吾聞老農語。庶將積潤掃遺孽,收拾豐歲還明主。縣前巳窖八千斛,率以一升完一畝。更看蠶婦過初眠,未用賀客來旁午。先生筆力吾所畏,蹴踏鮑、謝跨徐、庾。偶然談笑得佳篇,便恐流傳成樂府。陋邦一雨何足道,吾君盛德九州普。
《臨江仙 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醉復醒,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