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幫我想一個能夠形容、概括渭南的詞語
渭南市地處陜西省東部、隴海鐵路沿線,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陜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現已成為陜西省和國家生產布局中初具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后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后大荔分區并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批準,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志著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二、描寫渭南聾啞學校張小俠的句子
聾校語文立體教學聾校語文教學是一門最艱巨的學科,也是涉及整個聾教育的大問題,本人撰寫了一篇文章供同行討論。
淺談聾啞學校語文的立體教學多年從事聾教育的老師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聾生的語文最難教,化的精力最大而收效較小。一般九年制的聾校畢業生,能寫好文章的不多見,而詞語顛倒、句不達意、結構紊亂的為數不少。
這是什么原因?是否有良策可治?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開展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實踐中也制定了一些具體的方法和措施;初步有這些體會:一、抓好語文學科的主陣地。聾校語文教學大綱中這樣寫到:語文是對耳聾學生“進行發音、聽話(看話)、說話和祖國語言文字教學,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聽話(看話)、說話、閱讀和作文能力,發展觀察和思維能力,并受到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原上海出板社出版的聾啞學校低年級語文要求學生掌握398個普通話常用音節的讀音(直呼音節),這樣有利于學生借助拼音學詞識字和說話。在漢語拼音教學的同時要打好字詞基礎,讓學生在理解、掌握課文中詞語基礎上認識生活中遇到的生字新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拓寬識字學詞的渠道。
我們稱為它為“每日一詞”中年級要嚴格進行句和段的訓練。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學生掌握許多詞語和初步建立了句子的概念。
隨著年級升高,在句子教學中,不但通過直觀讓學生理解復雜的句意,而要重視培養他們認識事物間關系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生正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懂得句子間的內在聯系。運用多種練習方法(如句式練習、用詞造句、縮句、擴句、改換句式、仿造句子、看圖寫句、看演示寫句子),使句子教學生動有趣,同時又能讓學生在各種練習中逐步掌握句子。
盡量做到天天練、日日寫,我們稱它為“每日一句”。在此基礎上要進行連句成段的訓練,如:看圖寫連貫的句子、看演示寫一段話、連篇成段等。
讓聾生將已掌握的句子串起來連成一段,說明一個事物、敘述一件事情、反映一個問題,為連段成篇打好基礎。高年級進行篇章的綜合練習。
作文練習五、六年級每學期十八篇,七、八年級每學期十七篇。主要形式有“片段練習”、“看圖作文”、“命題作文”、“應用文練習”、“對話練習”及“修改作文”。
除抓好這些教材規定的篇章練習外,必須結合本地實際和聾生活動范圍增加一定數量的篇章練習。如“參觀記”、“影評”、“讀書筆記”、“書信”、“日記”等。
日記的練習對聾生很有高的實用價值。一篇好的日記,就象一篇作文一樣能描述一天中的某一件事、某一個人物、某一事情的情節。
我校對五年級以上的學生要求每個星期寫三篇日記,九年級畢業時一個學生就有500篇左右的日記練習,語文知識和寫作水平必然會有顯著的提高。例:陳義東同學每個學期都能按照這樣的要求做了,畢業后來信感謝老師對他的辛勤教育,這封上千字的來信基本無錯誤之處,老師看了說“這樣的畢業生--合格。”
二、在數學、常識、思品等學科進行語言文字教學“語文是學好文化知識的工具”,語文學好了對其它學科的學習當然有利多了。由于聾校的教材體系不同于普通學校,聾生的認知能力又落后于健全孩子,我們不能單靠語文教師孤軍作戰,而要發揮諸種學科教師的積極性,進行協同作戰。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1.對各學科提出語言文字教學的要求。聾校語、數兩套全國統編教材與普通小學教材相比較,語文學科明顯低于數學學科的要求。
其它學科還未能形成體系,各地聾校所用的教材還不統一。數學、常識、思品等學科中出現大量字詞超前于語文學科,這對該學科的教學帶來一定影響。
最突出的是數學學科,在運算定律、概念、算理、應用題中出現的大量生字詞。如處理得好就會形成良性循環,處理不當會造成惡性循環。
這也是聾校“應用題教學難”的結癥所在。我們對這些學科出現的生字詞要求任課教師借用漢語拼音這個識字拐棍為聾生及時掃除障礙,形成本學科的教學語言。
2.加強各學科的備課管理。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和前提,要使各科教學都都能注重聾生的語言文字教學,必須加強各學科的管理。
我們為了形成語言文字教學的整體要求,對各學科備課進行了改革,提出了備課不僅要備好教材、學生兩頭知識結合點的教學方法,更要備好本課中的學的生字新詞及這些字詞所組成的句子和怎樣掃除這些字詞的障礙。如何使學生掌握本課的有關語言。
備課項目中還專門設置了“語言訓練”欄目,要求各科教師在備課中都能按照整體要求在傳授本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完成語言文字教學的任務。3.開展跨學科的教學研究活動。
為了使各學科相互了解語言文字教學情況,近年來我們開展了跨學科的教學研究活動。一是跨學科的互相聽課。
我們對各科老師規定每學期的聽課量,其中要求聽本學科的占60%,其它學科的占40%。二是組織全校性的評課活動。
每個教研組每學期由一位老師上大組課,全校各科教師都參加聽課,聽后進行評議。評議該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是否綜合進行語言文字教學,效果如何。
三、在學習生活環境和各項活動中滲透語言文字教學要使聾生在校期間學到扎實的語文知識,。
三、關于長安的古詩
1.長安秋望(杜牧.唐)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天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
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 2.題岳陽樓 (白居易.唐) 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
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 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
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陜西渭南人。
3.陽春歌(李白.唐) 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煙垂裊風。披香殿前花始紅, 流芳發色繡戶中。
繡戶中,相經過。飛燕皇后輕身舞, 紫宮夫人絕世歌。
圣君三萬六千日,歲歲年年奈樂何。 4.楊柳枝 (劉禹錫.唐)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為匈奴族后裔。
5.樂府雜曲·鼓吹曲辭·臨高臺 (王勃.唐) 臨高臺,高臺迢遞絕浮埃,瑤軒綺構何崔嵬, 鸞歌鳳吹清且哀。俯瞰長安道,萋萋御溝草, 斜對甘泉路,蒼蒼茂陵樹。
高臺四望同, 帝鄉佳氣郁蔥蔥。紫閣丹樓紛照曜,璧房錦殿相玲瓏。
東彌長樂觀,西指未央宮。赤城映朝日,綠樹搖春風。
旗亭百隊開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朱輸翠蓋不勝春, 疊樹層楹相對起。
復有青樓大道中,繡戶文窗雕綺櫳。 錦衣晝不襞,羅幃夕未空。
歌屏朝掩翠,妝鏡晚窺紅。 為吾安寶髻,蛾眉罷花叢。
狹路塵間黯將暮, 云間月色明如素。鴛鴦池上兩兩飛,鳳凰樓下雙雙度。
物色正如此,佳期那不顧。銀鞍繡轂盛繁華, 可憐今夜宿倡家。
倡家少婦不須嚬,東園桃李片時春。 君看舊日高臺處,柏梁銅雀生黃塵。
王勃(649-676)字子字,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號稱“初唐四杰”。
6.春光戲題贈李侯 (岑參.唐) 燕雀始欲銜花來,君家種桃花未開。 長安二月眼看盡,寄報春風早為催。
岑參(715-770),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來于北庭、輪臺間。
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
四、關于渭南沋河公園春天的作文
春天到了,獨自一人步行在鄉間小路上,早已聞到各種花兒的淡淡之香,抬頭仰望天空,似乎覺得天更藍了,更迷人了,低頭看看草地上,草地上一遍綠色,原來是草兒為地上鋪上了大遍綠毯,啊!多么美的景色啊!于是,便在想,冬去春來,既然又一季的春天的到來,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四季輪回?意味著萬物再次萌生?意味著新的開始?……真讓人難以猜透,眼看著花兒,草兒的萌生,心里頭陣陣歡樂,幻想著在草兒上,花兒中翩翩起舞,看著這生機勃勃的草兒,花兒,心里的歡樂無法用言語表達,多么想時間為我停留在此,可時間總是流逝得如此之快,看,一年中,有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這四季在不停的輪回著,交換著,從未停過,可想而知,這一次的春天的到來,是經歷過前三個的輪回才到來的,也不知這是第幾次的春天了,可我總有種說不出的喜歡,喜歡春天的景色,喜歡春天的美,因為春天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氣息,自古以來,有多少天愛上春天?曾讀過一些詩句,都是在描繪春天的美。
在此,我就不一一例舉了,還有歌唱春天美的歌兒……一切的一切,都在為春天的美而在稱贊著,而我雖不會作詩句來描繪春天的美,也不會唱歌兒來唱出春天的美,我只能用一句話來訴說,便是我愛春天,愛得無法表達,春天,我一生的最愛,感謝有你——美麗的春天,我愛你,美麗的春天!(親,答題不易,望采納,謝謝,有問題可以繼續追問,本人樂以回答)。
五、關于宜居宜游,富美臨渭的寫一篇詩歌形式的作文
核心提示: 臨渭區是渭南的中心城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秦晉豫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革命老區極為重要的一環。
臨渭區是渭南的中心城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秦晉豫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革命老區極為重要的一環。
臨渭區交通便捷,道路四通八達,隴海鐵路、西南鐵路、鄭西、大西高速鐵路、連霍高速公路橫貫東西,310國道、108國道、107省道和關中環線縱貫南北,距西安42公里,高鐵20分鐘可達,距西安咸陽國際空港45分鐘車程,是關中東部的交通“陸港”。全區轄14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99萬人,其中城市人口42萬人。
六、描寫河南話的詩句
《望月有感》白居易
【原文】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注釋】
⑴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
⑵關內:關內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
⑶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間任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主簿。
⑸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⑹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白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⑺符離:在今安徽宿縣內。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⑻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時難年荒:指遭受戰亂和災荒。荒,一作“饑”。
⑽世業:祖傳的產業。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田”,人死后,子孫可以繼承“世業田”。
⑾羈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蕪零落。
⒀干戈:古代兩種兵器,此代指戰爭。
⒁吊影:一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們相隔千里,皆如孤雁離群。
⒃辭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
⒄九秋蓬:深秋時節隨風飄轉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漂泊。九秋,秋天。
⒅鄉心:思親戀鄉之心。
⒆五處:即詩題所言五處。
【譯文】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空空;兄弟逃難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亂以后處處寥落,田園荒蕪;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今夜思鄉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秋(799年)至貞元十六年春(800年)之間。其時詩人到符離(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后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貞元十五年(799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節度使董晉死后部下叛亂。三月,彰義(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平叛戰爭規模較大,時間亦長。此即詩題所言“河南經亂”。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內。由于“河南經亂”使得“關內阻饑”。值此人禍天災紛至沓來之際,田園荒蕪,骨肉離散,詩人不免憂國思親,傷亂悲離。就在這一年秋天,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詩大約就寫于這一時期。見祖業一空,兄弟姊妹失業羈旅,天各一方,于是有感而作。
七、描寫怡然自得的古詩,或者宋詞
《烏夜啼·紈扇嬋娟素月》
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
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
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醉閑眠。
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
作者簡介: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楊慎謂其詞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2.賞析:“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以兩種生活用品來表現季節。第一句寫美如圓月的團扇,第二句寫薄如輕煙的頭巾,這都是夏天所適用的。扇美巾輕,可以驅暑減熱,事情顯得輕快。“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這二句寫景,也貼切季節。
八、完整的描寫景的古詩有那些
廬山
石徑逶迤入古亭,茂林深處鳥鳴清。
登高遠望四方景,一道峰巒一道青。
小溪秋色
楓香烏臼兩相依,紅葉隨風傷別離。
群鴨岸邊勤對鏡,舊裝漸褪換新衣。
天成巖寺
寺入山崖石做瓦,佛觀殿外嶂連崖。
碧空崖上水滴泄,勝似陽春雨打葩。
天成奇峽
中斷丹巖水自流,竹筏輕蕩樂悠悠。
鴛鴦引向漣漪起,疑是晴空夢里游。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
競夸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題牡丹圖》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賦得古原草送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