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有哪些歌詠“劍門關”的詩句
有,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等。
劍門關,位于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大、小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一,享有"劍門天下險"、"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之美譽。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此修筑棧道30里,設關守衛,稱"劍閣"。
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贊譽更讓劍門關名揚海內。1982年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10年9月被列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
在李白描寫劍門關的詩句中,以《蜀道難》最為氣勢滂沱,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又以《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最為大氣: 胡塵輕拂建章臺,圣主西巡蜀道來。
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劍閣重關蜀北門,上皇歸馬若云屯。
少帝長安開紫極,雙懸日月照乾坤。
二、李白有哪些歌詠“劍門關”的詩句
有,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等。
劍門關,位于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大、小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一,享有"劍門天下險"、"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之美譽。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此修筑棧道30里,設關守衛,稱"劍閣"。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贊譽更讓劍門關名揚海內。1982年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10年9月被列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
在李白描寫劍門關的詩句中,以《蜀道難》最為氣勢滂沱,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又以《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最為大氣:
胡塵輕拂建章臺,圣主西巡蜀道來。
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
劍閣重關蜀北門,上皇歸馬若云屯。
少帝長安開紫極,雙懸日月照乾坤。
三、描寫劍門關的作文600自,不要廢話,要精辟,
早就聽說過劍門關的風景美如畫,今年暑假我有機會去劍門關游覽,真是大飽眼福。
劍門關的奇石,參天大樹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劍門關的路邊,懸崖旁,石壁上,深谷中的奇石,數不勝數,可真是形態萬千。
在參天大樹中,連理樹最有意思,它的主干離地面不高,便分成兩根,筆直的,有八九米高。奇怪的是這兩根主干需分卻合,緊緊地依偎在一起,像一對恩愛夫妻。
看到這我不禁想起“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詩句。
劍門關的奇石和黃山奇石,有點相似。我一一欣賞著怪石的樣子。
突然,有塊石頭在崖邊,搖搖欲墜。一陣風吹來,我擔心它會掉下來。
導游說:“不知過了多少年,那塊石頭還是那樣,人稱是從邊飛來的神石,名叫飛來石。” 來到山頂,我看見了那壯觀的美景,白云在山谷里翻滾涌動, 一座座山峰被云霧環繞著,使人進入夢幻之中。
奇石,大樹,構成了一幅幅不是畫卷,勝似畫卷的天然國畫,使我舍不得離去,我多想在劍門關永遠留下。
四、寫劍門關鳥道的文章
劍門蜀道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2300年前的先秦五丁開道,這條蜿蜒的蜀道南起程度,北上經廣元直達西安。
劍門蜀道的精華主要集中在廣元境內,劍門蜀道廣元段申報世界文化線路遺產已列入國家預備名錄。 劍門關景區融三國文化、蜀道文化、關隘文化、紅色文化為一體。
這里走過無數帝王將相和文人騷客,他們留下了許多劍門關的千古絕嘆,詩仙李白嘆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詩圣杜甫亦有“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的壯美詩篇。 不到劍門關不知蜀道難!”走在鳥道上,一手扶著絕壁,一手緊抓鐵鏈。
不由讓人想起詩仙李白:“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左邊是堅硬的石壁,右邊是百余米高的懸崖,而腳下的路僅30厘米寬,走在這樣雄、奇、險、峻的鳥道上,雖然不再有兵戎相見、狼煙四起的情景,但山風在耳旁呼啦啦地吹,即使是年富力強的小伙子,也是戰戰兢兢,步步驚心。
五、關于劍門關的作文
清晨,陽光照耀著大地,我隨父親乘車來到了劍門關后山,踏上了今日的旅程。
下了車,清新的空氣夾雜著泥土的芬香向我們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后山上是一片片無垠的古柏林。參天的古柏,伸展的枝芽將天空遮蔽得嚴嚴實實,陽光透過葉的縫隙,灑落在地上形成了斑斑點點泛光的星點,風兒吹來,葉兒搖綴,那光點也變得若隱若現,忽左忽右。腳下是一條窄窄的青石路,踏上去,陣陣清涼傳遍了全身。“嗒嗒”的腳步聲,清幽的古柏香參差交織,相隨相依,我們不由得贊嘆著這個自然的“生態空調”,陣陣的清爽已將悶熱的天氣趕走了。
踏著這筆直的青石路,穿梭在古柏林間,我們來到了梁山寺。古色古香的寺廟內彌漫站淡淡的檀香,幾位僧人正在打坐,佛堂內依稀傳來幾聲木魚聲。走進寺內,寺中央是一個露天院子,院中央則是一個池塘,一棵參天的紫荊樹又長在池中央的圓臺上。一圈圍一圈,別有一番韻味。粉嘟嘟的紫荊花綴滿枝頭,壓得枝頭彎彎的,微風下,幾朵紫荊花續續飄落于湖中,蕩起微微漣漪,池中魚兒頂著花兒歡樂地游著,嬉戲著。廟里的僧人端來兩杯濃香四溢的花茶為我們解暑,一邊解說著這紫荊樹的年代悠遠,相傳是有1500多年了。不由地擺起了龍門陣,僧人們津津有味地說:“這古道的歷史文化價值很高,建于先秦,是古代由陜入川的交通要道,已有3070多年的歷史,它悠久的歷史和保存完好的遺跡遠遠超過了享譽世界的古羅馬大道。”聽著僧人的敘述,大鐘的余聲,一種敬意油然而生,伴隨著陣陣鐘聲,我們離開了。
走了多時我們來到了絕壁半腰的仙女橋。窄窄的不到 一米的米橋從陡峭的山巖筆直而下,垂直于地面,嚇得人出了一身冷汗。木梯又高又陡,一面挨著山崖認一條鐵鏈作欄桿而另一面則是懸空的,腳一滑便會跌進那無盡的深淵,不見蹤跡。我橫著腳小心翼翼地邁出了第一步,站在這木梯上進退兩難,我下意識地伸出手想拉一旁的鐵鏈,手還未碰到我便發現上面盡爬有蜈蚣,腳不由向后一退,一只腳差點懸空,憑著毅力我將這險惡的路走完了,腳踏上了平坦的土地,而心卻未平靜,對于這仙女橋的畏懼久久未散去。
磅礴的劍門關,你雖久久遺留于群山之中但你的排山倒海之勢已映入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