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安石的詩詩意和詩
作者: 王安石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譯文:墻角里有幾枝梅花迎著寒風獨自開放遠遠的就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花香飄過來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的。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賞析:古人借用這些意象往往有這樣一種模式:竹,多以畫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許文字,以竹之斑駁融文之參差,所謂景中寫意。松,以畫,畫姿則聯想盡在松姿中;以詩寫神,則松姿盡在想象中,以畫以詩,展姿現神,皆謂借物言志。
蘭,以植,植之盆庭院,飛香于書齋,蘭香清,書香雅,謂之淡泊,謂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詩可畫,不同的是松以畫傳神,梅以詩傳神。
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蘭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詩中表達的意境尤為豐富。
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幾句詩句略出了幾枝梅,恰把這幾個特征都寫出來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獨角戲,環境只是作為一種陪襯,主要還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與環境結合,當然在墨畫中環境可以是空白,然而這就是一種環境,只不過比較朦朧。
二、王安石寫的江上的詩句是什么意思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云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江北秋陰一半開”, 似乎有了由陰轉晴的趨勢,誰料想都秋天了,氣候還如此變化無常, 逆轉為“晚云含雨卻低徊”.陰——半晴——濃陰,不僅是天氣變化, 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調的變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有一個低 首徘徊的詩人在.但是此詩的深層意義不是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 詩人放眼遠望,視野雖然遇到“青山繚繞疑無路”的阻塞,卻又在 “忽見千帆隱映來”中,視野變得豁然暢通了. 王安石晚年辭官閑居于江寧府(南京)城東門與鐘山之間的“半 山園”,飽覽山光水色,寫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絕句.連黃庭堅也 稱贊:“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此詩就是他在秋 江帆影中獲得精神啟悟而作.頭兩句寫天,后兩句寫地,可見詩人眼 界開闊而幽深.寫天就順手把地點(江北)、季節(秋)和時辰(晚) 都交待了,卻交待在陰晴莫定的天氣變化中.“江北秋陰一半開”, 似乎有了由陰轉晴的趨勢,誰料想都秋天了,氣候還如此變化無常, 逆轉為“晚云含雨卻低徊”.陰——半晴——濃陰,不僅是天氣變化, 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調的變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有一個低 首徘徊的詩人在.但是此詩的深層意義不是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 詩人放眼遠望,視野雖然遇到“青山繚繞疑無路”的阻塞,卻又在 “忽見千帆隱映來”中,視野變得豁然暢通了.詩人對光色體察甚細, 遠處的千帆時顯時隱,是對應著天氣的半晴又陰對江面能見度的影響 的.反抗陰暗,便能開通千帆競渡的視境,這就是詩人借山光水色的 變化所體驗到的某種人生哲學、或政治哲學.因此,此詩是以富有辨 證法的思理取勝.這種思理是積極的,人們讀到南宋詩人陸游的《游 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會 聯想到它.。
三、【王安石寫的《元日》這首詩反映了什么民族習俗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龍書本作《除日》)可以視為寫元旦的詩詞中之翹楚.他不僅將除夕與元日的宋代風俗記錄在案,寫出唐宋時代除歲迎新的景況,而且表達了自我的哲學觀念:“爆竹聲中一歲除,春(一作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童日童日,總把(一作爭插)新桃換舊符”,說在爆竹聲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風中,闔家歡飲屠蘇美酒.屠蘇酒,是用屠蘇草浸泡的酒,當時民俗,在正月初一時,家家按照先幼后長的次序飲屠蘇酒,唐人盧仝《除夜》詩說:“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燭盡年還別,雞鳴老更新.……明日持杯處,誰為最后人”;宋人蘇轍《除日》詩說:“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兩詩都提及長者最后飲酒的風俗.飲酒大概是子夜時分剛剛進入新年的那一刻開始的.屠蘇,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飲酒屠蘇的風俗,之所以在元日飲屠蘇酒,是因為一個傳說,或說是一個故事:“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蘇而已.”(唐韓諤《歲華紀麗》一《元日》:“進屠蘇”注)王安石詩中的后兩句說,在守夜中,千家萬戶迎來了曈曈紅日,然后,用新的桃符來換去舊符.桃符,又涉及另外一個風俗: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郁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畫二神于門上以驅鬼避邪的風俗.《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書寫聯語,其后改書于紙,演變成為后來的春聯.陸游有詩:“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除夜雪》),正是這種風俗的生動記載. 當然,作為大政治家、哲學家的王安石,其寫作此詩的目的,并不是單純地記錄宋代的春節民俗,而是表達了他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從王安石其他優秀詩作來看,傳達那種變化之美,革新之美,以及那種不為世人理解的孤獨之美,也確乎是其主要的詩意表達,如“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登飛來峰》)的對于日升新日的禮贊,“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動感和春天的歡呼,“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闌干”(《夜直》)中的那種靜態美中的動態,以及“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的對于商鞅政治變革的贊美等,無不如是 5.送 年 北風寒, 北風南去何時還? 何時還: 才棄孤帆, 又登客船. 如煙往事成笑談, 神州億萬盡歡顏. 盡歡顏: 爆竹聲起, 又是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