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庸》全詩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第八章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第十章子路問“強”。
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第十一章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
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
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第十五章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子曰:“父母其順矣乎!”第十六章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注:齊,zhāi音,通“齋”,齋戒。
第十七章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第十八章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
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
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第十九章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第二十章哀公問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
二、有關中庸的詩句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白話解: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這稱之為教化。
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白話解: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
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解: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是平靜無所偏倚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之發生都能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
『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么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 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
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白話解: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歡征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后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這就是舜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擁戴,與津津樂道的緣故吧!」 6.子路問「強」。
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白話解:子路問孔子怎樣叫做『強』?孔子說:「你所問的是南方人的『強』呢?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你所謂的『強』呢?用寬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無理的欺侮而不報復,這是南方人的強,君子安然處之。
至于披鎧甲,臥枕刀槍,死也不后悔,這是北方人之強。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
因此君子與人和平相處,而不隨流俗移轉,這是真正的強啊! 7.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白話解:孔子說:「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群,那就不可以稱之為道了。
」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白話解:說話時要顧慮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時也要顧慮到與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篤行實踐,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白話解:君子只求就現在所處的地位,來做他應該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處在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該做的事;處在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時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就做患難時所應該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三、關于中庸的詩句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 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6.子路問「強」。
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7.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 8.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四、〈〈大學〉〉,〈〈論語〉〉,〈〈中庸〉〉各十句名言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于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于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不到想弄明白卻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在教他了.中庸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遠,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君子之遇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后.此結上文兩節之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措之耳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胖,步丹反.胖,安舒也.言富則能潤屋矣,德則能潤身矣,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蓋善之實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結之.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無不修也.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右傳之七章.釋正心修身. 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蓋意誠則真無惡而實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檢其身.然或但知誠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則又無以直內而修身也.自此以下,并以舊文為正. 所謂平天下在治。
五、中庸中的名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不害怕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害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短。”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被迷惑;五十歲時知道了什么是自然規律;六十歲時能夠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無論做什么都不會違背規矩了。”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君子心地平坦寬廣,沒有德行的人卻是終日煩惱憂愁。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了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似的墻壁不能粉刷。宰予這種人也不值得責備。”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君子會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會促成別人的壞事。沒有德行的人恰恰與之相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不擔憂別人不了解我,只擔憂自己沒有能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有錯誤而不去改正,那么這個錯誤就是真正的錯誤了。
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志向,主張不相同的人,不必在一塊商量事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就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后天的學習使人與人在很多方面相差很遠。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譯文:時光匆匆溜走,歲月是不會等待人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一個人不得志的時候應當堅守自己的品德,得志的時候便可以用這種好的品德去影響他人。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譯文:人們的通病在于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人有不為者,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一個人要有所不為,然后才能有所為。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譯文: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躲逃;自己作下的罪孽,卻難以逃脫。
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譯文:聰明的人喜歡山,仁愛的人喜歡水。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譯文:父子這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的分別,老少之間有長幼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譯文:不愿意別人施加給自己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人莫知其子之惡。
譯文:沒有人能夠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做學問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趕不上;趕上了,還生怕丟掉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紀(做兒女的)不能不時時記在心里:一方面因為他們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年紀大了而有所憂慮。
六、《中庸》中的優美句子有哪些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所賦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2、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喜歡請教別人,而且喜歡體察人們淺近的話語,隱瞞不好的地方,而宣揚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兩個極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確地辨別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4、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由于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5、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只有天下最為誠心的人,才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揚別人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揚別人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揚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育萬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6、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7、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8、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
10、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衍了。
七、中庸中有名的句子有哪些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白話解: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白話解: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解: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是平靜無所偏倚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之發生都能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么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
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白話解: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歡征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后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這就是舜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擁戴,與津津樂道的緣故吧!」
6.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白話解:子路問孔子怎樣叫做『強』?孔子說:「你所問的是南方人的『強』呢?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你所謂的『強』呢?用寬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無理的欺侮而不報復,這是南方人的強,君子安然處之。至于披鎧甲,臥枕刀槍,死也不后悔,這是北方人之強。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與人和平相處,而不隨流俗移轉,這是真正的強啊!
7.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白話解:孔子說:「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群,那就不可以稱之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白話解:說話時要顧慮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時也要顧慮到與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篤行實踐,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白話解:君子只求就現在所處的地位,來做他應該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處在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該做的事;處在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時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就做患難時所應該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