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憂天下,敢為人先”這句是什么意思
“心憂天下,敢為人先”這句的意思如下:
心里裝著天下蒼生,就敢于讓自己走在人民的前面,不管即將面對的是什么,都會不顧自己去面對。
“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出自原文《岳陽樓記》
原文如下: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北宋名臣)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 。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人物評價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175] ,無淪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于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并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于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導的“先憂后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176-177]
二、為人難,敢為人先更難
《先驅者》
漆上黑色柏油的髑髏
被塵埃鼓動的黑風抹殺
空掉的眼窩聚集蛀蟲的饜足
寒冷的呼吸從城樓下觀望者的鼻孔中滲出
匯成溫潤的氣流從你的牙縫中瀉出
爛光了舌頭的你的嘴依然蹦射著宏論吧?
那縱橫的言語必流滾于天空的某處
即使在無法望見的遠方
必有一日在人群的頭頂上空爆炸
綻發耀眼的七色光芒
育植著蘑菇的你的眼依然放射著視力吧?
你銳利的目光穿過灰黯的云層
必在宇宙的最深處得到了莫大的啟示
你和煦的目光披掛在眾人的肩頭
何嘗有責備過將你送上斷頭臺的無知者
你的眼光看到他們頭顱中痼結的蒙昧,也看到涌動的不安
你越過蒼涼的后背看到黑暗中的淚水
你聽到沉默中牙齒交錯的聲音
你讀出他們唇線上積聚的硬度
你風干的嘴滑出一道看不見的弧線
你看到你靈魂的液體,滴落在黑壓壓的垂首者的脊梁骨里
從他們的身體中必孕育出你綠色的子孫
若干個世紀后他們象螞蟻一樣爬滿世界的角落
烈日一再鏤刻你的面龐
黑色柏油一再被重新鍍上
塵埃的風一再將你抹殺
而你的笑聲穿越幾個世紀的時光
一再驚醒城樓深夜的守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