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親博**懷詩句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 親 母親是雕塑大師。 我——就是母親最好的杰作。
比起母親, 羅丹又算得了什么! 羅丹的石頭,雕出來的還是石頭。 母親雕出來的是生命!卅載綈袍檢尚存,領襟雖破卻余溫。
重縫不忍輕移拆,上有慈母舊線痕 母親的胸懷最博大, 比起母親, 佛祖又算的了什么! 母親把全部的歡樂都無怨地讓給了我, 又把我的痛苦無悔地搶了過去。 佛祖死了, 還要占了世界那么多的土地。
母親說過: 我活著的時候,沒曾好好地睡上一覺, 當我合眼安眠時, 找個沒人打擾的地方就滿足哩。 寫給母親的贊美詩 小時侯聽說月亮就像母親, 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是她的子女, 星星兒就像眾多的兄弟和姐妹, 共同相親相愛在一個大家庭里。
長大后第一次遠行, 無言中母親您又將親手縫好的衣服整好, 連同一個月亮般無私的心, 和您所有的愛裝進我的行囊。 在那星星閃爍的夢里, 您多少次為我蓋好掉在一邊的被子, 我掛念的淚敲打著腳下行進的路, 每一滴淚都是一首贊美母親的詩。
二、《觀滄海》中展示曹操博**襟的詩句是
《觀滄海》中展示曹操博**襟的詩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白話譯文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
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里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里涌現出來的。 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
擴展資料: 作品簡介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
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后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
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
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作品賞析 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
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讀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寫景部分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
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于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
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這首詩不但寫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首詩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于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
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里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譙(今安徽亳縣)縣人,建安時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
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事跡見《三國志》卷一本紀。
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觀滄海》。