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袁枚在《所見》的詩句
《所見》
作者: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筑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注釋: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4、欲:想要。
5、捕:捉。
6、鳴:叫。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二、袁枚寫《所見》這首詩筆下的牧童
寫出了牧童的天真爛漫,悠然自得;寫靜寫出了牧童的好玩心理,把忽然閉口立的專注寫得活靈活現。
《所見》清代: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
“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
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
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 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
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
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
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
“忽然”發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寫得韻味十足。 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
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擴展資料 《所見》是清代文學家袁枚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此詩寫了作者偶然所見牧童騎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過對牧童的動作神態變化的描寫,表現了牧童天真活潑機智靈活的性格和熱愛大自然情趣的特點。 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全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用語活潑自由、淺顯明了。 袁枚熱愛生活,辭官后僑居江寧,“小住倉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張抒寫性情,所寫多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空靈流利,新奇眩目。
此詩也即是詩人在生活中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后停住歌聲準備捕捉蟬的這一幕場景后,詩興大發而創作。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所見 百度百科-袁枚。
三、袁枚寫《所見》這首詩筆下的牧童
寫出了牧童的天真爛漫,悠然自得;寫靜寫出了牧童的好玩心理,把忽然閉口立的專注寫得活靈活現。
《所見》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
“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
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
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忽然”發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寫得韻味十足。
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擴展資料
《所見》是清代文學家袁枚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寫了作者偶然所見牧童騎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過對牧童的動作神態變化的描寫,表現了牧童天真活潑機智靈活的性格和熱愛大自然情趣的特點。
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全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用語活潑自由、淺顯明了。
袁枚熱愛生活,辭官后僑居江寧,“小住倉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張抒寫性情,所寫多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空靈流利,新奇眩目。此詩也即是詩人在生活中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后停住歌聲準備捕捉蟬的這一幕場景后,詩興大發而創作。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所見
百度百科-袁枚
四、袁枚在《所見》的詩句
《所見》 作者: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
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筑隨園,吟詠其中。
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注釋: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蕩。
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4、欲:想要。 5、捕:捉。
6、鳴:叫。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五、袁枚的《所見》這首詩是寫什么的詩篇
《所見》清代: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里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于是馬上停止唱歌,靜悄悄地站立在樹旁。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
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此時無聲勝有聲”。
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
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
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說過 “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
六、求視頻:古詩所見的作者袁枚是哪個朝代的
你可以到這兩個網站看看**programs/view/EVzKLnPw3fE/ **v_show/id_XNzI3OTE3NTY=.html 2011-5-8所見【清】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注釋】①振,震蕩的意思,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②樾:指道旁成陰的樹.③欲:想要.捕:捉.鳴:叫.【譯文】野外的林陰小道上,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他一路行一路唱,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蕩.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而那不知禍的小東西仍在自鳴得意地“知了……”個不停!【評析】這首詩描寫牧童捕蟬的有趣場面.前兩句寫一個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一邊趕路,一邊唱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蕩,表現了牧童無憂無慮、逍遙自在的神態.后兩句寫牧童聽到了知了的鳴叫聲,很想捕捉一只,所以突然間歌也不唱了,牛也不走了,生怕發出聲音,驚走樹上的知了.前后對比一“行”一“立”,一 “動”一“靜”,一“唱”一“閉”,很有戲劇效果.詩人通過“欲捕鳴蟬”這一細節,極其傳神地寫出了牧童的童心和童趣,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