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常州淹城的詩句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
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
蘩:白蒿。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陽和:春天的暖氣 《史記·秦始皇本紀》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秀:秀麗。屯:駐,聚集。
南朝宋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二、有關常州淹城的詩句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陽和:春天的暖氣
《史記·秦始皇本紀》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秀:秀麗。屯:駐,聚集。
南朝宋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三、關于春秋淹城的古詩怎么寫
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距市區約七公里是我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據說,這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面積約0.6平方公里,迄今已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現為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3000年的風風雨雨,留下來的都是造化的杰作。客觀存在有的是江南水鄉充盈清澈的碧水,有的是沃野上千年遺留下來的幾何圖形般的豐碑,以及許多蘊藏在地下的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涉足其間,猶如進入世外桃源,給人古老、幽靜、深厚的感受。中央和省市有關部門決定,要加緊開發淹城,使之成為太湖風景區的著名旅游點之一。
【淹城的介紹】關于淹城的來歷和淹城的主人究竟是誰,史學界和考古界眾說紛紜,至今仍無定論。一說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國的國都 ,奄君就是當時在山東曲阜之東的奄國君主.相傳奄君就是周成王時與商代后人武庚勾結發動叛亂的奄國君王,被周成王所滅后,帶領殘部從山東輾轉逃到江南,在這里鑿河為塹,堆土為城,仍稱"奄"。
因為古代三點水的"淹"字與沒有三點水的"奄"字通用,一直流傳至今,遂有"淹城"之名。另一說是春秋晚期吳國公子季札不滿闔閭刺殺王僚奪取王位,決心與闔閭的強暴政治決裂,"終身不入吳國",便在封地延陵筑城挖河,以示淹留之決心,邦名"淹城"。
自然,淹城的主人是季札了。淹城,這座歷史古城,沿有許多不解之謎,有待考古工作者、歷史學家去揭開謎底。
據史書記載,淹城古城墻最高達20米,墻基寬25-30米,全部由泥土夯筑而成。 1958年以來,淹城出土了大量幾何印紋陶罐、缸、甕、缽和青銅器(如銅編鐘、銅鼎),在內城發掘出的獨木船,轟動了中國考古學界,最大的一只為整段楠木火烤斧鑿而成,長11米、寬0.9米、深0.45米,被譽為“天下第一舟”,現珍藏在北京博物院。
【淹城的歷史】淹城被里外三道河流圍環。從里向外,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
這種建筑形制,在我國的古城遺址中是絕無僅有的,大部分古城池都一城一河,少數是兩城一河或兩城兩河。淹城遺址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正好和《孟子》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記載相吻。
這一點,又印證了淹城是座建于2500多年前的古城。淹城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歷史。
1935年,我國考古學者首次對淹城進行了實地調查,確認淹城為一處古代居民活動遺存,引起學術界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淹城內河出土了3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陶器,這批成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遺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內涵,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轟動。
這之后,對淹城的研究一直不斷。1986年,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首次對淹城遺址進行了為期6年的考古發掘,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作為當年考古發掘隊隊員之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陸建芳經過多年研究后認為:“淹城是吳國的一個軍事城堡,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春秋時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墻形制的軍事設施。” 淹城為何方人士所居?這個問題目前考古界尚無定論。
查閱東漢《越絕書·吳地傳》、北宋《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得知,常武地區在春秋吳國時稱延陵,春秋晚期為吳王夢壽四子季札的食邑。季札因不滿闔閭刺殺王僚篡位,立誓“終身不入吳”,遂在自己的封地延陵掘河筑城,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建起了一個“獨立王國”,名之“淹城”,以示淹留至死之意。
也有人推測,這里曾經有一個淹國,淹城為都城,但此說缺乏足夠根據。 淹城的最早歷史文字記載是東漢袁康《越絕書—吳地傳》:“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
東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縣十八里,吳所葬。”常武地區,在春秋時稱延陵,至漢改曰毗陵,春秋時期為吳王壽夢四子季扎的封邑。
北宋《太平寰宇記》云:“常州府春秋時為吳國內地。”《史記》云:“吳公子季扎所據,是為延陵之邑。”
吳為越所滅復屬越,到戰國時越為楚所滅復屬楚,故《越絕書》謂之“淹君城”。清代《讀史方輿紀要》云:“淹城,在(常州)府東南二十里,其城三重,壕墊深寬,周廣十五 里。”
除此之外,常武地區的一些地方志亦有零星的記載,如宋《咸淳毗陵志》云:“淹城在陽湖延政鄉”等。【相關景點介紹】淹城被里外三道河流圍環。
從里向外,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這種建筑形制,在我國的古城遺址中是絕無僅有的,大部分古城池都一城一河,少數是兩城一河或兩城兩河。
淹城遺址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正好和《孟子》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記載相吻。這一點,又印證了淹城是座建于2500多年前的古城。
淹城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歷史。1935年,我國考古學者首次對淹城進行了實地調查,確認淹城為一處古代居民活動遺存,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淹城內河出土了3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陶器,這批成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遺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內涵,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轟動。這之后,對淹城的研究一直不斷。
1986年,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首次對淹城遺址進行了為期6年的考古發。
四、常州春秋淹城的作文
古韻淹城
有這樣一座城池,看過春秋戰爭的硝煙,看過盛唐的歌舞升平,看過宋元的繁華盛世,也看過歷史的車輪是如何在后來越走越慢,直到某一天忽然間邁入了另一個世界。 有這樣一座城池,穿越數千年歷史的篇章,塵世的喧囂。靜靜地佇立在那兒,像一位睿智的長者,人們對著它微笑或嘆息,它卻沉默不語。 淹城,就是這樣的城池。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一座被歲月淹沒的城,會是怎樣的呢?一個初夏的清晨,我們踏上了去淹城的旅途。早上的天空異常陰霾,淹城的城門在這樣的背景下顯得更有歷史的厚重感。城門是完全對稱的構造,左右是兩譚深色的水,不時有金魚在游動,中間是通道。灰色的城墻的正中央,用一種漂亮的字體寫著春秋淹城遺址”六個大字。 初進城門,是古代石板的路面,和各種古代的建筑,仿佛時光退回到很久很久以前,那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年代。路過的地方不時成列著各種出土的文物,從它們已經模糊的輪廓中,能想象出當年的樣子,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的風貌。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這句話一點不假。 稍向里去便可以看到三塊牌坊,來自不同的年代,有著各自非同尋常的故事。據我們推斷,其中一塊是乾隆皇帝表彰功臣的,還有一塊是貞潔牌坊,至于第三塊的來歷,不得而知。在那附近是寬闊的河面,上方有一座拱形的橋驕傲地立著,一條完美的弧線劃過天空,略帶些女子般的溫柔與羞澀,瞬時融化了游人的心情。那是鑒橋。 我們久久地坐在湖邊的臺階上,不忍離去。這條流淌了三千多年的河,今天依舊還是這樣靜靜流淌著,沒有聲息,沒有咆哮,沒有激動,甚至沒有訴說,就像什么也沒有經歷一樣。好像歷史就在不經意之間流走,什么也沒有值得留戀的,什么也不需要記錄。而那沉入河底的泥床,也許更是那樣無聲無息。歷史的沉淀就是這樣,一層一層覆蓋,一層一層又被河水沖走。只有河水永遠是透徹的,永遠地澄清著。 越往里走,便越能感受到自然的氣息。沒有古式建筑,沒有歷史遺跡,有的是路邊的野草,年復一年地一枯一榮。田園詩的氛圍,農家樸素的情致,在這時漸漸包圍了我們。路上人跡罕至,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幽靜。不過有路,有流水,有岸邊的草木,也許就足夠。在這里,曾經有什么人路過,曾經發生過多少事,已經不再重要。歷史如此澄澈,與我們相對默默無語。 我為淹城的原始和落寞感到慶幸,淹城的廢墟像圓明園的殘垣斷壁和古羅馬的角斗場一樣,完好地保留著……希望不要有更多的人去打擾那一片天,那一片寧靜與夢幻。就讓它靜靜地佇立,靜靜地駐守過往的風景。 靜聽淹城,穿越歷史的足跡。 靜聽歷史,穿越天際的回響……
不求高分 但希望能幫到你
友情提醒:作文最好不要去抄 只要寫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就行。
希望你的作文有所進步。
樓主加油!
五、游常州淹城作文
大約一點多鐘到常州淹城。
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下了車。走進淹城風景區,一座巨大古城墻威嚴聳立。
剛跨入古城墻門檻,隨處是古代的悠久氣息。 我們先去了擂臺,舞臺中央有幾個小朋友在為大家表演武術,表演的可好了!每個人都鼓掌至意。
我們接著去了水上世界,在水上世界里,全是關于水一類的東西,比如有一些水上游樂設施,有一些水里的小動物……我們看見了一大池小魚,這些魚五顏六色,有紅色,有黑色,還有有黃色也有紅色…… 我們隨后在一座大亭子里休息,大家都把自己的“好寶貝”拿出來吃。有的還去商店里買東西吃。
每個人都咧著嘴巴笑,這時每人心中的說不出,也講不盡的。 休息完了,我們又接著趕路了。
我們來到一架橋,這橋是用木板搭建起來的,橋下是清澈見底的小河,水里的魚蝦清晰可辨。在橋的不遠處,還有一口噴泉,向周圍撒著水花,撒著歡樂。
我們又去了春秋王宮。還沒進門,我們便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
王宮里面全是一些古代時皇帝用的東西。再往前走幾步,有一扇古代的門。
幸好李老師說讓我們注意門檻,要不然我們都要摔得四腳朝天。人仰馬翻呢!跨入門,我們好奇極了。
東看看西摸摸,一看到新鮮玩意兒,就換著其他伙伴來看。看了半天,才戀戀不舍的離開了春秋王宮。
“要回去了!”語文老師大聲喊道,我們好舍不得地說:“不要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不得不回去了。排好隊,我們走上車,我望了一眼淹城,心里暗暗的在想:再見了淹城!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