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雨大的詩句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唐·張檳《夏日題老將林亭》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唐·王維《山中》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宋?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
明?李攀龍《廣陽山道中》 一雁下投天盡處,萬山浮動雨來初。清?查慎行《登寶婺樓》 風如拔山努,雨如決河傾。
宋?陸游《大風雨中作》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唐?許渾《咸陽城東樓》 雨急山溪漲,云迷嶺樹低。
唐?戴叔倫《宿靈巖寺》 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滟金尊凸,千杖敲羯鼓催。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
宋·蘇軾《有美堂暴雨》 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
曾幾《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 找了一些關于雨的詩句,可能有些不是夏雨,希望對你有用哈! 。
二、【描寫夏雨,秋雨的四字詞語.描寫春雨、夏雨、秋雨的優美段落
好巧好巧~吼吼,你也在找呢~夏天的不好找..我正苦惱捏 我只給你詞語、描寫"春雨"的四字詞語淅淅瀝瀝 春風化雨 春雨綿綿 潤物無聲 細如牛毛 滴答滴答 春雨綿綿 杏花春雨 春雨如絲 春雨如油 細雨綿綿 春風化雨 春風雨露 春雨瀟瀟 和風細雨描寫"夏雨"的四字詞語夏雨雨人 春風夏雨 夏雨滋潤,養育萬物暴風驟雨 電閃雷鳴 傾盆大雨 夏雨陣陣 瓢潑大雨 大雨滂沱描寫"秋雨"的四字詞語秋雨連綿 陰雨綿綿 秋雨蒙蒙 秋雨綿綿 秋雨瀟瀟 秋雨如煙 秋雨朦朧 秋雨知寒 陰雨連綿 凄風苦雨 秋雨淅瀝 秋雨纏綿 秋雨陣陣。
三、描寫夏雨的優美句子
夜,是無形的,漆黑色的網,罩住了你我。
咫尺之內,我看不見你,你也看不清我。唯一罩不住的是淅淅瀝瀝的雨,如絲如線,長長的線。
雨,飄落樹梢,被枝葉截住;飄落田野,被泥土吸附;飄落水池,被輕波同化。只有飄落到人心里,才會發芽,長成無邊的思緒。
雨夜的思緒里,僅有一個你,一如丁香般的你。撐著油紙傘,穿過雨絲般長的小巷,翩然的徐步走過來,走進我渴望的眼神里。
天公作美,及時送來閃電。剎那間,油紙傘輕輕一抬,瀑布般的秀發,明眸與紅唇是你的速寫,勾畫出超凡脫俗的清純,攝魂落魄的"驚艷”!油紙傘輕輕一壓,畫面就定格在油紙傘下--丁香花似的長裙。
此刻,不解風情的雨絲織成了布,蟬翼般的布,朦朧了不該朦朧的雙眼。 每每在細雨如織的雨夜,總習慣于佇立長巷的一角,凝望巷的另一端。
暗暗期待著,期待著你的出現。希冀再次捕捉無語的明眸與紅唇之外的細節,哪怕是雨絲般細小的片斷,作為素材,來填充我畫板上大塊的空白。
我的期望并不高! 等到心灰意冷時,疲憊乏力時,悄然的,你來了,如第一次見到的你一樣,撐著油紙傘,翩翩地,翩翩地走進,……,又擦身而過。 心,被雨絲無情抽打,看不到血,只有淚,成河的淚。
丁香般的你來過,油紙傘抬過,而機會卻每每錯過。 畫布上的空白, 該用什么來填補? 雨夜思緒 今夜。
是一個雨夜。但不是自己所鐘愛的江南細密的小雨。
而是一個臺風夾著暴雨的夜。 十點半下班回家。
到了樓下才見到了這場在我的想象之處的暴雨。其他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排隊等候雨的停息。
然后下班。他們不敢沖進這一場雨里。
但是我敢。而且我這樣做了。
走進雨里。我能感覺到別人異樣的眼神。
我不在乎。狂風從我的側面吹了過來。
我不能控制自己前行的腳步。哪同我不能掌握自己在這場追尋的路上我選擇了放棄一樣。
但我仍然得向前走。我得回宿舍。
向著終點一樣進發。 快回到家了。
臺風夾著雨迎面吹來。拍打在臉上的雨滴冰涼冰涼。
滴滴刺進了心里。疼著冰冷。
風卷起我溥溥的的T恤。就讓冰涼的雨滴包圍然后漫過我每一寸的肌膚。
旨是奇怪。我的感覺已經麻木了。
如同選擇放棄一樣。我的心也如同止水一樣了。
平靜地面對。卻越來越心慌。
狂暴的風逼得我向反退了幾步。我只好背過身讓自己保持平衡。
不至于自己在和它的較量中倒地。哪同在這一場追尋中我必須往所退退到起點然后背過身重新回到我人生本來的軌道上一樣。
雖然有撕扯心靈的疼痛。可我別無選擇。
我只能這樣做。而且我還要微笑著向對方祝福一樣。
只能這樣才能讓自己內心因為選擇放棄而感到的莫大的失落一樣。 靜靜地閉上眼睛。
讓臺風吹著我弱小的身子。直到發抖。
讓暴雨沖刷著自己的肌膚。沖刷著自己的靈魂。
讓它帶走這一場追尋中每一個歡笑的時刻。我有點累了。
然后在慢慢地一點一點地碎了。 回到家。
靜靜地看著天花板。靜靜地聽著臺風吹著后山的樹木發出低吼聲。
聽著暴雨敲打著世界的一切發出無從識別的聲響。靜靜地燃上一枝煙。
讓我的思緒走進回憶里。讓自己的思緒飄向未來里。
讓我的思緒在這一場夜雨里直到慢慢凝固。凝結我在這場夜雨的每一個瞬間。
今夜,靜靜獨自一個人感受著這一場院突如其來的雨。如同靜靜感受這一場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的追尋。
今夜。我只想在雨中靜靜地熟睡的夢中變得空白。
聽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 我喜歡獨自一個在夜里傾聽細雨的聲音,雨是自然的精靈,我想。
打開臺燈,黃色的燈光灑上一片溫暖,泡上一杯香茗,細細地品,靜靜地聽…… 打開窗,清新的泥土芳香夾著淅瀝的雨聲飄然而入,呵,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不出的愜意,我要三分易安的婉約,三分東坡的豪放,三分耆卿的淡泊,一段納蘭的心緒,湊成十分的愜意再來傾聽著自然的雨聲。 春雨細小,使人溫馨,她清新而不嫵媚,纖小而不失豪勁,她總是細細地訴說,訴說春的幽遠和煦。
夏雨的豪爽讓人痛快,她像驚世駭俗的佳作美文,忽而高山流水,忽而一瀉千里,忽而崇山納壤,忽而大海吞流,讓人暢快淋漓。秋雨凄凄怨怨讓人愛憐,她忽而淺吟低唱,忽而如行云流水,忽而欲說還休。
冬雨不再矜持,但她儀態端莊雍容典雅。傾聽著四季的雨聲不覺感慨鏡花水月,滄海桑田。
雨是有靈性的,她似乎順乎人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雨同樣是溫柔的,不見“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雨還是妖艷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每當寒暑易節,總感慨世界險惡,紅塵滾滾,于是便更向往那“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杯中的茶已盡,不愿再倒一杯。妙玉說過:“一杯為品,兩杯便成了解渴的蠢物。”
風屬烈性,雨屬知性。 風屬藝術,雨便近乎哲學了。
喜歡一個人在夜里傾聽雨的聲音,傾聽著自然的旋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她使我思緒不斷,這思緒如同一片白云,飄在我心靈上空,使之變得寧靜而高遠。
凡人多一分世故便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便少一分高雅。我倒寧愿少一分機智多一分高雅。
醉心于皈依自然的高雅。 夜深人靜,挑燈聽雨,會心之狀,不覺莞爾。
我心目中的雨 “雨”,一個簡。
四、寫夏雨的詩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北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是寫夏雨的。
1.望湖樓:在杭州西湖邊。
2.未遮山:還沒有把群山遮住。
3. 翻墨:像墨汁一樣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蓋,掩蓋。
4.跳珠:形容雨點像珍珠一樣在船中跳動。
5.卷地風:風從地面卷起。
6. 水如天:遠遠望去,水天一色,連成一片。
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寫黑云翻滾,第二句寫大雨傾盆,后兩句寫雨過天晴。大自然變化多么迅速,詩人用筆又多么神奇。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huàn)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是寫秋雨的。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詩人、畫家。
2.暝:夜,這里指傍晚。
3隨意:任憑。
4.喧:喧嘩。
5.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6.春芳歇:春天的芳華衰歇了。歇:盡,消失,消散。
7.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后來也泛指隱居的人,此處指詩人自己。 (09年上海市中考題)
8.留:居。
9.空山:幽靜的山。
10.新:剛剛。
五、關于夏雨的詩句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巖溜句:巖上的泉水瀑布,凌空進發,一片云煙,象是晴天掛起一幅雨簾。
林蘿句:林間藤蘿纏繞,濃蔭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涼意。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嵐:霧氣。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徂:開始。 《詩經·小雅·四月》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春余:春末。
夏首:夏初。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唐·張檳《夏日題老將林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唐·王維《山中》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宋?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
明?李攀龍《廣陽山道中》一雁下投天盡處,萬山浮動雨來初。清?查慎行《登寶婺樓》風如拔山努,雨如決河傾。
宋?陸游《大風雨中作》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唐?許渾《咸陽城東樓》雨急山溪漲,云迷嶺樹低。
唐?戴叔倫《宿靈巖寺》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滟金尊凸,千杖敲羯鼓催。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
宋·蘇軾《有美堂暴雨》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
曾幾《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我知道的: 春花:竹外桃花三兩只,春江水暖鴨先知; 夏雨:烏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秋風: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冬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
六、求夏雨的詩句,及賞析
《喜晴》 范成大
窗間梅熟落蒂,
墻下筍出成林。
連雨不知春去,
一晴方覺夏深。
整首詩寫的是春末夏初的田園風光,意思是:連綿的春雨一直在下,今天終于放晴了,詩人推開窗,驚喜的發現,原來窗前的青梅已經成熟,墻角處的竹筍也已經破土而出,蔚然成林了。原來,在綿綿的斜風細雨中春天早已遠去,天一放晴才知道,夏天已經悄悄來臨了!
全詩寫出了詩人對于天晴的喜愛,突出了詩的主題,成為描寫夏天尤其是初夏時節自然風光的首選作品!
秋雨嘆杜甫 其一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 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 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后時難獨立。 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 “雨中百草秋爛死”,秋雨將一切生命都摧殘了,而“階下決明顏色鮮”,讓我們仿佛看見秋雨昏晝中一星微光,決明在雨水中顏色光鮮,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節的刃炫耀著初生的花葉。“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翠羽蓋是富家華美的裝飾,黃金錢更是富貴的象征,然而這不過出自小植物微弱的生命,只是瞬息的現象,決明仍“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守著自身生命的秘密。越是鮮艷亮澤的顏色越是難久長而令人嘆惋,仿佛擁有了潤澤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時擁有了秋天的詛咒,若樂府中言:“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一待秋色深,便無復“翠羽蓋”與“黃金錢”,小植物便終究是小植物,在秋風中無助地凋零,甚至來不及嘆息,故言“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后時難獨立。”至此處決明之悲漸伏,而自身之悲漸起,決明之生命正如書生之生命,于人世昏暗之時獨居內心一隅,經營超然的詩書,本草書中言“決明”其物有明目去翳之功,詩書亦復如是。而詩書文字之美,意象之璀璨,亦若“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在紙上何等煊赫!然而書生只是紙上的豪杰,斗室的君王,當人世之秋忽至,生命于困頓的迷宮中,也只如波德萊爾詩中信天翁,墜落甲板,“笑罵盡由人”,才大無所用,只顯斯文之迂闊。“涼風蕭蕭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懼,“恐汝后時難獨立”是殘酷的煩擾。“堂上書生空白頭”:“書生”是青春朝氣的稱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讀書終未能轉為功名或入世之資本,“書生”便只代表了迂腐與弱勢,在吳敬梓的小說中受人譏笑老死書齋,“堂上”這一溢著書香的地點也便成了隔絕、閉塞、無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頭”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歲的俊逸詩,皆隨頭發的白色化作一片虛無。書生面向渾濁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無底的淵蔽,獨立的出路是百繞的死結,在無盡的焦慮與無奈的盡頭他將關注點暫時轉向風中決明馨香的安慰:“臨風三嗅馨香泣”,那香氣瞬息、縹緲易逝的品質也正如他的詩,和他的生命。 謝謝采納
七、含"夏雨"的詩句
上邪 漢無名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賦終南山用風字韻應詔 楊師道 眷言懷隱逸,輟駕踐幽叢。白云飛夏雨,碧嶺橫春虹。
草綠長楊路,花疏五柞宮。登臨日將晚,蘭桂起香風。
始除尚書郎 韋應物 簡略非世器,委身同草木。逍遙精舍居,飲酒自為足。
累日曾一櫛,對書常懶讀。社臘會高年,山川恣游矚。
明世方選士,中朝懸美祿。除書忽到門,冠帶便拘束。
愧忝郎署跡,謬蒙君子錄。俯仰垂華纓,飄飖翔輕轂。
行將親愛別,戀此西澗曲。遠峰明夕川,夏雨生眾綠。
迅風飄野路,回首不遑宿。明晨下煙閣,白云在幽古。
答端 韋應物 郊園夏雨歇,閑院綠陰生。職事方無效,幽賞獨違情。
物色坐如見,離抱悵多盈。況感夕涼氣,聞此亂蟬鳴。
觀灃水漲 韋應物 夏雨萬壑湊,灃漲暮渾渾。草木盈川谷,澶漫一平谷。
槎梗方彌泛,濤沫亦洪翻。北來注涇渭,所過無安源。
云嶺同昏黑,觀望悸心魂。舟人空斂棹,風波正自奔。
別睢陽故人 張謂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鄉。城池經戰陣,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條綠,秋風麥穗黃。有書無寄處,相送一沾裳。
晚步揚子游南塘望沙尾 劉禹錫 淮海多夏雨,曉來天始晴。蕭條長風至,千里孤云生。
卑濕久喧濁,搴開偶虛清。客游廣陵郡,晚出臨江城。
郊外綠楊陰,江中沙嶼明。歸帆翳盡日,去棹聞遺聲。
鄉國殊渺漫,羈心目懸旌。悠然京華意,悵望懷遠程。
薄暮大山上,翩翩雙鳥征。 句 張祜 萬國見清道,一身成白頭。
此地榮辱盛,豈宜山中人。 椿兒繞樹春園里,桂子尋花夜月中。
一身扶杖二兒隨。 夏雨蓮苞破,秋風桂子凋。
杜鵑花發杜鵑叫,烏臼花生烏臼啼。 茶風無奈筆,酒禿不勝簪。
魯望以竹夾 皮日休 圓于玉柱滑于龍,來自衡陽彩翠中。拂潤恐飛清夏雨, 叩虛疑貯碧湘風。
大勝書客裁成柬,頗賽溪翁截作筒。 從此角巾因爾戴,俗人相訪若為通。
夏日集裴錄事北亭避暑 皎然 前林夏雨歇,為我生涼風。一室煩暑外,眾山清景中。
忘歸親野水,適性許云鴻。蕭散都曹吏,還將靜者同。
夏日雨中寄幕中知己 齊己 北風吹夏雨,和竹亞南軒。豆枕欹涼冷,蓮峰入夢魂。
窗多斜迸濕,庭遍瀑流痕。清興知無限,晴來示一言。
占四時甲子雨 *** 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
秋雨甲子, 禾頭生耳。冬雨甲子,牛羊凍死。
鵲巢下地,其年大水。 水調歌頭 次韻寄皮達觀(四印齊本原無題茲 吳澄 四垂云*曖,一夏雨溟蒙。
千奇百怪驚人,海蜃眩青紅。誰道谷城黃石,混跡長安紫陌,九萬里培風。
靜夜è澄霽,皎月麗天中。問今年,年歲許,尚童蒙。
憨癡自笑,能裨造化竟何功。豈意京華倦客,忽得蓬萊妙唱,流響韻商宮。
此去兩神劍,終久會雌雄。 漫興 其六 王冕 壬辰天意別,春夏雨冥冥。
云氣何時斂?江聲未得停。 書生憐白發,壯士喜青萍。
昨夜登西閣,悲笳不忍聽。 村舍雜書 陸游 我本杞菊家,桑苧亦吾宗。
種藝日成列,喜過萬戶封。 今年夏雨足,不復憂螟蟲。
歸耕殆有相,所愿天輒從。 大雨 陸游 今年景氣佳,有禱神必答,時時雖閔雨,顧盼即沾洽。
綿地千里間,四月秧盡插。 季夏雨三日,凄爽欲忘箑。
潴水如塞河,決水如放閘,幾席亂蛙黽,庭除泳鵝鴨。 舍邊魚受釣,戶外鷗可狎。
飛螢最得意,終夕自開闔。 蕭蕭菰蒲聲,怳若船入夾。
嗟予亦耐事,堅坐書滿榻。 懸知罷亞收,已足供伏臘。
會約張志和,清風泛苕霅。 次韻曾子開舍人游藉田載荷花歸 黃庭堅 維王調玉燭,時夏雨我田。
壁掛蒼龍骨,溜渠故濺濺。 三推勸根本,百谷收皂堅。
官司極齋明,崇丘見升煙。 系馬西門柳,憶聽去夏蟬。
剝芡珠走盤,釣魚柳貫鮮。 掃堂延枕簟,公子氣翩翩。
自爾欲繼往,阻心如壅泉。 紫微樂暇日,披襟詠風漣。
紅妝倚荷蓋,水鏡寫明蠲。 美物亦有實,剪房助加籩。
珠宮紫貝闕,足此水府仙。 郁郁冠蓋宅,追奔易雕年。
能從物外賞,真是區中賢。 仍聞載后乘,籠燭照嬋娟。
夜雨 陸游 初夏雨淋浪,檐聲繞四廊。 感深頭易白,睡少漏偏長。
紅卷簾旌濕,潤生衣焙香。 清吟欲排悶,三嘆不成章。
送陳蕭縣 黃庭堅 欲留君以陳遵投轄之飲,不如送君以陶令無弦之琴。 酒嫌別后風吹醒,琴為無弦方見心。
去夏雨余清夜醉,黃鸝不覺報春深。 花枝柳色競鮮好,乃是前日枯巧林。
人生用舍四時可,壯士憔悴非獨今。 大夫黃綬領垂素,二十余年走塵土。
盈車載書遣兒讀,不悔早為文墨誤。 治聲翕然先向東,古蕭子國今萬戶。
德性忠純吏不欺,閨門孝友民所慕。 麥隴童兒憐雉乳,冰天窮子兼襦袴。
愔愔琴意如溫風,乃知不必徽弦具。 明月清河佳可游,官倉縻我不得去。
白露為霜水一篙,秋香蓮蕩浮輕舠。 此中亦有無弦意,相憶樽前把蟹螯。
八、描寫夏雨的句子
夏天的雨也是不可少的。夏天的雨和春天的雨不一樣的。夏天的雨是怎么樣出來的呢?天氣本來好好的,忽然天空黑黑的,烏云密布,不一會兒就嘩啦嘩啦的下起雨來。雨下得好大,落到地上濺起一朵朵水花,美極了。夏天的雨不會下得很久的,很快就停了,太陽又出來了,高高的天空上出現了一條五顏六色的彩虹,把天空打扮得格外的漂亮。
夏天,雨點嘩啦啦。天上的雨點像篩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鏡的湖面,嚇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魚兒。
夏天的雨,太美了。她驅走了烈日炎炎的酷暑,她給人們帶
來了清爽的氣息。
夏天的雨,太美了。她滋潤了大地;凈化了空氣,讓大地變
的更加清新和美麗。
雨漸漸密集了,且越來越大,把炎炎夏日的感覺全部都淹沒
在柔柔的雨絲中。樓下的樹和雨演奏了一曲悠揚而動聽的音樂,
就連雷聲也為此而奏出了歡快的鼓點,合奏出一曲大自然美麗的
華章。
九、描寫夏雨情意連綿的詩句有哪些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宋代: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淡妝濃抹 一作:濃妝淡抹)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代: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夏日雜詩
清代:陳文述
水窗低傍畫欄開,枕簟蕭疏玉漏催。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以下是部分作者的簡介: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李商隱: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縣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