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元宵賞燈的詩句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上元夜》 (唐)崔液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唐)李商隱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宋)姜白石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生查子 元夕 》 (宋)歐陽修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二、關于元宵賞燈的詩句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上元夜,指舊歷正月十五夜,又稱元宵節。我國素有元宵賞燈的風俗。
崔液組詩《上元夜》七絕,共六首。描寫當時京城長安元宵賞燈的繁華景象。
據劉肅《大唐新語》記載:“神龍(唐中宗年號)之際,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族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游。
車馬喧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競夸。
文士皆賦詩一章,以記其事。作者數百人,唯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郎郭利貞(蘇、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為絕唱。”
這是崔液所作賞燈詩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玉漏銀壺”,計時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計時,具體方法是用銅壺盛水,壺底打通一小孔,壺中立刻度箭,壺中的水逐漸減少,箭上的度數就依次顯露,就可按度計時,擊鼓報更。元宵夜盡管解除了宵禁,但長安城的鐘鼓樓上,仍舊按時報更;人們聽了,都嫌時間過得太快,怕不能玩得盡興,于是說:滴漏箭壺,你不要這樣一聲比一聲緊地催促呀,也不要過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門要一直開到天亮呢!上句寫出了人們“歡娛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說在此太平盛世,應該通宵盡興。
吃過晚飯,打扮一新的人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門,三五成群相邀著、呼喚著、嬉笑著,涌出巷口,融入大街,匯進似潮喧鬧歡騰的人流。人們興高采烈地燃放煙花爆竹,揮舞獅子龍燈,觀賞絢麗多彩的燈火,評論著、嬉戲著、贊嘆著。
越看越高興,越玩越興奮,“莫相催” 襯托出氣氛之熱烈,景色之迷人、“徹明開”既寫出了元宵節通宵達旦鬧花燈時間和程度,又寫出了人們高漲而持續的勃勃興致。 接著連用兩個問句:“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誰家”、“何處”,實際是指家家、人人說明萬巷皆空的盛況。
這包括了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類人。因而,“誰家”“何處” 這四字包涵的內容實在太多,它把人聲鼎沸、車如流水馬如龍,燈火閃爍,繁華似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語道盡。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新正元旦之后,人們忙著拜節、賀年,雖然新衣美食,娛樂游賞的活動卻比較少;元宵節則將這種沉悶的氣氛打破,把新正的歡慶活動推向了高潮。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將大地點綴得五彩繽紛,甚至一直綿延不絕地與昊昊天穹連成一片,遠處的( 燈光)恍若點點繁星墜地,靠樓的(燈光)似明月高懸。
為這節日增光添彩的,當然還少不了美麗姑娘的歡聲笑語。
三、描寫元宵賞燈的詩句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進天上著詞聲。
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曰
(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詩曰
(宋)姜白石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注:珍品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 隋煬帝
**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正月十五夜》
(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四、元宵節賞燈詩句
1、“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2、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描繪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 3、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
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
4、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 5、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這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6、宋代蘇東坡有詩云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7、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
8、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9、清代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
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 10、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
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11、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12、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五、賞燈詩作文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
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
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
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
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
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
唐伯虎曾賦詩盛贊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
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
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更是生動、精彩別致。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
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六、關于元宵節看燈的詩句.諺語
元宵節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進天上著詞聲。
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曰 (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詩曰 (宋)姜白石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注:珍品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下面對聯參考資料:http://**zy/dl/dq/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