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有滿腹的才華卻又無力施展才華詩句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個人認為最經典的,還是李白的《行路難》,尤其是最后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不像大多數的作者,自哀自傷。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二、形容“當我擁有滿腹才華而無處施展時”的詩句有哪些
1.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唐 馬戴《灞上秋居》
解釋:寄臥荒涼郊居為時已久,何時才能為國致力獻身?
2.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唐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解釋: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著頭發,駕著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
3.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唐 李賀《致酒行》
解釋:少年人應當有凌云壯志,誰會憐惜你困頓獨處,唉聲嘆氣呢?
4.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唐 李商隱《風雨》
解釋:我雖然胸懷匡國之志,也有郭元振《寶劍篇》那樣充滿豪氣的詩篇,但卻不遇明主,長期羈旅在外虛度華年。
5.懼匏瓜之徒懸兮, 畏井渫之莫食。——兩漢 王粲《登樓賦》
解釋:擔心像葫蘆瓢一樣徒然掛在那里(不被任用),害怕清澈的井水無人飲用。
6.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 ——唐 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一》
解釋:可是沒有人為它編織錦繡障泥,又有誰肯為它鑄就飾金的馬鞭。
7.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唐 李白《行路難·其一》
解釋:停下杯子放下了筷子,眼前都是美食,可是我卻吃不下,拔出劍來,往四周看,心里卻是茫然無措的。
8.何時騰風云,搏擊申所能?——唐 李白《贈新平少年》
解釋:何時才能高飛入云,長天搏擊,一申所能呢?
9.何不為人之所賞兮,深山窮谷委嚴霜。——唐 岑參《優缽羅花歌》
解釋:為何得不到人們的賞識呢?在深邃的山坳谷地里飽受寒霜的摧殘而凋折。
10.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埃。——唐 李白《古風·其十五》
解釋:可是如今的當政者,卻棄我如同塵埃。
三、古代文學詩人,誰是得不到才華的施展,而郁郁而終的
杜甫杜甫,字子美,唐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生於河南鞏縣。
父名閑,是奉天縣的縣令。祖父名審言,在武則天的時代,擔任膳部員外郎。
曾祖父依藝,位終鞏縣縣令。杜氏原住於湖北的襄陽,到了依藝這一代遷居鞏縣。
杜甫祖先中最顯赫的,乃杜甫的十三代祖先——杜預,其人文武雙全,擅長各種學問,於文著有《春秋左氏集解》,於武則是當魏、吳、蜀三國鼎立時,在奪取魏實權晉之下為將軍,其平定了吳,世稱「杜武庫」。杜甫承襲他這位遠祖所奠定的傳統,深深以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為終身奉行的原則。
祖父杜審言遺留給杜甫的是詩的傳統。在初唐的文壇,審言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號稱「文章四友」,不僅文章寫得好,更以五言詩知名。
杜甫常以祖父為榮,后來在蜀作「贈蜀僧閭丘師兄」中贊美祖父 杜甫出生於玄宗即位之年,父親杜閑在外作官,母親在杜甫幼年時就已去世,他的幾個弟妹都是繼母盧氏所生。杜甫小時多病無母,四歲時便寄居在洛陽建春門內仁風里的姑媽家,有一次杜甫和姑媽的兒子同時生了大病,姑媽全力以赴照顧他反而犧牲了兒子,這股偉大慈愛的親情,深烙杜甫心中并養成他淳厚的性情。
杜甫在七歲時初次寫詩,他在《壯游》詩中談到: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當他十四、十五歲時,已儼然具有文士的風范,和一些文人們往來,意氣風發。
杜甫在開元十九年二十歲時,開始了他的吳越江南之旅,此期到開元二十三年二十四歲止,看遍六朝時代留下的文物,并在姑蘇臺上遙想當年吳越爭霸的歷史,在西陵古驛臺尋找禹穴,追索秦始皇的行蹤,體悟濃郁的思古幽情,讓杜甫「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如此意氣風發,才氣滿溢。 在開元二十三年回到洛陽參加進士考試,卻落第失敗了。
但杜甫似乎懷抱灑脫,不在意得失,又繼續游歷的計劃。 甫此次轉向古齊魯燕趙的形勝之地,去享受懷古快意,而且杜閑當時尚在山東袞州當司馬,此行可以順道探望父親。
這段期間從開元二十四年二十五歲到天寶四年三十四歲為止,即是〔壯游〕中所敘述的「快意八九年」。杜甫在袞州認識蘇源明,蘇為尚古派詩人,兩人盡情暢游齊趙,并縱談文史,成為莫逆,后來蘇源明在杜甫五十三歲去世時,杜甫曾作一首〔八哀詩〕哀悼這個好朋友。
縱游齊趙中,杜甫寫了兩首好詩〔登袞州城樓〕及〔望岳〕。杜甫七歲開始作詩,但作品已散佚,今天杜甫詩集開卷的作品是他到袞州來作的這兩首詩。
由齊魯回洛陽后,杜甫已是而立之年了,在洛陽與偃師縣之間的首陽山麓,建造了名為陸渾莊的家園,并在這時候娶楊氏為妻。楊氏是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夫妻之間,感情非常融洽,尤其在安史亂起后,他們共嘗許多流亡的艱辛,每次分離,杜甫總有許多思家的作品。
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杜甫留在洛陽,并與遭高力士等人讒言而被逐出宮廷的李白相遇,當時李白四十四歲,比杜甫大十一歲,他的文名已傳遍天下,其時尚默默無聞的杜甫,必懷著向往和尊敬之心與李白交往。杜甫當時對李白的人和詩都非常向往,遂跟著李白,和當時也失意的高適(四十四歲)相遇,一起至梁、宋游歷。
三人各自有不少作品記述這段生活,杜甫寫過〔昔游〕、〔遣懷〕,李白寫了〔梁園吟〕、〔戰城南〕,高適則有〔東征賦〕、〔琴臺詩〕等。 之后三人分手,高適南游楚地,李杜同往山東,李白在紫極宮修道,杜甫則專程去拜訪北海太守李邕,兩人相偕游歷下亭、鵲山湖亭等處;之后,杜甫到山東探望弟弟杜穎,李白這時恰在魯郡老家,聽說杜甫來了,匆匆趕來相會,杜甫情感真摯寫了一首〔贈李白〕 傳神地形容出李白的豪情來。
這年冬天,兩人在魯郡東城一別,此后一生都未再相見 情感綿泛不盡,可見李杜二人肝膽相照,相之相惜之深刻交誼。而兩人交會時互放的光芒,亦是文學史上璀璨的一刻。
杜甫與李白的郊游雖然痛快,但是杜甫終非李白,求仙遨游的生活終究不合適他,他一心關注的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番理想大志催促著他在天寶五年,放棄了放蕩齊趙及與李白暢游的快意,重新回到長安,這年杜甫三十五歲。 第二年春天,唐玄宗為求才下詔:凡文學藝術范疇內精通一藝以上者,可由地方推薦至中央參加特別的考試。
杜甫和元結皆應詔參加選試,誰知李林甫忌刻文士,下付尚書省試,使就選的人都落選,然后上表給玄宗說「野無遺賢」。杜甫因此被阻斷了仕進的機會,適際又逢玄宗不理朝政,李林甫專權之政治腐敗期,愈益感慨萬千。
困居長安仍等待良機的杜甫,生活蹇塞下決定上詩給權貴,請人援引,其中之一是送給尚書左丞(副宰相)韋濟的〔贈韋左丞丈濟」,強調自己「老驥思千里,餓鷹待一呼」,第二次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口氣更是迫切;可是仍未奏效 雖不斷的努力,仍一無所獲。對於如此的自己,唯有韋濟給予好意。
在表明自己的感謝后,又加上自己無法再等待的情形。所以想逃離都城,避開世俗,遨游於自在的世界中。
杜甫對自己的文章與政治才能的自負與信心,強烈的形成他思想及行動的力量,又因自己輝煌的家世加重其使命感,愈顯示求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才華得不到施展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