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的詩句譯文】
**詞 施肩吾 **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作者有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兒,在詩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無多兄弟少,舉家鐘愛年最小.有時繞樹山雀飛,貪看不待畫眉了.”(《效古詞》)而這首《**詞》更是含蓄兼風趣的妙品.一開始就著力寫**之“幼”,先就年齡說,“才六歲”,說“才”不說“已”,意謂還小著呢.再就智力說,尚“未知巧與拙”.這話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說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這類較為抽象的概念;其實,也意味著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說,會干出“濃朱衍丹唇,黃吻爛漫赤”(左思),“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杜甫)一類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這里提“巧拙”實偏義于“巧”,暗關末句“拜新月”事.讀者一當把二者聯系起來,就意會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動人的“乞巧”場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杰《乞巧》)詩中并沒有對人物往事及活動場景作任何敘寫,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無窮,收到含蓄之效.前兩句刻劃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時間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簡作一“夜”字.地點是“堂前”,這是能見“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別的孩子一樣去尋找螢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卻鄭重其事地在堂前學著大人“拜新月”呢.讀到這里,令人忍俊不禁.“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這位“才六歲”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與‘細語人不聞’(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別”(沈德潛)啊.盡管作者敘述的語氣客觀,但“學人”二字傳達的語義卻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內容卻是幼稚的,這形成一個沖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產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學人,便越發不能藏“拙”.這個“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純真而可愛.這類以歌頌童真為主題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晉左思《嬌女詩》,那首五古用鋪張的筆墨描寫了兩個小女孩種種天真情事,頗能窮形盡態.而五絕容不得鋪敘.如果把左詩比作畫中工筆,則此詩就是畫中寫意,它刪繁就簡,削多成一,集中筆墨,只就一件情事寫來,以概見**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畫出了一幅筆致幽默、妙趣橫生的風俗小品畫,顯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二、"**詞"的詩句
**詞 施肩吾 **才六歲, 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 學人拜新月。 作者有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兒,在詩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無多兄弟少,舉家鐘愛年最小。
有時繞樹山雀飛,貪看不待畫眉了。”(《效古詞》)而這首《**詞》更是含蓄兼風趣的妙品。
一開始就著力寫**之“幼”,先就年齡說,“才六歲”,說“才”不說“已”,意謂還小著呢。再就智力說,尚“未知巧與拙”。
這話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說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這類較為抽象的概念;其實,也意味著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說,會干出“濃朱衍丹唇,黃吻爛漫赤”(左思),“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杜甫)一類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此外,這里提“巧拙”實偏義于“巧”,暗關末句“拜新月”事。讀者一當把二者聯系起來,就意會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動人的“乞巧”場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杰《乞巧》)詩中并沒有對人物往事及活動場景作任何敘寫,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無窮,收到含蓄之效。
前兩句刻劃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時間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簡作一“夜”字。
地點是“堂前”,這是能見“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別的孩子一樣去尋找螢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卻鄭重其事地在堂前學著大人“拜新月”呢。
讀到這里,令人忍俊不禁。“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這位“才六歲”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與‘細語人不聞’(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別”(沈德潛)啊。
盡管作者敘述的語氣客觀,但“學人”二字傳達的語義卻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內容卻是幼稚的,這形成一個沖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產生。
小女孩越是弄“巧”學人,便越發不能藏“拙”。這個“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純真而可愛。
這類以歌頌童真為主題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晉左思《嬌女詩》,那首五古用鋪張的筆墨描寫了兩個小女孩種種天真情事,頗能窮形盡態。而五絕容不得鋪敘。
如果把左詩比作畫中工筆,則此詩就是畫中寫意,它刪繁就簡,削多成一,集中筆墨,只就一件情事寫來,以概見**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畫出了一幅筆致幽默、妙趣橫生的風俗小品畫,顯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三、"**詞"的詩句
**詞
施肩吾
**才六歲, 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 學人拜新月。
作者有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兒,在詩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無多兄弟少,舉家鐘愛年最小。有時繞樹山雀飛,貪看不待畫眉了。”(《效古詞》)而這首《**詞》更是含蓄兼風趣的妙品。
一開始就著力寫**之“幼”,先就年齡說,“才六歲”,說“才”不說“已”,意謂還小著呢。再就智力說,尚“未知巧與拙”。這話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說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這類較為抽象的概念;其實,也意味著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說,會干出“濃朱衍丹唇,黃吻爛漫赤”(左思),“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杜甫)一類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這里提“巧拙”實偏義于“巧”,暗關末句“拜新月”事。讀者一當把二者聯系起來,就意會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動人的“乞巧”場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杰《乞巧》)詩中并沒有對人物往事及活動場景作任何敘寫,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無窮,收到含蓄之效。
前兩句刻劃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時間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簡作一“夜”字。地點是“堂前”,這是能見“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別的孩子一樣去尋找螢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卻鄭重其事地在堂前學著大人“拜新月”呢。讀到這里,令人忍俊不禁。“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這位“才六歲”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與‘細語人不聞’(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別”(沈德潛)啊。盡管作者敘述的語氣客觀,但“學人”二字傳達的語義卻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內容卻是幼稚的,這形成一個沖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產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學人,便越發不能藏“拙”。這個“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純真而可愛。
這類以歌頌童真為主題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晉左思《嬌女詩》,那首五古用鋪張的筆墨描寫了兩個小女孩種種天真情事,頗能窮形盡態。而五絕容不得鋪敘。如果把左詩比作畫中工筆,則此詩就是畫中寫意,它刪繁就簡,削多成一,集中筆墨,只就一件情事寫來,以概見**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畫出了一幅筆致幽默、妙趣橫生的風俗小品畫,顯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四、童真童趣
唐 - 施肩吾 - **詞 **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唐 - 胡令能 - 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宋 - 楊萬里 - 桑茶坑道中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宋 - 楊萬里 - 舟過安仁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宋 - 楊萬里 -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黎碎地聲。 宋 - 楊萬里 - 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 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 梅子留酸軟牙齒,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宋 - 葉紹翁 - 夜書所見 蕭蕭榕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捉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清 - 高鼎 -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宋 - 辛棄疾 -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唐 - 呂巖 - 牧童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
五、描寫女童的詩詞
1、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黃庭堅《牧童》
2、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3、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李涉《牧童詞》
4、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5、午后順著小河走,河水清清,在我腳下流。水中石頭大如斗,石邊魚兒輕輕游。小小牧童竟怕羞,赤身蹲在,田邊和地頭。口中喚著大花狗,手里牽著老黃牛。——《牧牛圖》
6、清池玉水繞山川,攜手伴友放紙鳶。楊柳輕指意欲醉,疑是夢境回童年。——軒治翁
7、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一
8、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六、關于描寫兒童天真可愛形象的詩句
兒童,天真無邪,活潑可愛,自古就是詩人們的吟詠對象.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就有涉及兒童的詩句:“童子佩觿”(《衛風·芄蘭》).西晉詩人左思所作280字的《嬌女詩》可說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較早的專門寫兒童的詩篇之一.此詩極力描繪詩人的兩個女兒——大女“蕙芳”與小女“紈素”逗人喜愛的嬌態,給讀者以身臨其境、如見其人之感. 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無論是涉及兒童的詩句,還是專門吟詠兒童的詩篇,大都寫得富有詩意,頗具童趣.涉及兒童的詩句,出色的有:宋·葉紹翁的“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夜書所見》),以兒童挑燈籬邊捉蟋蟀的無憂無慮反襯詩人客居在外的愁思;宋·雷震的“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村晚》),用牧童短笛的裊裊余音渲染村居生活的意趣和山村迷人的暮景;清·高鼎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村居》),拿放紙鳶上藍天的活潑兒童來襯托春光的明媚.這些涉及兒童的詩句,在全詩中主要起襯托作用,詩中的兒童尚不能算是主角.而南宋·楊萬里的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宿新市徐公店》),描寫兒童的行動更為具體,反映兒童的心理也更為傳神,兒童在詩中已成為主角.這里,詩人借兒童撲蝶、蝶戲兒童的描寫,使天真活潑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可謂妙趣橫生,妙不可言. 專門吟詠兒童的詩篇,大都寫得頗具特色.唐·施肩吾的《**詞》:“**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寥寥數語,便使一個弄巧成拙、天真爛漫的**形象活現于讀者的面前.明·毛鉉的《**詞》:“下床著新衣,初學小姑拜.低頭羞見人,雙手結裙帶”,寫**學小姑成婚時拜堂,既知“著新衣”,又知“羞見人”,并懂得以“雙手結裙帶”來掩飾自己的羞態,就使一個情竇初開而稚氣未脫的**形象栩栩如生.這兩首詩都是以兒童的稚態見其童心.唐·崔道融的《牧豎》:“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臥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前兩句,著重寫牧童的神態,突出一個“傲”字;后兩句,突出一個“智”字,也即其“傲”的資本:既能驅牛耕田,又會吹笛.顯然,此詩是以兒童的傲態見其智心.唐·胡令能的《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寫農村男孩學釣魚,突出“專心”二字,他怕“魚驚”,專注于釣,其“側坐”、以草隱身的形態顯得天真、機靈,而“路人借問”、他“遙招手”而不應答的細節則使此兒童應急的情態更為逼真如畫,個性也更為鮮明.這首詩可謂以兒童的智態見其專心.此外,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責子詩》、南宋大詩人楊萬里的《稚子弄冰》、《嘲稚子》、《與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觀戲道傍群兒》、清代詩人著名袁枚的《所見》等,也都是別具一格的吟詠兒童的佳作. 古詩吟詠兒童,妙趣橫生,筆法多樣,值得當代詩人們“古為今用”,以創造出富有時代特色的吟詠兒童的詩歌佳作.。
七、**詞的作品鑒賞
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專門吟詠**(含少女)的詩作數量不多,但這類詩作大都寫得富有詩趣,頗具特色。西晉著名詩人左思的《嬌女詩》可謂中國古代最早寫少女情態的妙詩。此詩極盡鋪陳之能事,著力描繪詩人的兩個女兒——小女“紈素” 與大女“蕙芳” 逗人喜愛。正如明代譚元春所評:“字字是女,字字是嬌女,盡理、盡情、盡態。”明代詩人毛鉉的《**詞》,盡管僅有20字,但狀寫**情態逼真傳神,“如在目前”,較之左思280字的《嬌女詩》毫不遜色。
毛鉉的《**詞》僅寥寥數語,便使一個純真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詩的前兩句,寫**下床穿新衣,初次學著“小姑”(此處指新娘)成婚時拜堂。這里,由**“下床著新衣”的動作引出其“初學小姑拜”的另一動作,并在“學小姑拜”之前著一“初”字,便突出了其情竇初開。詩人寫**“學小姑拜”,旨在描繪其心態,故詩中并未具體描繪她學拜的情景,這一點與施肩吾《**詞》別無二致。三、四兩句筆鋒一轉,以**的動作摹寫其含羞之心態。“羞見人”,這是直接點明**害羞,怕別人取笑她“學小姑拜”。“雙手結裙帶”,這是寫**以雙手扎縛、撫弄裙帶來掩飾其含羞之情。而她要“結裙帶”,就得“低頭”,其不自然的心理也就被上述自然的動作所掩飾。此詩描繪**情態,語言質樸自然,看似信手拈來,實卻頗見功力。讀之,給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之感。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有兩句詩“忽憶情親焦土下,佯看羅襪掩啼痕”(《所聞》),寫一個給豪門侍宴的“嬌女”(侍女),在豪門酒宴上以“佯看羅襪”這一動作掩飾其“啼痕”,以及她失去親人(親人被戰火奪去生命)后的悲情。魯迅先生的這兩句詩是現實的寫照,或許他在寫作時也受到毛鉉《**詞》的啟發。
施肩吾的《**詞》與毛鉉的《**詞》都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個性鮮明的**的形象,也都以稚態見童心,富有詩意、詩趣。但其不同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不僅在于**的年齡略有差異,交代其年齡的方法不同,還在于**的稚態與表現手法有別。施詩中的**年僅6歲,這是以“**才六歲” 直接點明的。毛詩中的**年齡多大,詩中并未直接點明,讓讀者自己從字里行間去尋找答案。此**不是像施詩中的**那樣“學人拜月”,而是學“小姑”成婚時拜堂。可見她已不止“六歲”了。她知道“著新衣”,還知道“羞見人”,甚至懂得掩飾自己的羞態,去“雙手結裙帶”,可見她稚氣未盡,仍是“**”,尚未成人,否則,她也做不出“初學小姑拜”的動作了。
施詩寫**的稚態,突出其弄巧成拙,從而,見其童心。在寫法上,施詩先直言**少不更事,分不清“巧”與“拙”,為下文寫**弄巧成拙埋下伏筆;然后,以“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這一反映其稚態的動作描寫照應上文,為“未知巧與拙”作了形象的注腳。這里,既有**年齡與其行為的不相稱之明比,又有他人之“巧”與**之“拙”的暗比。如此著墨,就使**的形象活了,動了。
毛詩寫**的稚態,著重反映其情竇初開,羞于見人之童心。毛詩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一句詩就是一幅畫面,逼真地勾勒出了**一系列的動作。在寫法上,除了寫**“學拜”這點相似外(其實二者學拜的內容也不一致),其余的皆與施詩明顯有別。詩中通過**下床穿新衣,學著“小姑”成婚時拜堂,低下頭,用雙手扎縛、撫弄裙帶等一系列的動作描寫,以及“羞見人”的心理描寫,突出**又要學拜,又知害羞之個性,把個特定年齡和環境中的“**”寫得純真可愛。施詩中的**,少不更事,“學拜”,純屬其好奇心所致;而毛詩中的**則要懂事得多,因為其年齡要大些,她“學拜”之因,除了好奇心之外,還在于情竇初開,詩中一個“初”字可謂道出個中信息。施詩筆法較直,毛詩筆法較曲。
明代文學家李贄曾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意為天下最妙的文章,無一篇不出于具有童心(真心)的作者之手。其實,賦詩亦然。童心詩心,相映成趣,盡管筆法不一,但詩必妙而耐讀。這也為施肩吾與毛鉉的兩首《**詞》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