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贊美霧凇的詩句
關于贊美霧凇的詩句 一、柳樹結銀花,松柏綻銀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寒江曉霧,正冰天、樹樹凇花云疊。昨夜飛瓊千萬縷,誰剪條條晴雪?冰羽晶瑩,霓裳窈窕,欲舞高寒闕。
煙波照影,翩翩思與誰約? 二、漫嶺霧朦朧,欣然凝作瓊. 瑩瑩臨玉界,皓皓步天宮. 風起掀云浪,日蒸飛蠟虹. 回頭看遠樹,景色已蔥蘢. 三、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擴展資料: 霧凇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記載霧凇最早的國家,千百年來,中國古代人很早就對霧凇有了許多稱呼和贊美。早在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成書的《春秋》上就有關于“樹稼”的記載,也有的叫“樹介”,就是現在所稱的“霧凇”。
宋曾鞏《冬夜即事》詩 即有所載:“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門霧凇寒。聞說豐年從此始,更回籠燭卷廉看。”
:“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木上,旦起視之如雪,日出飄滿階庭,尤為可愛,齊人謂之霧凇。諺曰:‘霧凇重霧凇,窮漢置飯甕。
’以為豐年之兆。”宋人稱“霧凇”,而“以為豐年之兆”。
其觀念很可能源于霧凇的古名“樹稼”。 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著名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亦有曰:“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霧凇。
二、關于霧凇的詩句
1、《湖心亭看雪》明代:張岱
原文: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譯文:冰花一片彌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
2、《殘臘》宋代:韓琦
原文:
妝點瑤林連霧凇,沈埋茵草未羊眠。
但知催釀宜城醞,終見春芳次第妍。
譯文:霧凇把樹林裝點成瑤林,這里的綠草都被埋住了所以沒有羊在這里休息。 要知道還是城醞的好,終會見到春天再次來到。
3、《寒夕》明代:楊慎
原文:
璧月寒生暈,銀河凍欲冰。
檐花穿霧凇,窗紙戰風棱。
譯文:天上的月亮生出寒氣,銀河好像要凍上。屋檐上結著霧凇,窗戶紙和風棱作戰。
4、《十二月二十八日同瑞臣樓樵訪小帆韌叟于淶水再疊蒼字韻》清代:陳寶琛
原文:
霧凇障天消夜雪,風沙卷地失春陽。
杜鵑臣甫容勤拜,東眺猶應勝樂浪。
譯文:霧凇阻礙了視線,夜晚雪退去,封殺刮起大地失去了春天。杜鵑好像臣子一樣靜靜的立著,向東眺望猶應勝樂浪。
5、《東明道中木冰甚 其一》明代:王世貞
原文:
濃霜中夜零,千林成霧凇。
卻似江南時,梅花惱清夢。
譯文:夜半的時候濃濃的霜霧到來,成百上千的樹木結成了霧凇。好像是在江南時,梅花煩惱了清夢。
三、描寫樹掛的詩句
寫樹的詩句
1.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2.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3.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4.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5.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6.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7.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8.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9.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10.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1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12.岸頭樹子直如筠,誰遣相招住水濱。
四、關于“樹掛”的句子有哪些
1、霧凇呈完全不透明的白色。霧凇輕盈潔白,附著在樹木物體上,宛如瓊樹銀花,清秀雅致,這就是樹掛。
2、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春來看百澗爭鳴,萬峰吐綠,夏日賞霧起云落,花開綠樹,秋至游漫山紅葉,花落枝蒂,寒冬覽冰雪飛舞,折玉樹瓊枝。
4、霧凇縹緲步云中,山盤嶺踞互爭雄。松濤聞歌子,云海蕩生胸。隨行與吾問誰同,三五閑鶴,一二衰翁。
5、突如其來的一場冬雪,飄飄灑灑的下了一天一夜,雪停之后,步出屋子縞素鱗鱗狀的瓦棱,白珊瑚一樣的樹掛,往遠處其它山峰看,玉龍一般的山巒,真是一個明光耀眼的玉雕乾坤。
6、霧凇粗得像高粱頭似的,見到這樣的好霧凇,定會使你笑開了懷。
7、灰色的霧氣籠罩住城市,一切都裝飾上了一層白衣,樹和電線都顯得毛茸茸的。
8、晨霧似乳白色的薄紗,如夢、如幻、如詩、如畫,揮不走,扯不開,斬不斷,擋住了我的視線,使人有種飄飄然乘云欲歸的感覺。
9、乳白色的霧,在山谷中一團一團地溢出,緩緩地漫上山坡,散成一片輕柔的薄紗,飄飄忽忽地籠罩著整個山村。
10、霧凇具有“美、媚、柔、透”等特點,極具觀賞性。她全方位、大面積覆蓋,有裝點江山、裝點城市之大美。
11、掛在垂柳,隨風搖曳,婀娜多姿,嫵媚多情。凇花松軟潔白,一塵不染,好象溫柔的少女,楚楚動人。晶瑩剔透,獨具風韻。
13、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這就是吉林霧凇奇觀。
14、吉林霧凇儀態萬方、獨具豐韻的奇觀,讓絡繹不絕的中外游客贊不絕口。
15、霧凇縹緲步云中,山盤嶺踞互爭雄。松濤聞歌子,云海蕩生胸。隨行與吾問誰同,三五閑鶴,一二衰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