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早發白帝城改寫成一篇280字作文
看著將要回家睡覺的夕日緩緩落下,我心中不免有些傷感。這是否就是我此時的心境呢?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沒想到帶來的竟是皇帝大赦天下的好消息,這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第二天一早我便又乘上了那葉小舟。我站在船頭,此時正是曙光初燦的時候,放眼望去,一輪紅日正噴薄而出,朝霞染紅了半邊天,四周的群山都鍍上了一層金色,分外壯觀。江面上翻騰著的薄霧與朝霞互相輝映,緩緩流動,船就像在仙境中游走一般。流水在我耳邊汩汩流淌,只見一個接一個、一個大似一個的漣漪,一圈一圈向外蕩漾開去。兩岸的石壁被江水沖蕩的千奇百怪,有的似精心雕刻的盆栽,有的似巨大的花骨朵,有的似天空中浮動著的浪花,這奇妙的景象使我看的目不暇接。兩岸山石林立,有的高大雄偉,好似一匹奔馳著的野馬,又如手握寶刀的戰士,有的險峻陡峭,好似插入云峰的寶劍,又如攀入巔峰的云梯,真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啊!青林翠竹使我陶醉其中,新芽綠枝與蒼天大樹爭相輝映,一直延伸到很遠很遠。前方輕霧飄蕩,恰巧給遠處的萬重山、千疊水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神秘的面紗,顯得格外誘人,令人神往。實是欲界之仙都。
也許是鳥兒的鳴叫太清脆,也許是為了我的快樂,竟引來了河岸上無數猿猴的歡啼,清脆嘹亮的猿聲在天空中此起彼伏,畫出了一條漂亮的弧線。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讓我感到像是走進了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這樣的情,這樣的景,讓我脫口吟出:“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二、早發白帝城改寫成作文
我也愛莫能助,不過我可以給你一些方法:①、理解古詩②、體會出詩人當時的心情③、把古詩當作是你作文的縮寫,里面包含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相當于擴寫,借題發揮。
下面是一些資料,也就是《早發白帝城》的賞析,希望能幫上你一些忙。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有名的七絕,不無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美輪美奐,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一般讀者不必知道作者寫詩時的心境,只單純地體會詩中所傳達出來的三峽順水行舟的快感就會覺得很美了。其實詩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時愉快的心情和江山之壯麗多姿、順水行舟之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的。
明白了這些情境內涵,美感就更為豐富。前人對此詩好評如潮,如《唐宋詩醇》卷七:"順風揚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筆墨間亦有神助。
三四設色托起,殊覺自在中流。"又丁龍友云:"此是神來之調。
"吳昌琪《刪訂唐詩解》卷一三:"插猿聲一句,布景著色之"。應時《李詩緯》卷四:"等閑道出,卻使人揣摩不及"。
簡析 這是一首傳誦千古的七言絕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
在返回江陵途中,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 “朝辭白帝彩云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點出開船的時間是早晨,地點是白帝城。
“彩云間”是寫白帝城的高。彩云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繪輕舟快駛的情形。“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了千山萬嶺。
這兩句詩人先寫猿聲,繼寫輕舟,用一個“已”字把“啼不住”和“過萬重山”聯結起來,借猿聲回響襯托輕舟的快捷,這種修辭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于詩的明快的節奏之中。
全詩寫景抒情,寫的是輕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輕快愉悅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
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回家,心里自然十分高興。在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三、把《早發白帝城》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運用第一人稱,
我在安史之亂后,被流放到千里迢迢的貴州西部,一個荒涼的地方。
一路上,我心情非常郁悶,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原來是圣旨來了。我連做夢也沒有想到,皇上賞識我的才華,赦免了我。我無比興奮,走到白帝山上,準備明天一早出發。
一早,我帶著書童,離開了霞云中的仙境——白帝城。我們租了一條船,準備返回江陵。一路上,我心想:“這千里迢迢的江陵比起貴州,簡直是近在眼前啊!我帶著高興的心情,欣賞起兩岸風景來,翠綠的草叢、鮮艷的花、高大的樹,簡直是人間天堂。樹林之中,不時傳來猿猴的啼叫聲,像給我們慶祝。”轉眼間,小舟已駛過重重高山。我想:“這不也是我的人生嗎?現在已走過彎曲,我該振作起來了。”于是,我大筆一揮,寫出了這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準確送給我的母親。
四、早發白帝城古詩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意:清晨,朝霞滿天,我就要踏上歸程。
從江上往高處看,但見白帝城彩云繚繞,如在云間,景色多么絢麗!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回還。兩岸猿猴啼聲不斷,回蕩不絕。
猿猴的啼聲還回蕩在耳邊,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早發白帝城》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時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
詩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的。全詩不無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五、早發白帝城的詩句
回答: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釋義: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2、賞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故詩題一作“下江陵”。此詩抒寫了當時喜悅暢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不寫白帝城之極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聲)目(萬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彩云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冥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暫作懸殊對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處卻在那個“還”字上—“還”,歸來也。它不僅表現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儼如回鄉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細細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們不妨可以聯想乘了飛快的汽車于盛夏的長晝行駛在林蔭路上,耳聽兩旁樹間鳴蟬的經驗。夫蟬非一,樹非一,鳴聲亦非一,而因車行人速,卻使蟬聲樹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是何等暢快而又 興奮啊!清人桂馥讀詩至此,不禁贊嘆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札樸》)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重履康莊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這最后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賞其氣勢之豪爽,筆姿之駿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后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歡悅。快船快意,使人神遠。后人贊此篇謂:“驚風雨而泣鬼神矣”(楊慎《升庵詩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視若珍品。為了表達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作韻腳,讀來是那樣悠揚、輕快,令人百誦不厭。
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六、早發白帝城改寫成作文
我也愛莫能助,不過我可以給你一些方法:
①、理解古詩
②、體會出詩人當時的心情
③、把古詩當作是你作文的縮寫,里面包含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相當于擴寫,借題發揮。
下面是一些資料,也就是《早發白帝城》的賞析,希望能幫上你一些忙。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有名的七絕,不無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美輪美奐,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一般讀者不必知道作者寫詩時的心境,只單純地體會詩中所傳達出來的三峽順水行舟的快感就會覺得很美了。其實詩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時愉快的心情和江山之壯麗多姿、順水行舟之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的。明白了這些情境內涵,美感就更為豐富。前人對此詩好評如潮,如《唐宋詩醇》卷七:"順風揚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筆墨間亦有神助。三四設色托起,殊覺自在中流。"又丁龍友云:"此是神來之調。"吳昌琪《刪訂唐詩解》卷一三:"插猿聲一句,布景著色之"。應時《李詩緯》卷四:"等閑道出,卻使人揣摩不及"。
簡析
這是一首傳誦千古的七言絕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
“朝辭白帝彩云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點出開船的時間是早晨,地點是白帝城。“彩云間”是寫白帝城的高。彩云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繪輕舟快駛的情形。“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了千山萬嶺。這兩句詩人先寫猿聲,繼寫輕舟,用一個“已”字把“啼不住”和“過萬重山”聯結起來,借猿聲回響襯托輕舟的快捷,這種修辭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于詩的明快的節奏之中。
全詩寫景抒情,寫的是輕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輕快愉悅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回家,心里自然十分高興。在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七、早發白帝城 古詩
《早發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譯文: 清晨告別白云之間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達。
江兩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著,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
當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
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白帝下江陵”。 前人曾認為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時所作。
然而根據“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意,以及李白曾從江陵上三峽,因此,這首詩應當是他返還時所作。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
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
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早發白帝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白。
八、關于白帝城的詩句
前苦寒行二首】杜甫 漢時長安雪一丈,牛馬毛寒縮如猬。
楚江巫峽冰入懷, 虎豹哀號又堪記。秦城老翁荊揚客,慣習炎蒸歲絺绤。
玄冥祝融氣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釋。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
凍埋蛟龍南浦縮, 寒刮肌膚北風利。楚人四時皆麻衣,楚天萬里無晶輝。
三足之烏足恐斷,羲和送將安所歸。 【相和歌辭·后苦寒行二首】杜甫 南紀巫廬瘴不絕,太古已來無尺雪。
蠻夷長老怨苦寒, 昆侖天關凍應折。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 安得春泥補地裂。
晚來江門失大木,猛風中夜吹白屋。天兵斷斬青海戎, 殺氣南行動坤軸,不爾苦寒何太酷。
巴東之峽生凌凘, 彼蒼回軒人得知。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一)賞析 白帝城頭春草生, 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 北人陌上動鄉情。 《竹枝詞九首》是吟詠風土人情的民歌體樂府詩,此詩為《竹枝詞九首》中的第一首。
一二兩句寫山水雄闊雋秀之美。“白帝城頭春草生”寫高處。
白帝城在瀕臨長江的白帝山上。時值春天,城頭百草茂盛。
一個“生”字寫出百草依視線次第出現,又寫出百草滋生之廣。草因城脫俗,城緣草而含生機。
“白鹽山下蜀江清”寫低處。蜀江即指白鹽山腳下的一段長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聳入長空的白鹽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盡其妙。
“南人上來歌一曲”寫當地人以雄山碧水為背景放聲高歌。本句雖未直接寫歌的內容歌的悅耳,但因了一、二兩句雄闊靈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讀者自然能體會出歌聲的優美。
四句筆鋒一轉,寫路上的異鄉人受那歌聲的感染,觸發起思鄉之情。此句當為全詩主旨所在。
全詩之妙,其一在動詞傳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來”既可理解為“登到高處”亦可理解為“出來”,無論作何解讀,歌聲那情緒飽滿、難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
而第四句中一個“動”字更是傳神。“北人”即外鄉人。
春日雄奇秀麗美景,他無心欣賞,只顧匆匆趕路,忽然,當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駐足而聽,心為之怦然,神為之飛越。一個“動”字寫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讀者共鳴。
其二在一景兩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綠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當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異鄉人心不在此的旁騖之意,一景兩色一石二鳥。
其三在意味的綿長婉轉和境界的高遠。詩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轉;至第四句,以當地人的高歌反襯異鄉人的鄉情,此二轉。
同時,寫鄉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無限的春草來烘托渲染,寫出來的當然就不是兒女情長,小家碧玉,而是浩蕩鄉思,人所共識的那份故園情結了。其他還有:http://**question/*?si=1。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早發白帝城詩句的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