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戴 有哪幾首詩
馬戴詩全集
目錄(共一百六十六題,一百七十五首,斷句一則)
春思 送從叔赴南海幕
江行留別 將別寄友人
客行 過野叟居
答光州王使君 下第再過崔邵池陽居
夕次淮口 落日悵望
早發故山作 下第別郜扶
寄終南真空禪師 長安寓居寄贈賈島
秋郊夕望 贈越客
送顧非熊下第歸江南 (氵開)上勸舊友
送狄參軍赴杭州 過故人所遷新居
落照 宿崔邵池陽別墅
楚江懷古三首 遠水
夕發(分阝)寧寄從弟 贈別北客
夜下湘中 送呂郎中牧東海郡
山行偶作 巴江夜猿
送田使君牧蔡州 雀臺怨
早發故園 贈別江客
宿翠微寺 霽后寄白閣僧
送僧歸金山寺 新秋雨霽宿王處士東郊
關山曲二首 塞下曲二首
廣陵曲 送人游蜀
宿無可上人房 旅次夏州
同莊秀才宿鎮星觀 鸛雀樓晴望
贈淮南將 寄賈島
湘川吊舜 送僧歸閩中舊寺
寄遠 經咸陽北原
冬日寄河中楊少尹 浙江夜宿
寄西岳白石僧 同州冬日陪吳常侍閑宴
答(鹿阝)(田寺)友人同宿見示 題僧禪院
懷故山寄賈島 灞上秋居
寄崇德里居作 河梁別
留別定襄盧軍事 送杜秀才東游
懷黃頗 隴上獨望
長安書懷 邯鄲驛樓作
別家后次飛狐西即事 題青龍寺鏡公房
邊城獨望 江亭贈別
旅次寄賈島兼簡無可上人 寄剡中友人
送國子韋丞 題吳發原南居
洛中寒夜姚侍御宅懷賈島 征婦嘆
山中寄姚合員外 中秋月
下第寄友人 寄廣州楊參軍
離夜二首 答太原從事楊員外送別
送從叔重赴海南從事 送韓校書江西從事
送顧少府之永康 幽上留別令狐侍郎
襄陽席上呈于司空 宿裴氏溪居懷厲玄先輩
集宿姚殿中宅期僧無可不至 宿賈島原居
二、馬戴表達了身處異鄉的詩句
馬戴表達了身處異鄉的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灞上秋居
作者:馬戴 (唐代)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寄臥郊扉久,何門致此身。
譯文
灞原上的秋風細雨初定,傍晚看見雁群南去不停。
面對他鄉樹木落葉紛紛,寒夜的孤燈獨照我一人。
空園里白露頻頻地下滴,單門獨戶只與野僧為鄰。
寄臥荒涼郊居為時已久,何時才能為國致力獻身?
三、馬戴的哪句詩是描寫客居他鄉,看到落葉的情景,觸發思鄉之情
灞上秋居 (馬 戴)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⑴首聯描寫了秋風秋雨傍晚時分才停下來,在暮靄沉沉的天際,雁群自北向南飛過的畫面,渲染了凄清、陰冷、孤獨的氛圍。
⑵詩人觸景生情,羈留異地見落葉而思故鄉; “寒”“獨”二字相互映襯,寫盡客居他鄉凄涼孤獨的心情。
【詩寫客居霸上而感秋來寂寞,情景蕭瑟。首聯寫灞原上空蕭森的秋氣, 秋風秋雨已定,雁群頻飛。 頷聯寫在他鄉異土見落葉和寒夜獨處的悲凄。頸聯寫秋夜寂靜,臥聽滴露,孤單無依,與僧為鄰,更 進一步寫出孤獨的心境。末聯抒發詩人的感慨,表達懷才不遇,進身渺茫的悲憤。寫景樸實無華,寫情真切感人。】
四、秋日的落葉 詩句 馬戴
秋日的落葉 詩句: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 ——柳永《雨霖鈴》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曹丕《燕歌行》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曹操《觀滄海》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登高》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我屋上三重茅。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勝春朝。 ——劉禹錫《秋詞》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賀《雁門太守行》
五、馬戴的哪句詩是描寫“客居他鄉,看到落葉的情景,觸發思鄉之情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出自唐代馬戴的《灞上秋居》。
1、原文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2、譯文灞原上的秋風細雨初定,傍晚看見雁群南去不停。
面對他鄉樹木落葉紛紛,寒夜的孤燈獨照我一人。
空園里白露頻頻地下滴,單門獨戶只與野僧為鄰。
寄臥荒涼郊居為時已久,何時才能為國致力獻身?
3、創作背景灞上為作者來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進身無門,困居于此,有感于秋節變換,身世落寞,作此詩慰藉愁情。
4、作者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陽(今江蘇省東海縣)人。晚唐時期著名詩人。
六、馬戴詩歌鑒賞
鑒賞他的哪一首? 馬戴和賈島、姚合為詩友,酬唱甚密,和顧非熊、殷堯藩、薛能等均有詩篇往來。
其詩凝煉秀朗,含思蘊藉,饒有韻致,無晚唐纖靡僻澀之習。其詩很為時人及后世所推崇,尤以五言律詩著稱。
其詩工于寫景,楊慎《升庵詩話》曾舉其《楚江懷古》“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一聯,謂“雖柳吳興(柳惲)無以過也”。部分邊塞之作,如《隴上獨望》、《邊將》、《射雕騎》等,也較沉雄激壯。
五古《征婦嘆》,頗能刻畫征婦悲痛心情。嚴羽《滄浪詩話》說:“馬戴在晚唐諸人之上。”
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認為“晚唐詩人,馬戴骨格最高”。翁方綱《石洲詩話》更以為馬戴五律“直可與盛唐諸賢儕伍,不當以晚唐論矣”。
但是,他的詩多投贈、應酬或寫羈旅、山林之作,較少反映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