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 柳》的詩句是什么
新柳 【宋】楊萬里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百尺長的柳條輕拂過閃耀著銀光的水塘。
柳色啊,且莫是深青的,只需要淺黃。 柳條雖長,可他未必能蘸到水。
啊,原來是水中的柳影將他拉長了。【析】詩人漫步賞柳,由遠而近,視線也由上而下,從岸上柳條,寫到水中柳景。
作者出人意料,只用了一個非常親切的“引”字,就把柳影,也即是把新柳,把整個畫面寫活了。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活潑、新穎、意趣和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沖破江西詩辰冷僻生澀的藩籬而表現的特色-“誠齋體”的特色。
二、早梅、新柳、北陂杏花的意思
早梅【早梅 唐·張謂】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鑒賞作者朝代: 【宋】楊萬里 原文: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譯文: 百尺長的柳條輕拂過閃耀著銀光的水塘。
柳色啊,且莫是深青的,只需要淺黃。 柳條雖長,可他未必能蘸到水。
啊,原來是水中的柳影將他拉長了。 評析: 【析】詩人漫步賞柳,由遠而近,視線也由上而下,從岸上柳條,寫到水中柳景。
作者出人意料,只用了一個非常親切的“引”字,就把柳影,也即是把新柳,把整個畫面寫活了。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活潑、新穎、意趣和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沖破江西詩辰冷僻生澀的藩籬而表現的特色—“誠齋體”的特色。
詩人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年),漢族,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
南宋杰出的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中進士。
授贛州司戶,后調任永州零陵縣丞,得見謫居在永州的張浚,多受其勉勵與教誨。孝宗即位后,張浚入相,即薦萬里為臨安府教授。
未及赴任,即遭父喪,服滿后改知奉新縣。乾道六年(1170年)任國子博士,開始作京官,不久遷太常丞,轉將作少監。
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曾鎮壓沈師起義軍,升為廣東提點刑獄。
不久,遭母喪去任,召還為吏部員外郎,升郎中。十二年 (1185年)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極論時政十事,勸諫孝宗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堅決反對一些人提出的放棄兩淮、退保長江的誤國建議,主張選用人才,積極備戰。
次年,任樞密院檢詳官兼太子侍讀。十四年(1187年),遷秘書少監。
高宗崩,萬里因力爭張浚當配享廟祀事,指斥洪邁“指鹿為馬”,惹惱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
紹熙元年(1190年),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終因孝宗對他不滿,出為江東轉運副使。
朝廷欲在江南諸郡行鐵錢,萬里以為不便民,拒不奉詔,忤宰相意,改知贛州。萬里見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無實際官職,只領祠祿,等于退休)而歸,從此不再出仕,朝命幾次召他赴京,均辭而不往。
開僖二年(1206年),因痛恨韓侂胄弄權誤國,憂憤而死,官終寶謨閣文士,謚“文節”。 楊萬里一生力主抗戰,反對屈膝投降,他在給皇帝的許多“書”、“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陳國家利病,力詆投降之誤,愛國之情,溢于言表。
他為官清正廉潔,盡力不擾百姓,當時的詩人徐璣稱贊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投楊誠齋》)。江東轉運副使任滿之后,應有余錢萬緡,但他均棄于官庫,一錢不取而歸。
他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此始終不得大用。實際上他為官也不斤斤營求升遷,在作京官時就隨時準備丟官罷職,因此預先準備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費,鎖置箱中,藏于臥室,又戒家人不許買一物,怕去職回鄉時行李累贅。
后來賦閑家居的十五年中,還是韓侂胄柄政之時,韓新建南園,請他作一篇“記”,許以高官相酬,萬里堅辭不作,表示一陂(bei一聲)春水繞花身, 花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 絕勝南陌碾成塵。
這首詩是王安石晚年所作。詩人原先積極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閑居江寧,眼看著自己親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廢止。
首句通過一個“繞”字,寫出了春水愛花、惜花、護花、戀花的情景,側面寫出了杏花的可愛。詩人以水邊的杏花自況,縱然被春風吹落水上,仍保持著純潔,遠勝于路邊的杏花,在車水馬龍中被碾碎,化為污濁的塵土。
流露出悲壯的情感,表現出堅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官可棄,‘記’不可作。”
以止數事,可以想見其為人。詩人葛天民夸他“脊梁如鐵心如石”(見《南宋群賢小集.葛無懷小集》),并非謚美之辭。
自古詩人以梅花入詩者不乏佳篇,有人詠梅的風姿,有人頌梅的神韻;這首詠梅詩,則側重寫一個“早”字。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潔白如玉,又照應了“寒”字。
寫出了早梅凌寒獨開的豐姿。第二句寫這一樹梅花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
一個“迥”字,一個“傍”字,寫出了“一樹寒梅”獨開的環境。這一句承上啟下,是全詩發展必要的過渡,“溪橋”二字引出下句。
第三句,說一樹寒梅早發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應首句,是詩人把寒梅疑做是經冬而未消的白雪。一個“不知”加上一個“疑是”,寫出詩人遠望似雪非雪的迷離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樹近水先發的寒梅,詩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點出了。梅與雪常常在詩人筆下結成不解之緣,如許渾《早梅》詩云:“素艷雪凝樹”,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張謂的詩句則是疑梅為雪,著意點是不同的。
對寒梅花發,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詩人也都產生過類似的疑真的錯覺。宋代王安石有詩云:“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也是先疑為雪,只因暗香襲來,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謂異曲同工。
而張謂此詩,從似玉非雪、近水先發的梅花著筆,寫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探索錄覓的認識過程。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