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世界的句子
形容世界美好的句子
1.每一刻都是嶄新的,無人可知下一秒將會上演的劇情,面對著未知的下一秒,我們能做的只有期待。
2.人的一生因充滿了期待而變得充實,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期待,也便失去了對美好的憧憬,對成功的渴望,對生活的追求。最后的結果便是在漫漫長路上迷失自己前進的方向。我們因期待美好而憧憬,因期待成功而渴望,因期待生活而追求。因期待下一秒的精彩而做好準備,做好這一秒。
3.世界掌握在我們人類的手中,如果我們人類不愛護地球,那么世界就會滅亡,如果世界滅亡了,我們還可以住在哪里呢?如果住在月球我們就沒有氧氣,如果住在火星我們就會被熱死,那一個星球能比得上我們的地球,所以我們只能住在地球,地球是屬于我們人類的,人類是屬于地球的,所以我們要愛護地球,不能隨手亂扔垃圾,要保護好地球的環境。
二、形容盡力的詩句有哪些
1、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湖南長沙景岑招賢禪師偈 》,由唐代的·景岑禪師作: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釋義·賞析·引用】 十方世界:“十方”是佛教關于空間的說法,包括四面八方和上下。佛教認為,世界如恒河沙數,無窮無盡,謂之“十方世界”。
唐代景岑和尚,號招賢大師。長沙人,幼年出家,為南泉弟子。
住洞庭湖長沙山,大開化門,機鋒敏捷,同道敬為虎和尚。這首偈詩是景岑禪師在與僧眾談佛理時出示的。
在另一部佛教典籍《景德傳燈錄》中也記載了這首偈詩,其中“百尺竿頭”作“百丈竿頭”:“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百丈竿頭”或“百尺竿頭”即百丈高的竿子頂端或百尺高的竿子頂端,是佛教用語,指極高處,比喻道行修養的極高境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的意思是說,道行修養到了很高程度便停止不前的人,雖然也算登堂入室了,但還未達到“真”的境界。
“百尺竿頭須進步”是針對上面的“不動”說的,意思是即使道行修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仍須繼續修煉,不斷進步。下一句“十方世界是全身”就是佛教所說的“真”的境界,意思是到那時“十方世界”就是你的整個身體,你的整個身體就是“十方世界”。
后來“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這句偈詩在使用中,基本脫離了原本的佛教義理,成了勵志詩句。用于勸勉、激勵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不要滿足于已取得的成績,要再接再厲,爭取達到更高的境界。
并由此詩句提煉出了成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運用舉例:宋·朱熹《答鞏仲至》:“然感左右見顧之重,若以為可語此者,故聊復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之勢也。”
另茅盾《漫談文藝創作》:“學習是深刻領會了人家在表現手法上的特長以后,化為自己的血肉,而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唐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注釋:《行路難》:古樂府《雜曲歌辭》名其內容多敘寫社會道途艱難和離別悲傷。垂釣碧溪:《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呂尚年老垂釣于渭水邊,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
夢日:傳說伊尹在將受到成湯的征聘時,夢見乘船經過日月邊。長風破浪:《宋書·宗愨傳》說,宗愨的叔父問他志向是什么,宗愨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后人用“乘風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負。簡析:《行路難》李白原作三首,這是第一首,作于天寶三年(744),李白遭受讒毀而被排擠出長安時寫的。
詩中抒寫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憤激情緒;但仍盼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的樂觀豪邁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3、大鵬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3、路漫漫其修遠昔,吾將上下而求索。4.、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5.、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6.、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7、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8、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9、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
10、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11、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12、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13、丈夫清萬里,誰能掃一室。14、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15、大鵬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關于盡力而為的成語:恪盡職守 嘔心瀝血 事必恭親 盡忠盡職 盡心竭誠 兢兢業業 盡心盡力 盡心竭力 竭忠盡智 盡智竭力 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盡忠竭力 過門不入 赴湯蹈火 周公吐哺 忠于職守 夜以繼日 鞠躬君子 殫精竭慮 風雨無阻 渾然忘我 殫精竭慮 克己奉公 勵精求治 夙興夜寐 焚膏繼晷 廢寢忘食 全力以赴 通宵達旦。
三、描寫世界遺產的詩句
(清)顧炎武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澗泉流鳥道懸。
終古戌兵煩下口,先朝陵寢托雄邊。 車穿褊峽鳴禽里,烽點重崗落雁前。
燕代經過多感慨,不關游子思風煙。 極目危巒望入荒,浮云夕日遍山黃。
全收朔地當年大,不斷秦城自古長。 北守千官隨土木,西來群盜失金湯。
空山向晚城先閉,寥落居人畏虎狼。 九日迎鑾北口和寅甫學士韻 (元)王惲 翠華南下拂云霓,駐蹕軍都漢苑西。
龍虎臺高驚峻絕,蓬瀛人老許扶攜。 九天日月瞻光近,萬國烽煙入望低。
佳節迎鑾得清賞,牛山初不羨東齊。 長 城 (唐)于濆 秦皇豈無德,蒙氏非不武。
豈將版筑功,萬里遮胡虜。 團沙世所難,作壘明知苦。
死者倍堪傷,僵尸猶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誰為主? 縱使骨為塵,冤名不入土。
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 (金)劉迎 車馬兩山間,上下數百里, 縈紆來不斷,奕奕似流水, 鯨形曲腰膂,蛇勢長首尾。 我車從其間,搖兀如病齒, 推前挽復后,進寸退還咫, 息心固安分,尚氣或被指, 徐趨自循轍,躁進應履軌。
行行非吾令,柅亦豈吾使。 倦仆困號呼,疲牛苦鞭棰, 紞如五更鼓,相慶得戾止, 歸來幸無恙,喘汗正如洗, 何以慰此勞,村醅正浮蟻。
八達嶺 (明)徐渭 八達高坡百尺強,逕連大漠去荒荒。 輿幢盡日山油碧,戌堡終年霧噀黃。
登八達嶺 沈用濟(清) 策馬出居庸,盤回上碧峰。 坐窺京邑盡,行繞塞垣重。
夕照沉千帳,寒聲折萬松。 北使長城( 唐) 王無競 秦世筑長城,長城無極已。
暴兵四十萬,興工九千里。詠史詩·長城(唐) 胡曾 祖舜宗堯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墻內,虛筑防胡萬里城。
續古二十九首(唐) 陳陶 秦家無廟略,遮虜續長城。萬姓隴頭死,中原荊棘生。
古筑城曲(宋) 陸游 筑城聲酸嘶,漢月傍城低。白骨若不掩,高與長城齊。
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一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
杞梁妻( 唐) 僧貫休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筑長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
杞梁墓(唐) 汪遵 一叫長城萬仞摧,杞梁遺骨逐妻回。南鄰北里皆孀婦,誰解堅心繼此來。
塞下曲(唐) 常建 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祠上望龍堆。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
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 唐) 王建 長城窟,長城窟邊多馬骨。古來此地無井泉,賴得秦家筑城卒。
登長城( 唐) 李益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有日云長慘,無風沙自驚。
當今圣天子,不戰四夷平。長城( 唐) 汪遵 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雖然萬里連云際,爭及堯階三尺高。( 唐) 李益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
有日云長慘,無風沙自驚。當今圣天子,不戰四夷平。
長城 劉禹錫 【經檀道濟故壘】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
陳陶 【續古二十九首】 秦家無廟略,遮虜續長城。萬姓隴頭死,中原荊棘生。
王昌齡 【相和歌辭·從軍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
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回答時間:2009-11-23 17:27 幸福H瞬間 (清)顧炎武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澗泉流鳥道懸。終古戌兵煩下口,先朝陵寢托雄邊。
車穿褊峽鳴禽里,烽點重崗落雁前。燕代經過多感慨,不關游子思風煙。
極目危巒望入荒,浮云夕日遍山黃。全收朔地當年大,不斷秦城自古長。
北守千官隨土木,西來群盜失金湯。空山向晚城先閉,寥落居人畏虎狼。
九日迎鑾北口和寅甫學士韻 (元)王惲 翠華南下拂云霓,駐蹕軍都漢苑西。龍虎臺高驚峻絕,蓬瀛人老許扶攜。
九天日月瞻光近,萬國烽煙入望低。佳節迎鑾得清賞,牛山初不羨東齊。
長 城 (唐)于濆 秦皇豈無德,蒙氏非不武。豈將版筑功,萬里遮胡虜。
團沙世所難,作壘明知苦。死者倍堪傷,僵尸猶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誰為主?縱使骨為塵,冤名不入土。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 (金)劉迎 車馬兩山間,上下數百里,縈紆來不斷,奕奕似流水,鯨形曲腰膂,蛇勢長首尾。
我車從其間,搖兀如病齒,推前挽復后,進寸退還咫,息心固安分,尚氣或被指,徐趨自循轍,躁進應履軌。行行非吾令,柅亦豈吾使。
倦仆困號呼,疲牛苦鞭棰,紞如五更鼓,相慶得戾止,歸來幸無恙,喘汗正如洗,何以慰此勞,村醅正浮蟻。八 達 嶺 (明)徐渭 八達高坡百尺強,逕連大漠去荒荒。
輿幢盡日山油碧,戌堡終年霧噀。
四、描述悠閑的詩句
描述悠閑的詩句包括:
1、唐代王維《歸嵩山作》
原文: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譯文:
清澈的川水環繞一片草木,駕車馬徐徐而去從容悠閑。流水好像對我充滿了情意,傍晚的鳥兒隨我一同回還。
荒涼的城池靠著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金色秋山。在遙遠又高峻的嵩山腳下,閉上門謝絕世俗度過晚年。
2、唐代王維《渭川田家》
原文: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譯文:
村莊處處披滿夕陽余輝,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
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
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里,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3、東晉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4、唐代王維《山居秋暝》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5、唐代王維《終南別業》
原文: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譯文:
中年我已有好道之心,晚年遷家到南山腳下。興致一來我獨自漫游,快意佳趣只有我自知。
閑情漫步到水盡之外,坐下仰望白云的飄動。偶爾與林中老叟相遇,談笑不停忘記了歸期。
6、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原文: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無違。
譯文:
南山下田野里種植豆子,結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鏟除雜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鋤回去。
狹窄的小路上草木叢生,傍晚時有露水沾濕我衣。身上衣沾濕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五、描寫爬到山頂時山腳下美麗風景的句子或段落
在山腳時,看見山頂在云里霧里,似乎顯得很神秘,有點似神仙之境,而我們正是由于好奇之心,想要探究山頂的美好,努力登上頂端,將遇見之物攬于懷中,然而不同的時節卻給予人不同的感覺,登上頂峰,體會那可望而不可即的韻味。
春
春如一個溫柔的姑娘,輕輕地拂過大地,留下青蔥的綠色,讓世界復蘇起來,站在山頂俯瞰大地,第一縷陽光照射在蔥籠大地,把山頂周圍的云霧都照散開,清晰看到周圍的一切,蒼翠的群山重重疊疊,綿延不絕的山嶺如同一條正在酣睡的臥龍,時不時還可以看見在空中翱翔的雄鷹,它充滿不羈的姿勢和雄偉的姿勢又給山頂的風景添加了一份亮麗,卻看不到邊際,然而更顯得氣勢磅礴,我們仿佛置身于畫卷之中,體會其人間仙境。
夏
到了夏季,烈日當空,樹木似乎也成長起來,從以前的翠綠一片變成深綠色的大地,從山頂往下望去,更添神秘感,深深的吸引住人們的眼睛,就像是萬丈深淵,給人震驚的感覺。七月,從山頂瞭望,瓦藍瓦藍的天空,漂浮著一些云彩,撲面而來的是火熱的氣息,蟬在樹枝上鳴叫,站立在山頂,好像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一般。有時天氣驟變,空中下起暴雨,綿延的山巒隱在雨幕之中,如同沙場上的英雄,帶著勝利,浩浩蕩蕩凱旋而歸,夏雨來得突然,又戛然而止,太陽映射在樹叢之中,透過樹葉,站在地面上照射出星星點點,如果天晴,心曠神怡,其中千姿百態,收攬于心。
秋
秋日給人一種成熟之美,在山上深吸一口,好似飄來收獲的氣息,秋天的太陽沒有夏日那么火熱,更多的是溫馨和柔和,翠綠的大地被沉甸甸的金色所覆蓋,樹枝樹葉相互交織,滿山紅葉,遍地黃花,金風送爽,大地盡染,從山頂上望去,落葉堆在地面山,看上去似乎很柔軟,涼涼的風吹拂著大地,樹葉紛紛而落,在空中自由旋轉,像一個不被拘束的孩子,盡情嬉戲,五彩斑斕的山坡被太陽照耀的更加絢麗,抬起頭來,一層層如同薄紗般的云在天空浮動,好像迷戀于美麗的金秋,山頂上的風景好像敞開一個大大的懷抱,讓人想投進其中。
冬
冬季來臨,在山頂上仰望天空,灰蒙蒙的一片,陰陰沉沉,萬木凋零,山頂上的風景好似單調許多,正在這時空中卻飄下幾朵銀花,本來小小幾朵,結果紛紛而來下,不久,萬物像披上了銀色的裝束,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天地一色,白茫茫的一片,光禿禿的樹枝伸向蒼穹,代表了它們對陽光的渴望,從山上望去一切景物都是白色的,偶爾的一點點艷麗,卻顯得別具一格,山下山舞銀蛇,滴水成冰,不由得覺得冬季的山頂是如此孤寂。
山頂上的風景豐富多彩,隨著時光的流逝,呈現出不同的風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站在山上之巔,體會世上之美。山頂上的風景,點點滴滴,盡收眼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形容世界在腳下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