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贊美大海的古詩句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唐 王之渙《登鸛鵲樓》 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2、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漢 曹操《觀滄海》 譯文: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濤激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3、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唐 李白《行路難》 譯文: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4、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譯文: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5、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 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譯文: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上摩青天。
擴展資料大海(英文:Seyt and ockjuukus;The ocean;The sea 法文:Mer)即海洋。其實海與洋還是有些差別的。
海和洋的區分: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
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
海其實是在地球史上第一次火山爆發時由于水蒸氣太多而形成了云,之后又下了幾千年的暴雨,匯成了大海。 、海水所以咸,是因為海水中有3.5%左右的鹽。
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正是這些鹽類使海水變得又苦又澀,難以入口。 參考資料:大海-百度百科。
二、描寫,贊美海的詩句
年代:魏晉 作者:曹操 作品:觀滄海 內容: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作品注釋 注釋: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曲》。
“ 夏門” 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 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
《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 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 行》。
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 “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
當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樂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 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 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 害。當時,曹操處于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 弟和烏桓。
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采用謀士郭嘉的意見,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 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 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 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
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 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 關于曹操東臨碣石,過去多以為是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 不符,不可置信。
我們用《三國志》《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來核對,曹操 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 改道走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九月,公引自柳城還,……十一有至易水”, 他應在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臨碣石”、“觀滄海”。
至于碣石山位于現今何處, 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或以為此山已沉入現今河北省樂亭縣境的大海中,或以為就 是現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樣,在曹操登臨時,它應是傍海一帶較高 的石山。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 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以下十 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 像繪畫的粗線條。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嘆美之詞。“澹澹”而加嘆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 它們點綴在平闊 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 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 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 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 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
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 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 開悲秋文學的先聲之后,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 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 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
這種新的境界, 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 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 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 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 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
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 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參見《古詩歸》卷七鐘惺評語)言為心聲,如果 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 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
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 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 將“霸氣”理解為統一中國的雄心,那么,這種藝術鑒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 了。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 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
三、贊美海邊的詩句有哪些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唐)王之渙《登鸛鵲樓》
釋義: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2、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譯文: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譯文: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
4、海水無風時,波濤安悠悠。——(唐)白居易《題海圖屏風》
釋義:海面上沒有風的時候,也沒有波濤。
5、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古》
釋義:海上升起了一輪明月,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
6、山水繞城春作漲,江濤入海夜通潮。——(唐)陳子瀾《恩波橋詩》
釋義:在石頭山觀濤所看著水圍著城在流動著,氣勢磅礴,在夜晚江河上的風很大,海潮洶涌,波濤不平,讓人感覺很有所感。
四、贊美海的句子
●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而不虛----(莊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張若虛)
●滄海先迎日,銀河倒列星(唐·杜甫)
●江海不與坂井爭其清,雷霆不與蛙斗其聲(明·劉基)
●地到盡時天不斷,人能來時鳥難過(清·沈受宏)
●白馬千群浪涌,銀山萬疊天高(清·宋琬)
●大海能沖刷掉人類的污垢(歐里庇得斯)
●大海把被它們分割的地區又連接起來(蒲松)
●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游泳的人寥寥無幾(維吉爾)
●在那海水酣睡的宮殿里,鋪滿了多少奇珍異寶(愛·揚格)
●古老的大海是一片灰白而憂郁的原野(布賴恩特)
●陸地上存在著大海所不知道的危險(艾利斯)
●對于大海來說,陸地是可愛的,對于海岸來說,大海是可愛的-----(拉科姆)
●大海再寬廣也要連著陸地(哥爾斯密)
●陸地上哪兒都可以游逛,就是別到海上去(阿波斯托利烏斯)
●女人與膽小鬼或許會死在陸地上,而大海則是埋葬勇敢者的墳墓(約·德萊頓)
五、贊揚大海的詩句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曹操:《觀滄海》)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行路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樂府詩<<長歌行>>)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古>>)明月初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故鄉,按的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大風歌>>)。
六、贊美海洋的詩詞有哪些
1、【觀滄海】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2、【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七、描寫海的古詩句
1,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翻譯:百川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西歸?
2,觀滄海 曹操(東漢)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翻譯: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畫家溫澤輝書畫作品。觀滄海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翻譯:經歷過大海的波瀾壯闊,就不會再被別處的水所吸引。陶醉過巫山的云雨的夢幻,別處的風景就不稱之為云雨了。
八、求描寫 贊美海的古詩句 名人名言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曹操:《觀滄海》)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行路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樂府詩<<長歌行>>)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古>>) 明月初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故鄉,按的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大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