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昆侖山”的詩詞都有哪些
1. 《醉時歌》年代:?宋 作者: 黃庚 茫茫古堪輿,何日分九州。
封域如許人,僅能著我胸中愁。澆愁須是如澠酒,曲波釀盡銀河流。
貯以倒海千頃黃金罍,酌以傾江萬斛玻璃舟。天為青羅幕,月為白玉鉤。
月邊天孫織云錦,制成五色蒙茸裘。披裘把酒踏月窟,長揖北斗相勸酬。
一飲一千古,一醉三千秋。高臥五城十二樓,剛風冽冽吹酒醒,起來披發騎赤虬。
大呼洪崖折浮丘,飛上昆侖山頂頭。下視塵寰一培塿,揮斥八極逍遙游。
2. 《天馬歌》年代:?宋 作者: 宋無 天馬天上龍,駒生在漢間。兩目夾明月,蹄削昆侖山。
元氣飲沆瀣,躍步超人環。天上玉帝才不騎,負食虎豹曉出產。
減沒流彗姿,歘忽紫電顏。黃道三十六萬里,日馳周天去復還。
時乎降精握洼中,龍性變化終難樊。天馬來,瑞何朝,化為龍,應童謠。
騶虞仁因恥在坰,龍亦絕足歸赤霄。風沙無豈大宛種,雖有八極安能超。
天馬來,支霧開。天計騕裹鳴龍媒,龍媒不鳴鳴駑駘。
3. 《桐柏觀閱藏經》年代:?宋 作者: 高似孫 天人皆奇人,一以文為主。至今昆侖山。
猶有群玉府。虛無天之根,清凈道所祖。
也知自羲翁,此妙泄盤古。老氏啟藏室,八神負猛虡。
玉垂太上篇,金寫神仙語。舜璿奔一機,漢宮鑒萬戶。
璆諧玉女下,雷吼蒼龍舞。侍晨校瑯簡,玉卿撰瑤譜。
兩垣協躔度,四溟節風雨。恭惟上帝騭,哀此下民苦。
昭昭懸朗監,歷歷開蒙瞽。粵從擘混沌,孰不趨子午。
六爻本乎健,五行依乎土。神機迭經緯。
和應相律呂,子能發此鑰,太微開帝宇。4. 《后土廟》年代:?宋 作者: 陳允平 塵擁妝臺翡翠翹,瓊花開盡玉魂銷。
昆侖山上天風落,二十四橋吹洞簫。5. 《砥柱峰》年代:?清 作者: 嚴遂成 河從受降城,北折徑南注。
萬山束縛之,龍性馴不怒。及茲下三門,噴礴流懸布。
砥柱屹當沖,四傍絕依附。何所恃而傲,力與河伯忤?摧剛終成柔,條分左右去。
卷土趨向東,昏墊逮徐豫。神禹無治法,計窮吁天助。
鏟除昆侖山,絕河之來路。西海為尾閭,是龍安身處。
6. 《桃源憶故人》年代:元 作者:馬鈺 昆侖山迎蓬萊廓。連接蓬萊云腳。
異景蓬萊輝霍。霞變蓬萊鶴。
金風吹轉蓬萊閣。自有蓬萊丹藥。
仙子蓬萊真樂。不負蓬萊約。
7. 《蘇幕遮 辯》年代:元 作者:潛真子 昆侖山,出猛水。一派東流,九曲濁連底。
下流不通無處止。澄凈清清,照見神光體。
金木因,為妙旨。龍虎相交,何假同元義。
只恐眾生難省會。再舉陰陽,切切生慚愧。
8. 《漁家傲 昆侖山石門庵》年代:元 作者:王哲 人得石門山上住。弟兄手腳無安措。
一日三時長廝覷。廚里去。
搬柴運水投鍋釜。若勸同流疾作做。
心頭一點你教誤。我待分明說一句。
從開悟。天機不敢輕彰露。
9. 《采桑子 昆侖山》年代:元 作者:王哲 扶桑日出分明照,蓬島相鄰。若要親親。
除是清閑只一身。逍遙無事方能到,俯瞰迷津。
煉就重繞。繞字有誤頂上孤峰現寶珍。
10. 《與馬異結交詩》年代:?唐 作者: 盧仝 天地日月如等閑,盧仝四十無往還。唯有一片心脾骨,巉巖崒硉兀郁律。
刀劍為峰崿,平地放著高如昆侖山。天不容,地不受,日月不敢偷照耀。
神農畫八卦,鑿破天心胸。女媧本是伏羲婦,恐天怒,搗煉五色石,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
補了三日不肯歸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鴉。月里栽桂養蝦蟆,天公發怒化龍蛇。
此龍此蛇得死病,神農合藥救死命。天怪神農黨龍蛇,罰神農為牛頭,令載元氣車。
不知藥中有毒藥,藥殺元氣天不覺。爾來天地不神圣,日月之光無正定。
不知元氣元不死,忽聞空中喚馬異。馬異若不是祥瑞,空中敢道不容易。
昨日仝不仝,異自異,是謂大仝而小異。今日仝自仝,異不異,是謂仝不往兮異不至,直當中兮動天地。
白玉璞里斫出相思心,黃金礦里鑄出相思淚。忽聞空中崩崖倒谷聲,絕勝明珠千萬斛,買得西施南威一雙婢。
此婢嬌饒惱殺人,凝脂為膚翡翠裙,唯解畫眉朱點唇。自從獲得君,敲金摐玉凌浮云。
卻返顧,一雙婢子何足云。平生結交若少人,憶君眼前如見君。
青云欲開白日沒,天眼不見此奇骨。此骨縱橫奇又奇,千歲萬歲枯松枝。
半折半殘壓山谷,盤根蹙節成蛟螭。忽雷霹靂卒風暴雨撼不動,欲動不動千變萬化總是鱗皴皮。
此奇怪物不可欺。盧仝見馬異文章,酌得馬異胸中事。
風姿骨本恰如此,是不是,寄一字。“昆侖山”相關信息:【人文歷史】 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脈之祖”。
如李白的“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的美詩,**的“橫空出世,莽昆侖”的華章,女媧煉石補天、精衛填海、西王母蟠桃盛會、白娘子盜仙草和嫦娥奔月等。《山海經》中對此有詳細記載,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封神演義》,現代經典小說,金庸的《天龍八部》,桐華的《曾許諾》的,滄月的《七夜雪》,天下霸唱的《鬼吹燈》和笑愚的笑容的《重生的淡然日子》等多部通俗小說都有提到過昆侖山。
詩人王心鑒有《昆侖行》一詩曰:白云有意掩仙蹤,雪嶺未融亙古冰。身在塞外遠俗域,多少心霾已澄清。
中國上古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很多都與昆侖山有關,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然而,昆侖山并非許多神話里所提到的那座“。
二、描寫昆侖山的詩句
念奴嬌·昆侖 **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
昆侖使者 李賀
昆侖使者無消息,茂陵煙樹生愁色。
金盤玉露自淋漓,元氣茫茫收不得。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龍鱗下紅枝折。
何處偏傷萬國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三、描寫昆侖山的詩句有哪些
1、[唐] 崔涯《昆侖山》
原文選段:
獨把象牙梳插鬢,昆侖山上月初明。
釋義:
獨自把象牙梳查到頭發上,昆侖山上的月亮開始明亮了。
2、[宋] 陳允平《后土廟》
原文選段:
昆侖山上天風落,二十四橋吹洞簫。
釋義:
昆侖山上的風像是從天上吹過來的,二十四橋上吹著洞簫。
3、[宋] 宋太宗《緣識》
原文選段:
昆侖山上玉樓前。五色祥光混紫煙。
景物不同人世界,群仙時醉臥花眠。
釋義:
昆侖山上的玉樓前面,有五光十色的祥瑞之光混合著紫色的云霧。這里的景色和人世間的不一樣,一群神仙喝醉了睡在花叢中。
4、[宋] 張繼先《金丹詩四十八首》
原文選段:
昆侖山上樓臺聳,北海爐中龍虎攢。
釋義:
昆侖山上的樓臺高聳入云,北海煉丹爐中龍騰虎躍。
5、[唐] 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
原文選段:
昆侖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釋義:
昆侖山南邊的月亮彎彎的似乎要傾斜下來,胡人對著月亮吹奏者胡笳。
四、描寫昆侖山的詩句
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昆侖使者 李賀昆侖使者無消息,茂陵煙樹生愁色。
金盤玉露自淋漓,元氣茫茫收不得。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龍鱗下紅枝折。
何處偏傷萬國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五、求一篇描寫昆侖山高大的詩句和段落
一、走出鳥語林我們一路攀登來到了山頂。
啊!真令人心曠神怡,美麗的長沙盡收眼底:平坦筆直的五一大道,飛龍般的湘江大橋,玉帶般的湘江……多么壯麗的景色,流連忘返,我們大家趕緊合影,留下這美麗的景色,留下美真叫人好的回憶。這愉快的旅游結束了,但昆侖山的美永遠留在我心中。
二、順著十八盤向上攀登,雖然遙遙在望,可還有很多路,我越走越慢,累得我呼哧呼哧直喘大氣。這時,一行挑山工由我身邊走過。
他們肩上搭著一條毛巾,穿著短褲,跟課文上描寫的一樣。我看見一位老挑山工,他的小腿上鼓出許多彎彎曲曲的血管。
我想,這大概是長期挑物走山路的緣故吧。但是他挑著幾十斤的磚石穩健地向玉皇峰頂登去,望著他們,我忽然覺得腿上有了勁。
三、大山黑蒼蒼沒邊沒沿,刀削斧砍般的崖頭頂天立地。 四、展現在眼前的當然是茂盛的果樹了。
如果是春天,當然還有各種花了,五顏六色,可漂亮啦!如果是秋天,一片片落葉像天女散花似的在空中飛舞。繼續朝山上走,走大約一百米就到了山頂,站在山頂上遙望遠方,讓你感到心曠神怡,不管你有多大的煩惱和委屈不開心,只要你到了這里它們就會立刻消失。
五、大山里,水是清澈的,風是質樸的,蜿蜒的山路,因為有了蟲兒花兒草兒等,也變得更加鮮活起來。朋友,常到大山里走走,讓山里的風去掉濁氣,讓山里的水滌蕩疲憊的心,到山路上去,讓快樂繚繞到你的周圍,那心靈就似山一樣堅韌,似水一般純凈了。
六、四面蒼峰翠岳,兩旁崗巒聳立,滿山樹木碧綠。放眼遠眺,在云海蒼茫之間,好似致意問候又地掉頭向東;江上面白帆遠影,更添詩情畫意。
七、朦朧的遠山,籠罩著一層輕紗,影影綽綽,在飄渺的云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就像是幾筆淡墨,抹在藍色的天邊 八、崇山峻嶺籠罩在一片灰沉沉的云霧之中,被太陽遺棄的群山,像一個個滿腹委屈的巨人,陰森森地聳立在云端。
九、春天,那里百花盛開,粉紅的桃花好似天邊的一朵朵紅霞;銀杏樹的葉子從葉苞里冒出了頭,好似一把扇子,看,它正朝你擺手呢;夏天,樹木郁郁蔥蔥,株株撐起了綠色的太陽傘,走進去,好像到了天然空調室,暑氣頓消;秋天,桂花散發出濃濃的香味,好像要把人熏醉似的。火紅的楓葉好似熊熊的大火;冬天,松柏依然那么挺拔,那么翠綠,像是山林的守護神。
十、山四面環水、孤峰兀立,山上樹木繁茂,翠竹成陰,山壁陡峭,江流澎湃。 十一、而千萬個峰頂各呈奇狀,或如亂迭云母.或如斜倚畫屏.或如螺,或如菌,或如書帙在架,或如矛頭插天,像鼻、獅頭、馬鞍、人帽,無形不備。
十二、蜂巒起伏、蜿蜒連編的群山,爭雄似地一座比一座高。 十三、下山,極目遠眺金光湖,遠天遠水遠山,組成一幅又一幅展示不盡動人心弦的長長畫卷。
悠久的年代和茁壯的力量相結合,透出一片莊嚴的景象,更使人流連忘返。 十四、山岸上是重重疊疊碧藍的山巒,山頂上罩著多年的積雪,蔚藍的青氣好像波紋似地.在山巒間蕩漾著。
十五、眼前的山粗獷而冷峻,令人感到一種剛正不阿、力爭上游的質樸美,似一幅凝重的畫,如一首深邃的詩,若一個清新的故事。 十六、往上攀登,一路放眼瀏覽,耐寒的花兒爭奇斗艷,風一吹,花搖搖擺擺的,好像在向人們點頭,給我帶來無盡的春的問候。
不知不覺,我們就來到半山腰,在亭子前面往下眺望,只見山腳下的人仿佛火柴那么大,小溪像是一條白色的皮帶,鑲嵌在綠草碧野中,再看看遠處的蘭溪大橋,像是一道亮麗的彩虹,為遠山近景增添了色彩。 十七、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啟迪萬物。
這是山給予我的厚重酬報。我對于門前的山,仿佛讀懂了李白與敬亭山,產生了“相看兩不厭”的情感。
十八、幾處淡淡的秋山,縱橫錯落.仿佛是用毛筆畫的。 十九、重巖迭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二十、我見到的是何等雄偉、浩翰、瑰麗、神奇、云濃霧密、莽莽蒼蒼、巍巍然橫空出魅的昆侖山了_。 二十一、遠望天山,山頂千年積雪,像一位久經滄桑的白衣老人安詳地臥在那里。
二十二、在陽光下,遠山就像洗過一樣,歷歷在目,青翠欲滴,看上去好像離眼前近了許多,也陡峭了許多。 二十三、起伏的黃土山頭,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濤。
二十四、早上,汽車把我們送到了中天門,我們便向玉皇頂登去,泰山上的樹很多,剛勁挺撥的松樹,青翠蔥郁的古槐裝扮著泰山。古壁上刻了很多風格不同的古人題句,有的清秀,有的剛勁,含義深刻,發人深省。
過了望人松,那高聳在兩山中間的紅色南天門便可隱約見到。 二十五、大地何其廣袤,而山其實更壯闊。
山的面積是陸地的三倍。山雖然以石為懷,卻從不嫌棄泥土,始終與泥土相依相伴。
山雖然雄奇偉岸,卻甘愿把泥土表露在自體周圍。人們贊嘆山之偉大,而山卻把泥土捧在自己的峰巔。
山因為有泥土,孕育了堅貞不渝的青松,青松以其蒼翠蔥蘢描繪著大山永遠不老的情懷。山正因為有泥土為伴,方襯出挺拔茂盛英姿勃發青春常在。
二十六、這些朱砂的、丹紅的、紫靄色的群峰,前擁后簇,高矮參差。 二十七、我的眼前是一排排挺拔而整齊的松樹,它們。
六、寫昆侖山的詩文
《啊,昆侖山!》是李斌奎描寫西部邊塞“大兵”生活的長篇新作。
你也許要遺憾它缺少宏大的場面、錯綜復雜的多組人物關系,但你卻能從作品關于昆侖山雄奇壯麗的風光描寫和“昆侖人”感人的奮斗中受到革命英雄主義的激發,得到獨特的審美享受。山,昆侖山:“千峰競起。
萬仞直立,似斧、似劍、似擎天玉柱。山連著山,峰銜著峰,紅色的巖、黑色的石,黃色的壁,在頭上,在腳下,在身邊。
望不絕這山的天地哪是頭哪是尾,只見那喀喇喀什冰河時而在深谷中漫漫游蕩,時而跌入萬丈深淵。……”暴風雪,昆侖山乍起的暴風雪:“云層、云塊、云翳,深灰色的,灰白色的、灰黑色的,……網結成厚厚的沉重的云幕,從天邊漫上來。
白晝的光亮,被壓抑的死灰的顏色無情地吞噬掉了。……耳邊響起了嗚嗚的吼叫聲,開始象是口哨,慢慢地耳膜感到擠壓——啊,怒吼了,咆哮了,仿佛奔馳的千軍萬馬, 又仿佛震耳欲聾的海祁連主峰一帶為古昆侖山,古人對此有明確的斷定。
《括地志》說,“昆侖在肅州酒泉縣南八十里”。顏師古注釋《后漢書·明帝紀》文中的“昆侖塞”說:“昆侖,山名,因以為塞。
(昆侖山)在今肅州酒泉縣西南,山有昆侖之體,故名之。”《晉書·張軌傳》載:“永和元年,以世子重華為五官中郎將、涼州刺史。
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也。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謂此山。
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無疆之福。
’駿從之。”考證“昆侖”至“祁連”的名稱演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上古時中國之境,《神農紀》說炎帝其地“西至三危”,三危即今酒泉市轄區內的敦煌三危山;黃帝時其土地“西至崆峒”(《黃帝紀》),此崆峒指酒泉市轄區內的崆峒,而非甘肅平涼的那座;《尚書·舜典》說“竄三苗于三危”;《尚書·禹貢》說夏禹土地“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流沙指居延、敦煌一帶。那時祁連山主峰一帶雖近中國西極,但屬域內,“昆侖”一詞屢見諸典籍。
秦漢之際匈奴侵入河西后, “祁連”詞匯才開始出現。就筆者所知,“祁連”一詞最早見于司馬遷《史記》中,而稍早于《史記》的劉安的《淮南子》中尚無此詞。
顏師古云“匈奴謂天為祁連”,匈奴語“祁連”和漢語“昆侖”語義相同。“祁連”當是“昆侖”的匈奴語轉音或意譯。
祁連山即古昆侖山,古昆侖山即祁連山,本是同一座山,在此可明。有關昆侖的神話,如太帝在下界的都城,西王母的玉山、瑤池、居室,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穆天子會西王母,白娘子盜仙草,等等,皆指的此山,在此亦可明矣。
《左傳》曰:后羿自鉏遷于窮石。《淮南子》注云:窮石,山名,在張掖也。
張掖距酒泉僅220公里。《山海經》敘述昆侖時曾提到羿,《淮南子·覽冥篇》說 “羿求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
將嫦娥奔月、敦煌飛天、酒泉東風航天城這三件事物聯系起來,充分說明酒泉是中華民族飛天理想的起源地和實踐地。“昆侖”和“祁連”的語義都是“天象之大”,所以祁連山還有個名字:“天山”。
唐代李白《關山月》詩中有“明月出天山”句,“天山”指的就是祁連山而非新疆那座天山。《淮南子·墜形訓》中對古昆侖還有一段大氣磅礴的描寫:“昆侖之邱,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這段話徑寫高峻非同尋常的祁連就是登天之梯。祁連主峰名天梯山,是有來由的。
七、求描寫昆侖山景象的段落及詩句
昆侖山西起帕米爾高原,山脈全長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寬130~20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 昆侖山和帕米爾地圖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最高峰是位于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的公格爾峰(海拔7649公尺,另說7723、7719)。
是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區劃界線。昆侖山,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的搖籃,相傳昆侖山的仙主是西王母,在《穆天子傳》中就有“穆王八駿渡赤水,昆侖瑤池會王母”的傳說,在眾多古書中都有記載的“瑤池”,便是昆侖河源頭的黑海,這里海拔4300米,湖水清瀛,鳥禽成群,野生動物出沒,氣象萬千,在昆侖河中穿過的野牛溝,有珍貴的野牛溝巖畫,距黑海不遠處是傳說中的姜太公修煉五行大道四十載之地。
玉虛峰、玉珠峰經年銀裝素裹,山間云霧繚繞,位于昆侖河北岸的昆侖泉,是昆侖山中最大的不凍泉。形成昆侖六月映雪奇觀,水量大而穩定,傳說是西王母用來釀制瓊漿玉液的泉水,為優質礦泉水。
發源于昆侖山的格爾木河中游,長期侵蝕千板巖,形成了峽谷絕壁相對,深幾十米的天險奇觀。 奇峰亭亭玉立,傳說是玉帝兩個妹妹的化身。
昆侖山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侖派)道場所在地。
是中國第一神山。玉珠峰、玉虛峰均為青海省對外開放的山峰,是朝圣和修煉的圣地,1990年推出昆侖山道教尋祖旅游線路。
1992年以后,來自世界各地登昆侖、尋根問祖、頂禮膜拜的炎黃子孫組成的尋根團多達上百個,有的臺灣同胞連年在昆侖山修煉,每年達數月之久。后又帶家人進山朝拜,并投資興建祭壇,十分虔誠。
槐江山向西南四百里的地方是昆侖山,是黃帝在下界的都邑。昆侖山由神陸吾主管,他還管理著天上九域。
陸吾人面虎身,虎爪,九條尾巴。山中的土螻,喜歡吃人。
土螻生有四只角,安靜時像只大山羊。山中還生長著一種叫做欽原的大鳥,形狀像馬蜂,大小類似鴛鴦,欽原如果螫了其他鳥獸,這些鳥獸就會死掉,如果螫了樹木,這些樹木也會枯死,人遇上它兇多吉少。
還有一種鶉鳥,它管理黃帝的各種器具和服飾。山上有一種名叫沙棠的樹,形狀同棠樹相似,黃色花朵,紅色果實,果實的味道像李子,但沒有核。
沙棠可以用來防御水災,如果人們吃了它的果實就不會淹死。山中的薲草形狀像葵,味道像蔥味,吃了它可以解除疲勞。
河水發源于此,向南流去,然后再向東流入無達。赤水也發源于此,向東南流去入汜天之水。
洋水也發源于昆侖山,向西南流入于丑涂之水。黑水也從昆侖山中流出,向西南流入大杅。
這里生長著很多奇異鳥獸。〔神陸吾,據郭璞注釋,就是肩吾,莊周曾說:"肩吾得之,以處大山。
"形體象虎一樣的陸吾神,說就是《海內西經》中的開明獸。鶉鳥,是鳳凰之屬的鳥類,《海內西經》中說,昆侖開明西北皆有鳳凰,就是指的這種鶉鳥,《禽經》中說:“赤鳳謂之鶉。”
昆侖山指的就是秦嶺!秦嶺山脈是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西海:指的是山西西南部,古時那里有大澤。
北京有后海、北海、中南海,陜甘川人把湖泊稱為海子,可見湖泊就是海。流沙就是渭河,渭河色黃,水中有泥沙,故稱流沙。
赤水指的是流入湖北丹江口的丹江,漢水的支流。黑水就是漢水,禹貢說:“黑水西河惟雍州”,又說“華陽黑水惟梁州”,則知,黑水為雍州和梁州的界河,那必是漢水無疑,因為雍州和梁州的分界就是漢水,漢水上源至今流經張家河鎮的一段有黑河之名,黑水西河惟雍州--說的是漢水和黃河(山西和陜西交界的黃河為西河)間為雍州,華陽黑水惟梁州—說的是四川(四川古稱華陽國)到漢水為梁州。
《山海經·海內西經第十一》說洋水、黑水出昆侖山西北隅---洋水就是漾水,即甘肅天水地區徽縣境內的永寧河。該水發源于天水縣境的齊壽山,齊壽山正是古代典籍中常見的璠冢山。
該山西邊發源西漢水(黑水);東邊發漾水。漾水經徽縣南流至今陜西略陽西北與西漢水合,入嘉陵江。
西漢水、漾水今是入四川嘉陵江,但在西漢乃至更早此水在陽平關附近是東流入漢中,匯入漢江,古河道至今尚在,但已干涸。 《山海經·海內西經第十一》“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
丹江發源于秦嶺東南,(在長江安徽段)折向東北。“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黃河位于秦嶺東北方,在秦嶺北面運行一段后,從渤海西南方進入渤海。
“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分一條水流流向西后轉向北,在碣石入海,碣石即曹操所詠:“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聳竦。
…”之碣石也。 《山海經·海內西經第十一》“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過畢方鳥東。”
洋水(漾水,即永寧河)、黑水(西漢水)發源于秦嶺西北方,匯合為漢水向東行,又向東北方(在長江安徽段)行進,(在長江江蘇段)轉向南入海,過畢方鳥(地點不詳)東面。山海經對楚國段的長江非常了解,而且山海經多詳東南而簡略西北,對西北地理的里數距離與事實相距很大,可見作者沒有親自己到過西北,只是道聽途說,可見山海經的作者是楚人。
《。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描寫昆侖山的經典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